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勾蓝瑶是生活在湘南山区的四大民瑶之一,现有两千余人,独特的生活环境、社会经济造就了他们独特的婚姻习俗。历史上他们实行四大民瑶内部通婚,婚姻关系稳定。有"四个蛋子,雷打不动"的古训,有定亲后男女可同居生孩子的习俗,有隆重的婚礼"花筵"和"歌堂"等等。独特的婚姻习俗是研究勾蓝瑶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陈奕含  陈耕 《民族论坛》2022,(3):93-101
民瑶是在特殊历史时期从高山瑶分化出的次级群体,与汉族有着特殊的族际互动。文章实地调研了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境内历史悠久的“四大民瑶”传统村落,认为民瑶传统建筑形制是明、清时期汉、瑶两族文化互文建构、融合共生的结果。在实践中,民瑶群体吸收了汉族更为先进的农耕文明,其传统建筑相比高山瑶更侧重于通过对周边汉族群体的模仿,展示出紧凑、守序的整体形制。作为封建时代山地族群“尽遵王制”文化认同的具体实践方式,民瑶传统建筑实质是封建社会末期南方山地民族逐渐形成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统一格局的物质见证者。  相似文献   

3.
在明清不断加强对内在边疆治理的背景下,广西很多瑶壮族群被纳入王朝的户籍系统,通过编户入籍,瑶壮族群由“生蛮”转变为熟瑶、熟壮,并在赋役制度方面逐步与民户趋于一致。又因文教普及政策的推行,瑶壮族群风俗、习性随之改变;加之瑶壮族群中通过就学、应试,走传统中国社会通过科举晋升道路而被授予精英地位的人不断涌现,因而这些编入户籍、赋役与民趋同,且接受文教熏陶的瑶壮族群逐渐被视为“与民无异”。最后,通过人口统计和汇总制度,那些被官方视为“向化”的瑶壮族群被统计和汇总为民户的人口数据,由此实现了官方对瑶壮族群由“熟户”向“民户”转变的制度确认。概言之,瑶壮族群从“生蛮”到“民户”的演变过程就是瑶壮族群逐步与民户一体化的过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实践。  相似文献   

4.
茶山瑶是生息在广西金秀大瑶山地区的一支瑶民,与花篮瑶、坳瑶、山子瑶、盘瑶一起被合称为“金秀五瑶”。由于受落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限制,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原始巫教成为茶山瑶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随着本土道教的产生与南传和佛教的传人及其中国化,佛、道二教也逐渐融人到了茶山瑶的社会生活中。就其整体而言,是以道教为主体的巫、道及祖先崇拜的多元信仰。  相似文献   

5.
建国前平地瑶社会经济发展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平地瑶主要居住在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江永县、道县、汝城县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恭城县、平乐县等地,人口在30万左右。他们接近汉族居住或和汉族杂居,较早地接受了汉族先进技术和文化,史称“良瑶”、“粮瑶”、“民瑶”。他们  相似文献   

6.
<正>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她从大山走出世界,成为世界性的民族;瑶学,一个新兴的学科,她从世界进入大山,成为世界关注的学科。或许是大山的雄浑多姿,或许是瑶族文化的绚丽多彩,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众多的学者与专家对古老而神秘的瑶族投来温情的目光,《兰溪·勾蓝瑶历史文化研究》的作者陈幼君女  相似文献   

7.
<正> 湖南湘西的怀化、辰溪、淑浦三县交界的罗子山一带居住着两万多瑶族同胞,被称为“七姓瑶”。“七姓瑶”人的族谱称其原籍为江西吉安府。由于世乱,迁徙于南楚西晃山,在黔中定居下来。其形成说法有二。一是,当时朝廷每年要进行三次“赶茁”,驱赶屠杀少数民旅。经过长年的“赶苗”,瑶族人所剩无儿。有一次,朝延令四个将军把瑶人赶到洪州(今贵州省)、皮林(今湖南靖县)后,瑶人不甘凌辱,商议对策,团结战斗,英勇反击,迫使四将军仓惶逃到一座破庙里。瑶族人四处寻找,终未找到,瑶人过去后,四将  相似文献   

