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乞巧节作为女性文化的载体,充分表达着女性话语,其中包括女性技能的展示、女性信仰的表达、女性智慧的象征等.以广东省乞巧节为例,分析乞巧节所展示的传统女性话语,探讨乞巧在男权社会传承所体现的价值与生命力,并思考乞巧作为女性话语表征在当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1936年,由甘肃省西和县赵子贤先生撰录的《乞巧歌》是国内乞巧歌的最早辑录本,所录民歌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乃至泥土性、悠远的传统性乃至风俗性、强烈的时代性乃至现实性、多样的娱乐性乃至表演性等,结合了古典文献的校勘之法与民间文学"杂取种种而合成一个"的方法整理而出,以《风》、《雅》、《颂》的《诗经》体例归类编排,可惜在上世纪50年代被烧毁。赵逵夫先生根据亲友的抄件和回忆文章辑录而出,以《西和乞巧歌》为名出版,增加了作者的生平序录、照片手迹与亲友们的回忆录,可以让读者有幸目睹到原本的基本形貌。  相似文献   

3.
七夕乞巧源于古代的日月星辰崇拜。乞巧节是随着牛郎织女故事的定型化而出现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乞巧民俗事象不断丰富,是规模式化和多样化,具有游戏娱乐功能、角色认同功能和心理认知功能,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了封建社会妇女群众的社会文化生活和心理需求。参与七夕乞巧的主体是女性,祭拜的神灵是女性,各种民俗事象的内涵最贴近女性,七夕乞巧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古代的妇女节。  相似文献   

4.
薛世昌 《兰州学刊》2011,(4):190-194
和所有的民间歌谣一样,西和乞巧歌里有着大量的赋比兴之艺术手法,且以赋的大量运用最为普遍最具特色。西和乞巧歌中赋比兴的运用,根源于西和乞巧歌创作身份的民间性、语言追求的质朴性及物象意象的生活化。西和乞巧歌以赋为主的"原生态言说",对中国当代诗歌创作中突出叙事、多用叙述的民间化写作与口语化写作,具有一定的艺术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5.
西和乞巧古俗中的唱词作为女性话语的表征,是历代西和广大劳动妇女的心声,也是西和妇女集体智慧的结晶,它较全面地表现着女性对生活价值认同的策略,是女性关注自身命运的言语符号,是女性话语权力独特的实现方式.可以说,乞巧古俗中流传下来的大量唱词是女性情感生活的载体,是寄寓女性精神愿望的重要手段,对研究这一特定地域独有的历史文化内蕴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有这样一位老人,活到100多岁还腰板硬朗,行走自如。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在社区举行的乞巧节“穿针引线”巧女大赛中,这位老人竞战胜了众多年轻的巧姑娘,一举夺得“巧女大赛”的桂冠。她就是家住苏北东台市东台镇金墩社区的103岁老人吕振连。  相似文献   

7.
韩雷 《兰州学刊》2011,(8):100-106
以西方情人节作为参照物而被建构出来的中国情人节七夕,其浪漫底色被婚姻的大红喜字所遮蔽;七夕是一个没有浪漫爱情的情人节。西方节日框架虽命名了中国的情人节,但确是浪漫复制且与婚姻短路。七夕原本是女儿节,相关习俗在当下历史情境下被边缘化,人之巧被机器之巧所取代;牛郎织女传说的农耕背景弱化乃至放逐了七夕的浪漫底蕴。七夕的衰落是历史的宿命。作为生命和婚姻的过渡,传统的七夕节拥有拓展生存疆域的潜在向度。  相似文献   

8.
洪秀全吸取了基督教的一些仪式和教义,并与中国传统农民思想及儒、道、佛教和民间封建迷信思想交糅融合,创立了太平天国独特的新宗教——拜上帝教。关于拜上帝教与基督教的异同,儒家思想对太平天国的影响,以及佛教、道教、民间迷信思想与太平天国的关系等问题,学术界已作了不少专门探讨。然而,就整体而言,拜上帝教的思想结构层次相当复杂,需要认真展开层次考察,分清主次,辨别源流,这样才能对太平天国新宗教及其历史影响作出全面的认识和估价。本文就从这方面进行探讨。一、拜上帝教产生的社会历史土壤客观层次——中国社会的巨大裂变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迫使中国封建社会逐渐瓦解,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然而,自然经济的再生机制,始终维护着根深蒂固的小农经济结构,顽强地  相似文献   

9.
贵阳市布依族这一族群社会中,宗族(宗法)观念促使产生了许多习俗传统,这些习俗传统则由一定程序的仪式来建构,而建构传统习俗仪式程序的内容,便是各种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歌种.布依族节日节庆、喜宴场合中的走素访友的拦门仪式、酒宴仪式、送客仪式、男女青年对歌择偶的传统习俗与拦路(酒歌、敬酒歌、送客歌)、情歌、叙事歌、便形成建构关系;祭礼仪式、丧葬仪与祭祀歌、丧葬歌形成建构关系.传统习俗文化中的仪式程序(形式)和不同类型的歌唱(内容)便构建成贵阳市布依族民间歌唱文化.  相似文献   

