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江苏省77个县域1978-2004年人均GDP数据为依据,基于马尔可夫链方法,研究江苏省县域经济增长趋同与分异过程中的时空演变特征.首先构建江苏省县域人均GDP类型的马尔可夫转移概率矩阵,考察全省县域经济中是否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然后计算县域人均GDP类型首次转移的平均时间矩阵,观察不同俱乐部之间的趋同速度;再者,通过县域人均GDP类型的遍历分布研究江苏省县域经济的长期演变趋势;最后对江苏省县域经济的"俱乐部趋同"现象成因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只能是在全局或者平均意义上对参数进行估计,无法反映空间局部的变化,故其不能揭示空间依赖性;地理加权回归(GWR)可以在空间上对每个参数进行估计,更能反映经济变量之间的空间依赖性.文章使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方法,以辽宁省27个县为例,研究县域经济的空间差异.通过研究发现,人均GDP与在岗职工人数占总人口的份额(UL)呈正相关,绝大部分县的工业化水平却与人均GDP呈负相关,其他的经济变量也反映出县域经济发展是有空间差异的,这也说明GWR比OLS更能反映经济变量的空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3.
长三角城市经济增长差异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最富饶的地区之一,但是,在整个长三角地区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在区域内部各城市之间的经济增长,无论是人均GDP,还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民人均年纯收入,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主要采用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等多项指标,分别从绝对差异、相对差异以及收敛性等多个角度,实证研究了长三角十六城市间从1978年到2004年27年间经济增长差异的演变。  相似文献   

4.
我国县域经济与国内经济总体水平相比,县域人均GDP远低于国内人均GDP,未来县域经济发展任重道远。目前我国一些县域环境问题已经非常突出,继续发展县域经济必将对资源环境产生新的压力。本文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的现状、县域存在的主要资源环境问题,重点研究县域资源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并提出县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应用Deo DA与Arcgis 10.1软件的Moran’s I、LISA与G*统计量功能,以人均GDP为主要指标,对南疆县域经济空间差异进行分析。从研究结果来看,在南疆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大量的集聚现象,即经济发展迅速、条件较好的县域高值簇集聚在南疆东北部,也就是聚集在巴州,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的县域低值簇聚集在西南部,也就是集中在喀什的南边与和田地区。这些县域经济发展落后,GDP增速较慢,应加快增长极建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立足自身优势资源重点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相似文献   

6.
许莉 《学术论坛》2012,35(8):179-182
文章利用空间关联统计方法与GIS技术进行了广西各区县GDP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全区经济发展水平分布规律呈西北向东南逐步上升的趋势,广西各县域的GDP水平相关性很强,较高GDP水平的县域相对地趋于和较高GDP水平的县域相邻,较低GDP水平的县域相对地趋于和较低GDP水平的县域相邻,研究结果可为相关部门促进广西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人均工业生产总值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采用泰尔指数和区域分离系数定量分析近十年安徽省四大经济区域工业经济空间差异演变的总体水平与空间变化特征:即随着安徽省皖北、皖中、皖江、皖南四大区域的工业经济空间发展出现了差异扩大,四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差距也呈逐步扩大的趋势,而且地带内差异是构成区域总差异的主要因素。进一步对比分析“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对安徽省四大经济区域工业经济空间差异演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30年来,河南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全国第9位跃居为现在的第5位,按可比价格计算,2007河南人均GDP比1978年增长了14.5倍,在此过程中,县域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不仅使河南由单一的农业大省转变为新兴的工业大省和经济大省,而且走出了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有力地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10年,是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海南经济发展史上谱写了辉煌的乐章。然而,地处五指山腹地的白沙、琼中、保亭、通什等四个少数民族山区市县以及三亚、昌江、东方、乐东、陵水等市县的山区,由于封闭的时间较长,开放起步晚,各项体制不够完善,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较沿海各市县缓慢。1991年,全省少数民族地区9市县国民经济生产总值(GDP)为313947万元,人均GDP值为1466.08元,汉族地区10市县GDP值为891153万元,人均GDP值为2205.96元,汉族地区人均GDP比民族地区人均GDP多739.88元。1995年,民族地区GDP为825432万元,人均GDP为3591.27元,汉族地区GDP为2816258万元,人均GDP6859.77元,汉族地区人均GDP比民族地区人均GDP多3268.5元。从而说明了少数民族地区人均GDP同汉族地区人均GDP差距越来越大。在新形势下,我省中部山区该如何发挥优势,如何把生产与市场相衔接,在哪方面寻找突破口,才能促进山区经济的繁荣、发展。这是很值得我们去认真深思的问题。下面结合实际,刍谈个人的看法与见解。  相似文献   

