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佛妇女在接受信仰的同时势必受到信仰的约束,这种约束也一定会对她们的家庭生活带来影响,而这种约束与随之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她们的受戒遵戒上面。唐代在家信佛妇女受的主要是菩萨戒。唐代一些受了具足戒而出家的比丘尼与家庭的关系也值得注意,因为这种关系不仅意味着它也是一种家庭生活,而且还说明了出家妇女对家庭生活的依然参与。这些不仅和社会的环境、宗教本身等因素有关,而且也曲折地反映了妇女提高自身在家庭中形象地位的一种努力,即信佛妇女藉此在礼教的氛围中维护自身的尊严与人格。同时,还显示了中国佛教戒律的情理化。  相似文献   

2.
佛教伦理以善作为道德理论的根基,用以戒律为主体的外在形式建构其整个伦理规范体系。人们在遵循戒律的道德践行中不断证悟自身善的本性,并以此作为一切行动的依据原则。佛教伦理主张,主体在进行道德行为选择时应从善的本性出发,而内在善对于外在规范的优先性正是其思想的精神实质。在具体的实践维度中,佛教伦理的适应融合与灵活变通进一步彰显出其思想学说的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独立于南传、汉传、藏传三大佛教传统之外的“西传佛教”逐渐在欧美形成。这种西方化的佛教一开始便伴随着佛教的现代化,可以说佛教的西方化与现代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西方佛教在民主化、普世主义、文化佛教徒、人间佛教运动等方面体现了佛教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4.
"真常唯心"论是东亚传统佛教的主流,然而近代以来,对于它的评判却争议不断:一方面,"真常"论含有"神我"倾向,与佛陀的"无我说"相悖,被视为近代佛教衰落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真常"论又是传统佛教的理论基础,彻底否定"真常"论,直接危及到传统佛教的合法性。本文以近代佛学界围绕"真常"论的争论为切入点,结合太虚、印顺、吕澂的相关评述以及日本的"批判佛教"思潮,分析这一问题的困境与出路。现代人间佛教的成功实践表明,振兴佛教无需推翻传统以图重建,重新赋予其价值与意义才更为切要。  相似文献   

5.
端方是清末满族权贵中较为开明的封疆大吏,一生历仕南北数省督抚等要职,在政坛显赫一时。端方在晚清现代化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推动了清政府的现代化决策,促动了清政府在政治、经济、教育、民族和外交等方面的现代化改革。端方在湖北、湖南、江苏等地区的区域现代化建设方面做出了较显著的成绩。  相似文献   

6.
盐商消费集团的解体 ,传统交通优势的丧失 ,是近代扬州城市现代化缓慢的物化缘由 ;政府权力运作的“否定”,陈旧的保守意识的阻碍 ,则是其更为深层的话语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沪宁杭城市化步伐加快,大量移民涌入城市充当苦力,人力车夫是城市苦力的代表。本文从城市化角度揭示人力车夫的时代背景,以底层视角反映人力车夫的群体状况,在日常生活中折射人力车夫的整体形象,进而凸显民国时期城市苦力的边缘场景。  相似文献   

8.
从时下热议的佛教现代性的角度反观禅宗,禅宗的传统与现代社会存在矛盾在于:当下说理教育与不可说的矛盾;逻辑与觉悟的矛盾;大脑与心的矛盾;从而揭示了佛教现代化面临的一些挑战。  相似文献   

9.
宋元时期的白莲教对佛教净土信仰的吸纳是显而易见的,只不过在南宋创立时所依傍的是弥陀净土信仰,此外还吸取了天台宗的教义.入元以后,白莲教更多地受到弥勒净土信仰的渗透,逐渐成为民间反叛运动的工具.摩尼教既为白莲教提供了宗教戒律方面的样板,也为其注入了鲜明的叛逆性格.宋元时期的白莲教是一种为下层社会提供信仰和依靠的组织,但从一种纯粹宗教信仰社群转而为下层民众试图用来作为改变世界的法器,其中原因是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立足于侯外庐先生把中国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这段历史定义为"近代启蒙思想阶段"的观点,以"启蒙"作为思想文化背景,并以近代佛教重镇"支那内学院"一系的杨仁山、欧阳竟无、吕澂的佛学思想为主要视角,对中国近代佛教复兴这一历史现象进行总结分析。认为近代以来佛教思想作为人类的文化遗产与现代文明的调适,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出现的现象,"启蒙"背景下宗教的现代化进路,仍然将是未来佛教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地方骨干高校是区别于"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一种高校类型。这类高校在办学历史、学科基础、行业特色、服务面向等方面有较为显著的发展优势,但在办学定位、学科建设、学术创新、人才储备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这类高校要坚持地方化特色化应用型的办学定位,构建优势学科集群,优化人才培养类型层次结构,突出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创新引才育才方式,探索多方共建机制,以走出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12.
辛亥革命后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 2 0余年 ,是中外教育交流十分活跃的时期。本文全面梳理了这一时期中国官方和民间派出的教育考察人员以及外国来华教育人士的基本情况、活动内容及特点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这些交流活动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因缘"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原始佛教经典四《阿含经》中有对该理论的详细论述。对佛教因缘概念的内涵与发展应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方面,"因缘"概念来源于对人生现实的观察,同时又最先应用于人生而成为因果报应法则,体现了佛教的一个基本伦理与价值原则;另一方面,原始佛教以十二因缘的链条具体地说明了因缘的内容,揭示了人生的缘起过程,展现了佛教致思的一个基本倾向。  相似文献   

14.
大量的非道德现象使我国的现代化转型面临着严重的伦理困境.解决这一伦理困境必须实现传统伦理精神的变迁和伦理范式的转换,构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现代伦理秩序.公民伦理作为现代社会的精神蕴涵,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民国时期,国家职能向现代转型,国家政权在不断渗透扩张的过程中与不符合其体制的社会因素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冲突.公共卫生是近代国家发展的重要方面,站在“传统”对立面的现代公共卫生事业与代表传统医学的社会有着“行政化”与“弥散”的冲突.被“制度化”的社会新旧杂然相陈,“刚性”的“制度化”无时无刻都处于社会“不抵抗”的抵抗之中.民国江西公共卫生建设体现了该特征.国家与社会的冲突由激烈到逐渐归复平静,最终的沉淀是双方控制与制约、渗透与制衡的整合.  相似文献   

17.
18.
消费帮扶是中国特色减贫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制度安排,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小农户参与、融入大市场的重要路径。基于马克思消费思想、巢状市场理论与消费帮扶实践,本文构建了消费帮扶理论分析框架。在理论和国家政策指引下,广东结合本土市场基础和消费空间优势,积极构建支撑消费帮扶的制度体系,搭建消费网络和平台,双向提升消费帮扶产品品质保障,积极探索能够提升贫困小农生计能力和内生动力的有效方式。进入乡村全面振兴阶段后,消费帮扶面临双重失衡困境、网络支撑困境和多维赋能困境等多重困境,必须通过优化消费振兴治理结构、创新消费振兴助推机制、强化大数据赋能和完善交易体系等系统路径,降低农户市场参与成本,提升农户市场参与能力与在市场交易价值链中分配份额,推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农增收和迈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9.
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现代化步伐加快,并开始了市场化改革的过程。现代化、市场化给中国教育体制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极为严重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一下现代化、市场化对中国教育体制造成的影响和新产生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思路。一、现代  相似文献   

20.
休闲生活是城市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研究民国时期上海人的休闲生活对于我们了解民国时期城市的社会生活和现代化发展历程有重要意义。《申报》广告为我们透视当时上海的休闲生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