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读李继凯的专著《秦地小说与“三秦文化”》,最突出的印象就是它没有在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浇铸一个旧的“硬壳”,亦即没有沿袭貌似新颖而实则陈旧的批评模式去展开评论 ,也没有画地为牢、作茧自缚 ,去割断本土与异域、现代与古代的文化关联 ,而是立足本土文化并参透其动态发展的文化语境 ,从而把 2 0世纪秦地小说作为一个承接转折的整体 ,在开阔的视野中进行并非“保守”的多元的阐释。李继凯理解的“三秦文化”是一个“具有动态特征的概念 ,其内涵不断处于建构之中”,他认为“不仅三秦本土的古典文化、民间文化属于三秦文化 ,那些外来的 ,能…  相似文献   

2.
源远流长的三秦戏曲文化在20世纪曲折的历史进程中获得了新发展,戏曲创作、演出、传播、评论、研究诸多方面取得的成就是相当辉煌的。在新世纪即将来临之际,回眸往昔,就不禁想起和三秦戏曲文化的发展历史紧密相关的众多人士,其中蒲城“三李”,即李桐轩及其子李约批、李仪祉,是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李门父子主要活动于清末和民国时期,其中仅李约祉曾在新中国生活过20年。“三李”皆为同盟会会员,可知他们都是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曾担任过重要职务,分别系那一历史时期省内政治界、教育界和科技界的高层人士。那…  相似文献   

3.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0,(5):F0002-F0002,F0003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创刊于中国改革开放风生水起的1980年,立足历史和文化沃土的三秦大地、渭水之滨,身受世界屋脊深厚传统文明的沐浴,饱含弘扬;民族文化的伟大抱负,破土而出。  相似文献   

4.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久而不暂、续而不断、聚而不散的特征,为全球所仅有。而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地域呈现中,陕西处于十分特殊、非常重要的地位。陕西古有“三秦”之称,它既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摇篮。它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的文化个性和深远的文化影响,不仅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盛名远著。因此,建立专门学科──秦学,对陕西历史文化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秦学研究涉及问题颇多,但首先应该思考的是致思取向问题,即秦学研究的范围、对象…  相似文献   

5.
1993年6月5日,陕西师大召开了“陕西师大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成立暨三秦文化学术讨论会”,斯维至、黄永年、赵吉惠、赵文润、周伟洲、王玉樑、赵馥洁、任大援等60余位学者出席了会议,集中就三秦文化的界定、特点等问题,开展了广泛热烈的讨论。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呈现出十分活跃的场面。现将讨论会中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网络文化特征的系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永泰 《理论界》2005,(6):177-178
突破简单的案例性的描绘,全面而系统地把握网络文化的特征,是深入研究和推动网络文化发展的前提。网络文化在技术支撑、存在方式、时空属性、主体间关系、文化内容、文化结构、表现形式和组织管理等方面都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又彼此关联,共同构成了网络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7.
唐永进 《天府新论》2004,(5):143-144,F003
20 0 4年 5月 9~ 14日 ,来自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山东、河北、河南、湖南、四川、山西、陕西、内蒙古等 14个省、市、自治区 6 0余名社科联、社科院和有关高等院校、党校的专家学者欢聚山东 ,参加由山东省社科联主办的“地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讨会”。会议收到论文近 4 0篇。与会者围绕“繁荣发展地域文化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主题 ,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 ,取得了积极成果。现将会议交流、研讨的有关问题 ,择其要者 ,综述如下 :  一、关于地域文化的涵义及研究地域文化的意义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 ,一方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8.
赵振华先生的《洛阳古代铭刻文献研究》是一部研究洛阳古代金石铭刻的重要著作,已于2009年12月由三秦出版社出版,并荣获第25届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该书共有8编133万字,全面系统地汇集了不同时期作者对洛阳古代铭刻文献的研究成果80余篇。其内容详实,  相似文献   

9.
10-13世纪中朝日文化交流与东亚文化圈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10-13世纪,中国文化仍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朝鲜和日本。同时,随着各国民族文化的发展,文化中异质成分、创新成分的不断增多,日本、朝鲜对中国大陆的文化输出日益明显起来。这对东亚文化圈的巩固和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所创造的宝贵财富。它内涵丰富、独具魅力,历经时代变迁、人间沧桑,始终活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并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以致于到了今天;不仅继续影响着中国,而且还对世界现代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视智慧、强调个性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等思想特点,有利于新时代的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第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其强烈而又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  相似文献   