10.
王悦 《东岳论丛》2019,40(2):63-72
从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入手,选取反映区域经济增长的2000-2015年的人均GDP指标,采用空间差异测度系数、全局Moran’s I指数、局部自相关LISA分布图,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集聚与分散特征、各城市与邻近城市间的经济联系进行实证分析,同时采用网络分析法,建立两两区域VAR模型,进行ADF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构建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关联网络。研究发现,从绝对差异上来看长江经济带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经济发展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渐拉大,而从相对差异上来看,2006年以后,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并趋于稳定。其次,长江经济带人均GDP呈现较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且集聚特征是逐年增强的,但是各城市间空间关联的紧密程度总体偏低,在经济协作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1.
欧盟区域经济趋同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欧盟自1987年之后人均实际GDP差异的研究表明,没有充分的证据支持欧盟经济存在趋同迹象.部分后起赶超国,如爱尔兰、芬兰有良好表现,而其他一些国家如意大利、德国则出现了结构性衰退和人均实际GDP增长的显著下滑.研究发现,欧盟15国与欧元区并不存在整体上的δ趋同,而β趋同检验显示初始人均GDP与增长率之间存在弱负相关关系,但2002年后,区域内人均实际GDP增长率有明显的趋同表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并具有明显时空差异。出生性别比先增后降,具有阶段性差异,空间上具有明显的东、中、西部差异与城乡差异。为验证人口生育政策、城镇化、经济增长、城乡差距对出生性别比的影响,本文构建了包括总和生育率、城镇化率、人均GDP、城乡收入水平比等变量的出生性别比多元回归模型,并利用1985—2016年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提高总和生育率能降低出生性别比,城镇化率与出生性别比成倒U型关系,人均GDP与出生性别比关系不确定,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促使出生性别比失衡。据此可知,单纯发展经济不能使出生性别比趋衡,只有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才能使出生性别比再次趋衡。  相似文献   

13.
从贸易引力模型看中国双边贸易安排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本文采用贸易引力模型从实证角度分析、验证了决定中国2000年双边贸易状况的主要因素是贸易双方的经济规模 (GDP总量 )、国民收入水平 (人均GDP)、空间距离和制度安排等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中国对外贸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后发优势经济体在达到12000国际元后同样会进入结构性减速,其增速变化与其相对于美国人均GDP的百分比紧密相关.根据亚洲四小龙的经验,在进入结构性减速之后,相对美国人均GDP每上升1%,导致人均GDP增速下降0.16%.根据上述规律预测未来中国中长期增长演变趋势,即在达到12000国际元的结构性减速之后,其经济增长速度要比较早时期的国家同一阶段的经验增速更快.  相似文献   

15.
刘帆 《兰州学刊》2012,(11):145-149,47
文章选用在业人口的人力资本存量作为分析对象,根据1998~2010年我国GDP总量和人均GDP统计资料的分析,选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并对其改进以后作为分析模型,建立以GDP为被解释变量,物质资本和在业人口人力资本存量为解释变量的生产函数回归方程,并用SPSS软件对汇总的数据做线性回归分析,得到我国生产函数线性回归方程,统计分析结果中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弹性系数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检验。文章主要研究我国在业人口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而提出我国人力资本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采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锡尔系数等指标在省、市和县三级空间尺度重复使用的方法,选取人口、GDP和人均GDP三项指标,分析1990~2007年间中国中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差异状况。分析结果表明:市、县尺度上的结论较为一致,但与省尺度上的结论相差甚多。二阶段嵌套锡尔系数分解的结果表明:市际和县际差异是造成中部地区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省际差异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7.
人力资本不平等与区域间经济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对区域间人力资本存量、结构的差异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西部大开发10周年背景下,通过分析人力资本结构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运用教育基尼系数测算了我国31个省份1998~2008年的人力资本基尼系数,并利用各年度截面数据对其与人均GDP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人力资本基尼系数逐渐下降,人力资本不平等性逐渐减弱,表明西部大开发对缩小地区间人力资本不平等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人力资本基尼系数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强劲的负相关关系,人力资本基尼系数的变化将引起人均GDP更大幅度变化,地区间人力资本不平等性的差距是区域经济差距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运用Moran指数与Gi指数分析甘肃省县域经济空间集聚形式,建立空间计量模型,探索甘肃省县域经济空间集聚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县域经济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与规律性变化,地理空间本身的异质性与工业化水平差异是导致甘肃省县域经济空间集聚的主要原因,人力资本投入量对甘肃省县域经济的空间集聚有重要影响,普遍较低的城镇化率与不合理的地方财政支出对甘肃省县域经济的空间集聚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运用空间统计分析区域贫困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减贫效应,并采用计量模型探究其驱动因素,得到如下结论:2007—2016年片区的贫困人口和发生率呈现明显的波动下降趋势,脱贫进程加快,其中2011—2016年片区各县(市、区)减贫幅度和速度绝大多数明显高于全省水平,但贫困程度仍明显高于全省水平;实证结果显示,农村人均纯收入、农作物有效灌溉率、卫生人员比例、医疗床位比例、人均GDP、农村人均粮食产量对片区减贫具有正向作用,教师负担学生数、中学在校生比例对片区减贫具有负向影响,其中农村人均纯收入、农作物有效灌溉率、卫生人员比例、中学在校生比例、人均GDP、农村人均粮食产量均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片区脱贫需加大精准脱贫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区域脱贫攻坚的合作、因地制宜制定脱贫策略、拓宽农户的增收渠道。  相似文献   

20.
利用传统统计分析方法和ESDA方法相结合,在ArcGIS和GeoDA等软件的支持下,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以生师比为测度指标,从时间、空间、关联性三个侧面对2001—2010年江西省基础教育师资配置县域差异的空间格局及演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小学生中的师比在逐步增加,但县域之间的差异在逐步缩小,空间上体现了逐步均衡的特点。城市化、经济发展、交通改善等因素,均会对师资配置造成影响。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区域生师比普遍较低,两者之间体现了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