10.
畲族民歌的传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艳 《学术探索》2013,(6):106-109
畲族民歌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畲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我国多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民歌活动、家传师授、文本媒介等方式广为传承。然而,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由于民族语言、师承仪式的断裂和歌场环境的破坏,畲族民歌出现了严重的传承危机。我们应该从传承主体、传承形态、文化生态环境三个方面人手,对传统畲族民歌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继承,并力图创作出新时代下的畲族新民歌作品,使畲族民歌这颗璀璨的明珠重放异彩。  相似文献   

11.
肖霞 《文史哲》2001,1(2):57-62
《万叶集》是日本第一部纯文学的和歌总集 ,其作者之一额田王是万叶初期的女歌人。她的歌受到中国汉诗文审美艺术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和歌由记、纪歌谣向正规和歌类型转变的最初形态。从她身上可窥见到过渡时期歌人所具有的古代性和现代性的交融。  相似文献   

12.
王莉 《兰州学刊》2006,(9):77-78
对于《箜篌引》的音乐属类问题,大多数学者庶无几考,个别学者认为应将其归为琴曲歌。本文根据相关的音乐史、目录学、作品的传播状况,结合诗歌文本的情感特质和表现手法等,从《箜篌引》由琴曲歌到相和歌的演变过程可以考出,《箜篌引》虽然作为琴曲歌存在过,但最终作为相和歌固定下来,流传开去,所以就音乐属类而言,应将其归入相和歌而非琴曲歌。  相似文献   

13.
李东春 《南方论刊》2010,(10):55-57
盟誓作为协调春秋时期国家间关系的重要手段,具有国家间法的属性,其仪式即为缔约程序。杀牲仪式标志着会议的开幕,商定盟书阶段是条约的协商过程,而歃血读书则是最终的签字确认仪式。盟誓仪式作为缔约程序虽然有着诸多局限性,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却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1946年10月31日,蒋介石六十寿辰。国民党举行了轰轰烈烈的庆祝活动,除了花样繁多的祝寿仪式外,还发起了为期一年之久的献校祝寿运动。从庆典的筹备、宣传到仪式的制定等各个环节无不体现出政治权力的渗透与运作。与此同时,国民党也运用歌曲、标语、口号等各种符号展开全方位的舆论攻势,借此塑造蒋介石形象,以达到整合社会资源、争夺政治话语权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一、明治初年变“幕藩体制”为“太政官制”(1868—1885)德川时代(1603—1867)日本政治体制是“幕藩体制”。幕,指幕府,掌握全国政权。藩,指藩国,约有二百六十多个。幕落体制是一种封建领主制,虽然十分专制,却并不能高度统一和集权。那时也有天皇,但幕府规定:“天子以学问为第一”,天皇只能“习古道,学和歌”,祈神拜祖,不能理政。民歌嘲弄天皇是:“凤凰生末世,落  相似文献   

16.
生活在云南洱海地区的白族人葬礼十分隆重,人们在完成多种仪式程序后才会把逝者送往安息的墓地.人类学传统的仪式分析方法倾向认为葬礼的举办推动了亡人身份改变.但在大理文化的语境中,这种理解可能并不全面,当地葬礼表现出对现实人伦关系的重视,对"孝"的美德的追求完全可以说是仪式举行的主线.葬礼背后的文化意义不是单纯对仪式程序本身进行观察就可以全面了解的,必须将其与传统华夏文明的特征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一、《万叶集》的形成和影响《万叶集》是日本最古的一部和歌总集。它在日本文学史上占了首屈一指的地位,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一部很可珍贵的作品。这部歌集共收入和歌四千五百多首,包括自公  相似文献   

18.
公民宣誓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一项持久的举措,国民政府曾多次颁布相关法规对公民宣誓的条件、程序、誓词和仪式等作出规定,并进行宣讲,引起社会舆论的普遍质疑。无论是政府的解说还是舆论的辩难,都忽略了公民宣誓的真实内涵。  相似文献   

19.
《宋书·乐志》歌诗“援俗入雅”倾向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萌 《殷都学刊》2007,(2):76-80
沈约《宋书·乐志》在乐府诗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改变《汉书·礼乐志》只记载雅乐正声的做法,首次将俗乐歌诗引入官修乐志,这是乐志文本传统的一次重大突破。其歌诗依据雅化程度分为四个层次:仪式雅乐,相和歌、杂舞与鼓吹铙歌,吴歌杂曲,西曲。"援俗入雅"主要指第二、三层次而言,尤以第三层次最为突出。《宋书·乐志》歌诗"援俗入雅"倾向,与乐志传统、音乐发展、政治格局、哲学思潮、地域文化、家学特征等多种因素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20.
刘永连 《人文杂志》2001,(6):129-133
本文撷取了突厥丧葬风俗中祭帐即绕帐走马剺面、置尸马上火化和火化后待时而葬三种重要仪式和制度,从民俗学的角度分别深入剖析,分析其内涵、作用和意义.祭帐仪式中关于走马剺面的人数、程序等问题,学术界至今存在着错误的理解和认识;置尸马上这一极其重要的火化仪式,包含了送魂这一深刻的文化内涵;待时而葬中以草木枯荣为时间标准,则突出表现了突厥丧葬文化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