8.
<正> 清代道光十一年底湖南江华爆发了震动朝野的瑶族赵金龙起义,一时宁远、道州、新田、常宁、桂阳瑶民皆风闻而起,湘南乃至湘中摇动,地方官府势力受到严重打击。义军转战江华、蓝山、宁远、新田、常宁等地,最后,主力在常宁洋泉堡被困一月,突围失利,赵金龙牺牲。这次起义终因寡不敌众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只坚持了半年左右时间便失败了。起义导火线赵金龙本是江华瑶民中一个有威信的巫师,家中颇有田产,在瑶民中“号通达能言,群瑶信服”。平时赵金龙居家甚谨,并不接交汉民。但他家的田土与汉民田土互相  相似文献   

9.
广西桂北的龙胜各族自治县居住的一支瑶族,因其服饰多为红色,人们习惯把他们称为“红瑶”。红瑶有一个很特别的节日,叫“红衣节”。每到那一天,红瑶人不分男女,都要身着红色盛装参加聚会或相互来往,瑶山便热闹起来。2002年9月28日是龙胜红瑶的“红衣节”,笔者与来自四面八方的游人一样,怀着好奇之心来到龙胜,观看瑶山奇景,品味奇特的民族风情。尚未到瑶山,在龙胜县城里我便看到很多盛装进城的红瑶妇女,街上好似飘动一簇簇红艳似霞的映山红,颇为好看。我的相机也就开始忙了起来。没想到到了和平乡瑶山,更是热闹非凡,盛况空前…  相似文献   

10.
月11日,江华瑶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县民委召开了首次发展瑶文化座谈会。  座谈会的主题是“围绕理论上探讨瑶文化的深刻内涵、实践上探索发展瑶文化对策、精心打造瑶文化品牌、发展促进民族区域经济”。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发展有江华瑶族特色的瑶文化,刻不容缓,意义重大。座谈会决定今年成立瑶文化研究机构。 江华召开发展瑶文化座谈会@欧阳江湖  相似文献   

11.
瑶族历史研究中若干重要问题新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瑶族历史研究中存在的五个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依据瑶族先人“盘瓠蛮”及历代瑶族分布的状况及变迁,首次具体证实了历史上瑶族居住地要比现在广阔;提出了宋代以后出现了以“瑶”作为南方民族代称的问题,故对“瑶”的记载要区分泛称还是专指,不可混同;关于瑶人南迁路线,不同意由湖南入广东再转广西或由广西再转广东的传统观点,提出了直接从湘南分道进入桂粤两省的新说;主张瑶、畲分流的起点在湘南,由湘南越南岭进入两粤者为瑶,由湘南东入赣南、再至闽西南、粤东者为畲,由此奠定了今日瑶、畲分布的格局;首次提出佛教传入瑶区不晚于宋而流行于明、清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红瑶,是瑶族的一个分支,大多居住在交通闭塞、远离城镇的深山老林。长期受“狗不耕田,女不读书”旧习影响,重男轻女,思想保守。足不出户的红瑶女,从小被束缚在自家木楼的小小天地里,挑花织布,早嫁早育,从来不进学堂读书,代代都是目不识丁的文盲。 1988年,一股清新暖人的春风,吹进了这块“世袭领地”,在一位香港慈善人士倡导、帮助下,广西融水县白云乡中心小学开设了有史以来第一个“红瑶女童班”。如今,“红瑶女童班”已  相似文献   

13.
金风送爽盘王歌飞,欢歌笑语长鼓舞动。11月10日至12日,江华瑶族自治县举行神州瑶都(中国·江华)瑶族盘王节暨第三届民族民间文化旅游节,以及神州瑶都服饰风采大赛、中国著名作家“江华行”、首届神州瑶都建设理论研讨会等系列活动。来自县内外的各界人士约万余人聚会瑶都,共度节日盛会。  相似文献   

