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1 毫秒
1.
在现行马克思主义哲学语境中,马克思对黑格尔劳动观的批判性继承和发展问题未受重视,也未得到深入研究,影响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问题全面准确的理解。殊不知,黑格尔有相对系统的劳动观,马克思在批判这一劳动观唯心主义性质的同时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劳动观,具体表现如下:人的本质是劳动、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中介是劳动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客观基础是劳动。马克思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发展出独具特色又是博大精深的劳动辩证法,劳动辩证法的展开是马克思的整个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技术观和海德格尔的技术现象学是广义的技术存在论研究的两种进路.前者从人的现实存在出发对技术进行研究,而后者是对技术的形而上存在意义的追问.两种进路之间的差异可以通过技术认识论、技术价值论和技术本体论三个维度来展开.马克思在客体上区分了古代技术和现代技术,认为技术是人的社会存在方式,现代技术是人的本质的表现或外化;而海德格尔则是在认识论和存在论上区分古代技术和现代技术,认为技术是存在者的出场方式,现代技术是"集置"和"命运".就相同点而言,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的技术观,都因其宏观性、深刻性以及较高的系统性和合理性,而成为20世纪哲学诠释技术和人类生活的两种"范式",也为以后的技术哲学研究奠定了基调.  相似文献   

3.
劳动是马克思毕生关注的问题之一.在劳动的问题上,马克思受到了黑格尔的很大影响.过去人们总是将黑格尔哲学与抽象思辨联系在一起,由此黑格尔的(精神)劳动概念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黑格尔认为,以往的哲学只是对“概念”做知性的理解,但是,黑格尔自己的“概念”是运动的、发展的,它体现的是一切生命的原则,是完全具体的东西.正是这种“概念”的辩证运动揭示出了黑格尔“劳动”的本质.马克思也正是看到了黑格尔辩证法的这种具体性,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劳动”概念,并深入分析造成“抽象劳动”的深层根源,进而揭示了人们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生存状态.因此,只有把马克思和黑格尔放在一起阅读,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通过劳动所揭示的“现实的历史”和“人的存在”的秘密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对黑格尔劳动观的合理内核的阐发和对它的唯心主义实质的批判否定,以及由此而生发出来的关于唯物史观和社会主义的天才思想,是马克思深入地剖析作为“黑格尔哲学的真实产地和秘密”的《精神现象学》所取得的伟大思想成果。它为我们提供了理解马克思的异化范畴与黑格尔的异化范畴的联系与本质区别的钥匙,揭开了马克思如何在工人运动的推动下以黑格尔的历史观为直接理论前提而创立崭新的世界观的秘密。研究马克思《手稿》中对黑格尔劳动观的批判、改造和继承,是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的契机。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思想转变和发现新世界观的过程中,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和<精神现象学>是意义更为要的著作: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继承是唯物史观发现的关键环节;马克思对黑格尔劳动辩证法的扬弃是唯物史观创立的重要前提;黑格尔的<逻辑学>对于马克思哲学的意义需要重新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6.
存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关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对立的老问题,并且被恩格斯表述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这就是说,它是一个在存在论上的基本立场问题.但是,在西方近代存在论的形而上学方式中,由意识的内在性所建立的人的主体性,在根本上导致了脱离人的感性生存的抽象的意识与抽象的存在之间的对峙,后者实际上是被前者的内在性规定出来的,因此才产生了一个关于"自在之物"的难题.海德格尔认为,马克思是用"物质生产等于人的自身生产"来确立存在对于意识的优先性的,并且由于马克思的生产概念与黑格尔的生产概念没有原则区别,故而马克思仍在意识的内在性原理中.这表明他对马克思的哲学变革缺乏真正的了解.本文从马克思关于意识概念的存在论阐发入手,证明马克思的生产概念并非来自对黑格尔的生产概念的形而上学倒转,而是把物质生产理解为"勾连着"存在本身的人的对象性存在的自我实现.这正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思想的要义所在,它构成了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存在论批判.  相似文献   

7.
“劳动”在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中始终是一条主线,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充分吸收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观,继而将异化劳动概括为四个方面,通过对异化劳动的批判最终揭示出作为扬弃了私有财产的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人的解放的哲学主题,凸显了以“劳动”为核心的共同体思想以及鲜明的实践哲学的思想特征。扬弃异化劳动,也就意味着共同体中对象性关系的再造。共同体之中的个体通过相互承认的劳动确立了对象性关系,在马克思构建的劳动共同体中,劳动不仅是手段,更是目的,是人与人从相互承认提升到相互成就的共同体的高级形态的塑造过程。  相似文献   

8.
劳动作为重大的理论课题,是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后果。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黑格尔的劳动辩证法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之间,保持着一种深刻的思想传承关系。简言之,古典政治经济学第一次揭示了劳动的社会历史内容,以此表达了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时代精神;黑格尔将其上升为现代性的一个哲学问题,进一步描述了近代资产阶级市民社会的结构及其矛盾;最后,马克思把劳动理论推进为一个彻底的批判理论,达到了对资本主义的彻底否定性理解。在马克思全部理论中,哲学的“劳动”概念和经济学的“生产”概念构成了表征理想和批判现实这两个不同的方面。  相似文献   

9.
虚无主义本质上源于欧洲文化的内在危机,即形而上学的超感性世界坍塌这样一个思想事件。晚期海德格尔在对这一事件的沉思中判定马克思达到了虚无主义的极致,这个判定源于两个错误的前提:一是认为马克思哲学是一种停留在黑格尔哲学中的主体性形而上学;二是认为马克思理解的人是生产—消费的人。这两个判定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性质的根本误解。实际上,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革命不仅克服了黑格尔意义上的主体性形而上学,而且还包含着克服虚无主义的巨大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哲学史上 ,马克思哲学实现了哲学由近代向现代的根本性变革 ;海德格尔存在论对传统形而上学批判 ,开辟了现代哲学的主题。现代哲学不再停留于抽象的思辨之上 ,而是关注人的存在或生存问题 ,但马克思哲学与海德格尔存在论之间存在着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