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人民群众谋幸福,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重要体现,也是其全国执政后的重要理念。在"执政为民"理念指导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特点。无论是上世纪60年代的"枫桥经验",还是改革开放以后各地创造的治理模式,都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贯彻和落实,践行了党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目的是要依靠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进而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通过这些探索和创新,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很大提高。这为之后的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有益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后,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而向现代化执政党转变过程中提出的执政理念。依法执政既是一个理念、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更是一种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一种建立在宪法和相关法律规范基础上的制度设计,一种基于相关制度设计而形成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3.
清代两湖地区社仓管理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注意把社仓制度和保甲制度相结合 ,体现出经济手段和政治手段并重的基层控制理念。社仓与常平仓在管理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从社会学的角度可以找到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社会控制和社会稳定的制度根源。这种仓储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整合社会意识形态、稳定基层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充满了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发展观 ,是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在当代中国执政党的社会治理和社会发展理念中的生动体现。“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五个“统筹发展”等等 ,既是这一社会发展理念之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典型体现 ,同时也体现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治理理念在有关人的问题的提法上的重要突破。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对城市社会组织化调控的需要,展开了对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的重构工作.中国共产党针对不同的城市基层社会组织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加以改造:彻底否定了保甲制度,依据实际情况建立了独具特色的街道办事处;改进了居民自主管理组织,成立了居民委员会;并对社会团体加以彻底改造.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逐步建构了工会、青年团和妇联等群众组织,将党和国家的力量进一步渗透和延伸到基层的各个角落,进一步完成了对城市基层社会的组织化调控.  相似文献   

6.
黄礼岗 《理论界》2012,(8):14-15
新中国成立至今60多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探索中,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所特有的执政模式。其基本特征表现为:在意识形态层面,实现了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制度层面,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功能层面,奠定了党对国家以及社会的领导基础。  相似文献   

7.
网络造句作为一种备受关注的社会文化现象,如今已经从个体走向群体、从单一走向多样、从网络走向现实,形成各种流行语,甚至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口头禅。网络造句的大量出现不仅反映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权利焦虑",而且流露出对公权滥用的质疑讽刺以及对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真相的渴求。网络造句是社会文化的"晴雨表",既体现了对权力化社会的颠覆与反抗,又体现出在复杂的社会转型中个人的无力与无奈。它无意间契合了巴赫金狂欢理论中的狂欢因素,上演了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颠覆传统的盛大全民狂欢。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在单位体制外的城市社会成员的管理,主要通过居民委员会.当时的居民委员会既有群众自治组织的性质,又具有行政组织的性质.这种性质的双重性是当时中国特殊的社会环境和国家制度所决定的.它体现在居民委员会的创建目的、运行机制、工作内容、干部的产生及构成、经费来源与管理等方方面面.居民委员会制度的形成完成了国家政权向基层社会的渗透和基层组织的合法性重建,稳定了城市社会秩序,促进了城市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为我国基层组织从传统宗法社会向现代民主法制社会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毛泽东在它的创建与设计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毛泽东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特别是在目标追求、纲领要求和角色转变等方面有一个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几年中显得最为突出.这种变化和发展既体现了这一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也蕴涵了之后多党合作遭受曲折的因子.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50年代,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体现于城乡社会民众的工作劳动和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之中,有与中国共产党党风联系密切、泛政治化、形成迅速的特点。其形成原因有: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制度和群众运动的制约、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的思想教育、开国元勋的模范作用等。探讨50年代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制度改革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发起的旨在实现"耕者有其田"与变革乡村社会秩序的革命。这场革命解放了农业生产力,重组了乡村基层政治结构,引起了乡村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动,促进了乡村社会现代民主政治因素的生长,使得乡村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上都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乡村社会每天都在改造进步之中,每个人的生活也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不仅有效促进了当时中国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对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立了独立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障制度和企业单位养老保障制度,之后,二者随着政策的变更走向了不同的道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囿于历史问题,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在养老保障制度方面差异逐渐明显,引起公众广泛的讨论。因此,我国政府急需重视养老金双轨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开始进行并轨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党派合作模式问题是多党合作制度发展的核心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选择"统战体制合作"的党派合作模式,不仅体现了社会历史条件的客观要求,而且显示出了这一制度安排的长处和优势。新世纪、新阶段,多党合作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应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总趋势,逐步实现向"政党体制合作"的合作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4.
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特有的一种观念体系,是对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传播并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最根本的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追求。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创新其理论形态,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贯穿其中的根本价值理念就是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得到了人民的真心拥戴,形成了推动实践发展和事业成功的强大力量。这一根本经验深刻地启示我们,现阶段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必须更加关注民生,从而不断巩固党的意识形态认同基础。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城市基层社会进行了全面大规模的组织化重构,建立了以单位制为主、以街居制和各类社会团体管理为辅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通过单位这一组织形式管理职工,通过街居组织管理社会闲散人员、民政救济和社会优抚对象等,通过社会团体把不同职业、性别、年龄、文化信仰的社会群体纳入受政府控制的相应社会团体中,从而实现了对城市全体社会成员的有效控制和整合。  相似文献   

16.
彭澎 《云梦学刊》2011,32(4):61-64
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农业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农村经济社会转型使农村经济社会出现了新的情况和变化,给基层自治的完善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给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带来了新挑战。转型期,坚持和完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加强与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根本前提,适应新变化、创新理念制度是转型期加强基层自治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出路和重要途径。坚持农村社会管理和完善基层自治二者相辅相成是转型期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组织中成立党组织、开展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而独特的领导制度,也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政策要求。根据社会组织党建的组织框架和主要载体的差异,可以将社会组织党建政策的百年变迁历程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党团(组)为主基层党组织为辅时期、基层党组织为主党团(组)为辅时期、基层党组织和党团(组)并重时期。社会组织党建政策的百年演变历程蕴含着宝贵的历史经验,主要包括围绕党的历史任务推进社会组织党建、赋予社会组织党建时代性、保持社会组织中党组织设置形式的灵活性、妥善处理党的领导与社会组织自治、促使社会组织中党组织“运转起来”。  相似文献   

18.
社科信息     
科学发展观的重大贡献孙要良撰文认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念的一次重大历史性转变而不是一种应急措施和权宜之计,它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也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走向深入而且也是在当今全  相似文献   

19.
公共产品均等化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目标,从制度层面考察公共产品的分配,对于构建稳定有序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共产品分配领域一直体现着较强的制度安排,与社会理念和价值诉求密切相关。在构建稳定有序社会的过程中,公共产品分配的制度安排与社会理念互相形塑、互相影响。从制度环境、制度主体、制度客体角度完善公共产品的分配,必将成为构建稳定有序社会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本地就业的理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家乡外出就业,形成庞大的“民工潮”的今天,仍有部分农民选择留在本地寻找就业机会。本文以这部分本地就业的农民工作为研究对象,从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分析角度出发,认为农民本地就业的行为是立足于家庭经济单位之上,综合了经济、社会多种因素的一种理性选择过程。在此过程中,也体现了他们对个人资源认识的理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