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当代西方权力制衡机制的特征与走势金太军西方国家的分权制衡机制就是所谓三权分立与互相制衡,它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后被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经典性政治原则。然而,自20世纪特别是二战以后,出现了两大变化:一是三权重心的位移,即国家权力的重心由议会转到了行政,...  相似文献   

2.
政治权力来源于人们的权利,然而权力却常常凌驾于社会之上,权力若失去了制约和监督就必然会导致腐败。分权制衡,以权力制约权力对遏制权力滥用产生了极大的作用并由此推动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如果从权力产生的本源来看,权利对权力的约束更重要更合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权力的产生和运行遵循民主集中制和议行合一的原则,不搞分权制衡,因此发展人民民主,以权利来制约权力,就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3.
余凯 《兰州学刊》2008,(3):32-35
“权力的分立与制衡”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它是在分权学说的指导下建立和完善起来的。文章通过对分权学说的重要代表人物洛克、孟德斯鸠和美国联邦党人的比较分析,梳理了近代分权学说发展的大致路径:从“两权分立’’到“三权分立”,权力的划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科学;从“立法至上”到“三权平行”,立法权的地位逐渐下降,而司法权的地位逐渐上升并最终取得了“司法独立”的特殊地位;从简单的权力分立到权力的分立与制衡,分权获得了制度上的保障;从简单的职能分立到职能分立与人员分离相结合,分权变得更加完善,也更加容易操作和实现。  相似文献   

4.
侯勇  孙君 《河南社会科学》2021,29(12):27-36
西方权力运行制约策略主要是以西方分权制衡理论为指导,围绕"权力"中心建构制衡体制机制,而对权力运行中的权力主体、文化生态等方面关注不够.建构中国特色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制机制,需要关注中国的社会关系、权力运行、行动逻辑、文化传统等因素,从中国社会文化生态视野中,运用人情、社会资本与权力异化三个变量对权力腐败发生研机析理,寻找阻断权力寻租的人情、人性、人伦因素,为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中国方案"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5.
1787年美国宪法在强化联邦政府权力的同时,为防止行政或立法部门权力专横而导致暴政,又实行立法、行政及司法三个部门分权与互相制衡的体制。随着社会的变迁,美国分权体制不断发生演化,大致经历了权力相对平衡、国会居权力主导地位和总统居权力主导地位三个时期。分权体制对防止专制暴政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不应过高评价,因为它仅是美国法治制度的一部分,还有其他一些原则和体制与其同声相应,相辅相成,并且它本身也存在一些弊端。  相似文献   

6.
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构,其所享有的法律监督权是我国权力分配的结果.但是,对人民检察院进行法律监督存在缺失,尤其是检察院直接侦查起诉的案件,偏离了法律监督的位置,缺少被监督的法律环节,不符合分权与制衡原则.检察机关要享有对案件直接侦查的法律权力,就必须解决如何进行法律监督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两种形态政治监督的比较及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中存在着两种不同形态的政治监督。第一形态的政治监督是指政治权力的横向分权和制衡,第二形态的政治监督是指政治权力的纵向分权和制衡。形态虽然不同,但有相同的政治监督追求,又有各自不同的政治监督机制。各有优劣。  相似文献   

8.
法治的目的是要限制国家权力,而为了限制国家权力又需要国家权力,这就形成了法治悖论.法治悖论的解决不能依靠国家权力间的相互制衡,而必须依靠向市场和社会分权,用经济权力和社会权力来制衡国家权力.  相似文献   

