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苗族宗教研究历来受到学界的重视,成果颇丰,但是缺少系统的梳理。本文对20世纪以来国内苗族原生宗教(原始宗教)、制度化宗教(基督教与天主教)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的梳理与分析,以期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开展苗族宗教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苗族宗教研究历来受到学界的重视,成果颇丰,但是缺少系统的梳理。本文对20世纪以来国内苗族原生宗教(原始宗教)、制度化宗教(基督教与天主教)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的梳理与分析,以期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开展苗族宗教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苗族伴郎文化解读——以云南省富民县芭蕉箐村婚礼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婚礼中,伴郎的选择有着特殊的条件和社会基础,伴郎在苗族婚礼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基督教文化的加入、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政策、外来民族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苗族婚礼中的伴郎文化发生了显著变迁。也正是在文化的传统传承及其现代演变中,芭蕉箐苗族形成了自身富有特色的伴郎文化。  相似文献   

4.
苗族婚礼中,伴郎的选择有着特殊的条件和社会基础,伴郎在苗族婚礼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基督教文化的加入、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政策、外来民族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苗族婚礼中的伴郎文化发生了显著变迁。也正是在文化的传统传承及其现代演变中,芭蕉箐苗族形成了自身富有特色的伴郎文化。  相似文献   

5.
<正>基督教汉口荣光堂坐落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黄石路,为哥特式风格建筑,历史悠久、古朴庄严,被评为“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近百年来,基督教汉口荣光堂不断演绎基督教始终坚持爱国爱教、健康传承,推进基督教中国化的生动历史。该堂2002年被湖北省民宗委评为“五好宗教活动场所”;2004年被武汉市民宗委评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先进集体;  相似文献   

6.
贵州石门坎教育历史上成功的整合了基督教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苗族文化,铸就了其成为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其发展至今,已初步形成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完整的基础教育体系。今后石门坎教育只有攻克学前教育发展缓慢、生源流失、硬件设备不足等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方能更好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这几年,我一直在贵州一个叫石门坎的地方做关于苗族儿童教育公益项目,这种机缘巧合,使我接触到基督教,因为,在石门坎的故事中,背景是基督教信仰。1904年,有一个英国循道公会的柏格理传教士在石门坎传教,他通过办教育和传播基督教信仰,使这个地区发生了极大的社会变迁。(注:循道公会,英译为Methodist Church,是基督教新教卫斯理宗教会之一,18世纪产生于英国,指  相似文献   

8.
黎苗是黎族和苗族的简称。黎族和苗族在海南地区分布很广,在行政区划划分的时候,就曾经有一半的海南岛地区。有黎族和苗族自治州的存在。因此,黎族和苗族是海南岛最大的少数民族地区,它的音乐已经遍布全岛。但是由于现在城市的建设的扩张,使得山区里边的少数民族生存空间得到空前的控制,因此,黎族和苗族音乐的发展空间也受到了相对的挤压,在这个时候必须注意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9.
湖南麻阳苗族现代民间绘画剑阁,学善麻阳苗族现代民间绘画(原称麻阳农民画),是以湘西苗族民间艺术变异而发展出来的一个新的绘画艺术门类.它以浓郁的苗族民间特色,地域乡土特色,时代生活情趣和独特的现代民间绘画群体风格跻身于画坛,形成了一个独立画种和画派,得...  相似文献   

10.
基督教(新教)传入我国,比天主教和东正教晚。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以不平等条约为护符,深入我国内地城乡建立教堂,发展教徒,外国传教士的足迹遍及我国城镇和乡村。19世纪80年代,英国传教士到达黔西北、滇东北汉族城镇;进入苗族村寨传播基督教,乃是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事了。 1888年,英国传教士党居仁到贵州安顺汉区传教,但信仰者寥寥无几。此后,党居仁进  相似文献   

11.
跳月,是湘西苗族地区古代盛行的一种自主婚恋习俗,是苗族未婚青年男女择配的盛会,也是苗族人民繁衍生息、文化娱乐与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体现了苗族人民崇尚自由生活、向往和谐与发展的民族心理模式。尽管这种婚恋习俗在今天的湘西苗族地区已经十分罕见,或者说甚至绝迹,但这种婚恋习俗的遗韵仍然渗透进民族的心灵之中,它像一首余音袅袅的民歌,将永远响彻在苗族历史的晴空之中。  相似文献   