11.
道家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对道家文化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复杂关系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中国现代作家像鲁迅、胡适、郭沫若、梁实秋、林语堂、周作人和沈从文等都与道家文化有着不解之缘,他们对道家文化贬抑者有之,批判者有之,重新诠释者有之,默默吸收者亦有之;尽管道家文化有着不少消极面,但它确实给中国现代文学文化带来了丰富的智慧和独特的魅力,丰富了剧烈变动中的中国现代文学文化的精神素养和艺术表现形式,并以其自身文化品格的柔韧性和弹性使中国现代文学文化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的主流和最具生命力的文化形态.作为人类和社会的特定存在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身规律是复杂和多维的,我们可以从文化超越性、文化实践论、文化价值论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全新解读和透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党对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的高度自觉,展现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3.
张旭 《理论界》2004,(6):117-118
在中国哲学研究领域,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西方学术界,在如何选择评定标准的问题上,都是以外在的、预设的西方标准来谈中国哲学,这本身既不科学也不能说明任何问题。要界定中国有无哲学,必须寻求一种内在的客观标准尺度。即从哲学理论内涵和中国自身的文化发展脉络及中国学人的终极关怀来理解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及其特征。正是上述因素决定了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内在差异及中国哲学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的特征之一,是思维的模糊性,由此带来的后果,便是概念的不确定。这可能使思维富于变幻,不至陷于机械论,而且包容量阔大,可以纵横八极而游刃有余,这使传统的模糊思维有其超越性和特殊魅力,今人仍应从中汲取营养;然而,概念内涵的游移,也可能造成概念的滥用,丧失思想的确定性和精密性。如果说,在古代,思维的模糊性与农业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大体相吻合,而时至社会发展神速、国门日益开放的近现代,思维模糊已日益不适应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播的需要。就当今中国史学而言,由于传统的模糊思维的惯性作用,又…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根据各个阶段现代化的总体布局和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制定和调整文化发展战略。纵观30年来中国现代化的文化发展战略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中国的文化发展战略总的出发点在于解决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问题。文化发展战略的制定和调整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它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与时俱进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清扬 《天府新论》1999,(5):96-96,F003
充满神奇色彩和风光旖旎的三峡,古往今来,一直对学者文人散放出迷离的魅力。最近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三峡文化》,就是当代青年学者屈小强、蓝勇、李殿元撰索三峡文化的新著。细阅全书,作者对三峡文化提出了引人注意的独到见解,是值得肯定的。首先,此书用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物为支撑,认为长江三峡是中华文明起源中的亮点之一。指出距今200万年前,中国最早的人类———巫山人就已经活动于三峡一带。历史上的三峡人为创造、丰富和发展三峡文化及中华传统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后人遗留下不少十分珍贵的历史经验和文…  相似文献   

17.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的开展,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发展正经历着一个世俗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现世性、理性化、参与性、开放性的特征。现代化的推进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发展,为中国政治文化世俗化的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基础;然而,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不稳定因素,造成中国目前世俗化发展过程中的缺陷。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党政领导行为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个性化执政渐成风尚,领导魅力日益凸显。领导魅力的兴起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折射出施政理念和施政方式的重大变革。解读领导魅力的含义,实质上是对权力的理性把握和运用,执政为民是领导魅力的核心和灵魂。 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国行政文化的变革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当前中国行政文化的变革特征陈尤文社会发展要求一种有效能的、进取型的行政管理,而管理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相应的文化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真正平等公正的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行政的本质和行政主体与人民的关系,确立了文化转型的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20.
今天,在现代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透过城市之间“文化力”的种种较量以及“文化魅力的全面显示,无不昭示这样一个崭新的命题:城市的内涵是文化,城市的竞争,实质上是文化的竞争。城市的形象问题,说到底就是城市的文化品位问题。一言以蔽之,谁把握了城市发展的文化定位,谁找到了城市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的结合点,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淋漓尽致的使自己的文化魅力异彩纷呈,谁就赢得二十一世纪的经济赛局,谁就率先拥有迈向新世纪现代化城市的人场券。一、文化建设与城市建设的关系1、大经济与大文化互动共生,经济的文化化和文化的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