14.
易子 《民族论坛》2003,(11):4-5
一直对这个“瑶”字向往,却是与民族无关,瑶池仙境。琼瑶琳琅,温润温软,只应存于天上。然而自进入民族论坛杂志社,自关注了这个民族——瑶族.我的“瑶”念便渐渐回归人间;而因编这期主题的机缘.我更加确信,美玉出于深山,来于那仁厚的大地,便忍不住要“赞赞”这三位瑶山凡人了。  相似文献   

15.
一截牛角,浓缩着富川瑶乡“千家峒”的历史沧桑,蕴藏着一个民族几十代人的故乡美梦──  相似文献   

16.
瑶族的习俗     
1、历史 姓名和语言 自称“勉”的民族被其他民族称为“瑶”。它的全名自称是“Iu Mlen”(瑶人)。名称的第一部分写作“Iu”或“Yu”,但发音是“Ee—ye”,有些人认为“瑶”可能是这个术语的误用。在越南他们常被认为是来自中国术语“野蛮人”的“蛮”。  相似文献   

17.
桂江中游一个瑶族村落的生活习俗与宗教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荔浦县位于桂江中游流域,境内四周环山,中部低平,南部的三河乡境内有一片平均海拔800米左右的山区,直抵金秀县境,是为大瑶山的延伸部分。三河乡是一个汉族人口占绝对多数的汉、瑶、壮多民族杂居乡。三河乡的瑶族,有的散居在以汉族人口为主的村落里,有的集中居住,形成瑶村,田厂村和冲口村就是两个瑶族聚居的村落,它们位于平原与山区交界之处,两村相连,没有明显的界限,村落在山腰,北边山脚下的平原是耕作区,南边村后是广阔的山地,IWe年有人口近700人。田厂村瑶族自称“尤棉”,他称则为“盘瑶”、“过山瑶”。上世纪中叶,因…  相似文献   

18.
我也跟人去凿壁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瑶麓乡的青裤瑶人谈婚正式的说法叫做凿壁谈婚。所谓“凿壁”,是指小伙子在深更半夜到姑娘房去唱歌。姑娘房又叫“寮房”,是一间独立的闺房,房间的向外一面有一个小孔,小孔直径大小不过一厘米左右。当地人把这个洞说成是“凿开的”,故而有此称法。更为通俗的叫法是“朋友洞”。瑶人居屋为“干栏式”,在大门边的厢房上,有一间独立的房间。姑娘的床头正好就在那早已凿好的洞口边。瑶麓女子年至及笄,就要让她单独住进寮房,开始她们秘密浪漫的爱情之旅。因整个谈婚限制在半夜,通常在十…  相似文献   

19.
1998年的夏末,我的考察路线延伸到了粤北的连南瑶族自治县———在该县三排瑶乡,刚好碰上一位瑶族老人去世。在“贵”(排瑶对未婚青年男子的称呼)的引导下,我开始记录“八排瑶”摄人心魂的葬礼过程。“八排瑶”俗称排瑶,是我国瑶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据考证,排瑶的先民于一千多年前从湖南洞庭湖一带迁徙而来,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却有自己的语言和人文、习俗体系。主要聚居在连南瑶族自治县的南岗、三排、涡水等八个乡镇,人口约七万人。去世的是位男性老人(自然死亡),在老人咽气的那一刻,家属就在门口鸣放一声震耳欲聋的铳炮,以此告知同寨亲友前…  相似文献   

20.
<正> 清代于南方瑶民族中,普遍设有抚瑶土官,为统治体系之基层官吏,与广东所设抚黎土官大体相类。其制基本承自明代,名称则颇为繁杂,有直呼为“抚瑶土官”者,有称为“瑶目”、“瑶官”、“瑶练”、“瑶管”者,亦有称为“千长”、“总甲”、“小甲”、“寨老”者,甚至有少数加“副巡检”、“都司”等衔者。史志所载,达数十种之多。此类官吏之设置、职能及变迁等,学界迄乏研究,兹就史志资料,概为说明。_ (一) 清代抚瑶士官之制,盖溯自前代。前人曾略为考稽:“传闻宋代曾设都司于石家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