12.
服饰是一个族群文化符号的外在表现,也是维系民族认同和认异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作为与苗族文化和审美心理相对应的苗族服饰,它饱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民族认同的基础是文化,千百年来苗族人民在不断迁徙过程中形成的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包含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相似文献   

13.
李菁 《民族论坛》2009,(11):52-53
在苗族聚居区,自古以来就盛行着原始的巫术巫风,因为巫与舞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苗族舞蹈蕴含着浓厚的巫文化,苗族芦笙舞就是重要的体现,同时它也是苗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之一。本文通过苗族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巫文化现象的阐释,论述巫文化对苗族芦笙舞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苗族龙舟话龙头文/钟凯琼苗族龙舟是苗族先民流传下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龙形船只。它不仅舟身造型别具一格,龙头造型也颇具特色。中国传统的龙正如古代画家郭若虚先生《制作楷模》中描述的是一“九似”物,即“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  相似文献   

15.
我的书架上最近摆上了一部装璜精美,内容丰富的新书──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苗族通史》,作者是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著名苗族史专家伍新福教授。连夜来,通读这部90万字的学术新著,深感全书构架严谨、资料翔实、全面系统而又新论迭出。这是作者多年来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艰苦探索和实地调查取得的重大学术成果,它填补了国内史学界和民族学界的空白,也是苗族同胞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可喜可贺!苗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古老而优秀的一员。早在远古就形成了强大的部落联…  相似文献   

16.
苗歌浅探     
<正> 苗歌是苗族人民自然流露的思想感情,它生动地表现了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史、哲学史;也生动地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活特点和习俗。它是伴随苗族先民的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而诞生于远古社会,它由一种原始的哼叹而逐步形战了各种唱腔。但始终以生产劳动实践为  相似文献   

17.
在祖国西南的贵州省地图上,有个极不显眼的小县——望谟县。它位于红水河畔,与广西壮族自治区隔河相望。1965年设立望谟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现在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一个县。这里居住着布依、苗、瑶、壮、回、侗、彝等少数民族。这里山大林深,地形险要。由于延绵大山的阻隔,深山老林至今尚保存着许多原始的、原生的古代文化。这次在调查苗族历史文化时,我们感到这里的长寿老人现象颇具吸引力。迄今为止,该县上世纪未去世或至今尚健在的百岁老人有10个。他们分别是:马奶光明,女,苗族,126岁;杨昌妹,女,苗族107岁;熊老伍,…  相似文献   

18.
苗族服饰文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晓飞 《民族论坛》2005,(12):36-37
人们习惯把服饰作为适用品看待,只注意它的直观艺术效果和眼前的经济价值,很少探索其适用性之外的艺术内涵与象征意义,特别是民族服饰艺术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容和民族研究信息。苗族服饰是苗族生存发展的无字文献,是苗族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本文试图从苗族服饰入手,开启它深藏  相似文献   

19.
正苗族锉花,是以独特的工具和加工工艺在纸上锉出具有纹样图案的一种民间手工艺,是不同于汉族民间剪纸的独特艺术样式,它是用凿刀锉出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剪纸艺术。苗族锉花的出现不仅成为苗族文化的物质载体,而且成为苗族文化传承和传播最直观的物象媒介。湘西苗族锉花,传承着苗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展示着锉刀下的湘西风情。  相似文献   

20.
<正> “鼓社祭”俗称“吃牯脏”,是黔东南苗族社会的一种祭祖大典,内容是:杀公水牛击鼓祭祖。这种杀牛祭祖的习俗在苗族社会中普遍盛行,湘西苗族称为“椎牛祭”,贵阳高坡苗族则称为“敲巴朗”。它是苗族社会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对苗族社会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一、苗族“鼓社”文化源远流长苗族“鼓社祭”产生的时间早,流传时间长。关于它的起源以源于兄妹结婚的始祖传说较有代表性。传说:古时候,老妈妈生下十二个蛋,孵出十二个兄妹,洪水淹没后,只剩下哥哥“姑昂”和妹妹“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