9.
西方历史上分权思想的演进逻辑是从阶级分权、机构分权发展到职能分权。古希腊罗马的分权思想实质上都是以混合政体为基础的阶级分权,即通过各个阶级分享权力、相互制约以实现阶级利益的平衡。阶级分权在实践中容易引发阶级斗争和政治动荡。西方近代分权思想强调的是职能分权,即承担三种基本国家职能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之间相互分立、相互制衡、相互合作。职能分权使政治斗争间接化、程序化、技术化,国家权力更具抽象性和公共性,利益冲突能够通过和平的方式在法治的轨道内公正解决,从而为构建良好政体确立了稳定的权力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分权制衡的制度设计与政治运作相对完善地出现在宋代,已略具近代分权制衡的外观雏型,但人治主义的文化传统和君主专制的制度桎梏,终使尝试归于失败。在中国传统的政治遗产中,缺少近代西方分权制的理论前提:社会契约论和性恶论,因而不利于从契约层面上考虑权力运作中人性恶的因素,进而设计出有效的制度程序实行约束和制衡。近代中国始终未能真正跨入分权制衡的门坎,表明制度设计固然重要,但远不是问题的全部。对中西分权制衡的历史资源的衡估,能对当代中国的政治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西方法治理论出于思想家们对权力本质一以贯之的深刻认识,为此他们设计出了“法律→分权→法治→人权”的法治政制模式。法治理论的实践是法治社会的建立,它贯彻了人权神圣、法律至上、人人平等和分权与制衡诸原则。西方法治最基本的成因是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独特的理性文化传统和官僚体制化。  相似文献   

12.
集权抑或分权、二级抑或三级,是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在地方行政管理中所面临的两个核心问题.集权和分权指的是中央派出机构及其后期演变过程中的权力分配和运行原则,集权以一元化领导体制和最高长官集军、政、刑、财等各项权力于一身为基本特征,分权以多元化领导体制和长官各自分掌权力、相互制衡为基本特征;集权极易导致分裂和战乱,分权极易导致政府软弱无力.二级和三级指的是地方层级的数目,二级是管理者的不懈追求,三级则是现实所需.历代中央政府对于地方的管理,就是在集权抑或分权、二级抑或三级之间摇摆、徘徊、艰难抉择.  相似文献   

13.
权力与制衡     
权力制衡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分权与制衡是资本主义各国政治上共同的现象。权力制衡有利于有效地管理公共事务,防止滥用权力;有利于社会民主和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进制和最大限度地消除腐败行为;有利于推进依法制国,建设法制国家。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完备权力制衡机制,首先要建立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其次要强化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最后要确保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  相似文献   

14.
依法行政是行政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其基本要求是行政机关由法律授权并依法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依法行政与行政诉讼之间既具有同构性,又具有互动性。就同构性而言,二者均是近现代宪政体制下国家权力分权与制衡的产物,均具有实现行政法治的功能,并交汇于“合法性原则”;就互动性而言,依法行政是行政诉讼的前提和基础,而行政诉讼则对依法行政起到维护和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王蒙 《南方论刊》2023,(9):12-14+32
但凡有公权力的地方,就可能发生腐败。腐败诱因包含主客两个方面,主观是人性中的自私贪婪因素对公权力行使者的诱惑与驱动,客观是权力本身的“资源”属性,以及它的可寻租化。审视历史,中国古代的腐败治理着力于治“内”,以道德教化和自律来干预官员的腐败动机,从而进行积极的预防;而西方的腐败治理着力于治“外”,以分权制衡、外部监督来阻却权力寻租和防止权力滥用。在当代,腐败形态变得愈加复杂,应当整合创新腐败治理路径,实现腐败治理的高效能。  相似文献   

16.
城乡规划本质观的历史演进为从城乡规划的艺术观、科学观、政治观到政策观。这些对规划本质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尤其是不能解决规划权力滥用和公民合法权利受侵害的问题。城乡规划实质是对社会资源的分配,是土地开发利用的规则,具有规范性和强制力。只有树立城乡规划的法律本质观,建立分权和制衡的城乡规划权力结构,才能形成科学的城乡规划法律制度,才能保障公共利益的实现,才能对城乡规划权力进行有效制衡,才能防止权利受侵害。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从创立"红色革命政权"时起,就受到了"俄共(布)党团-苏维埃"政制的直接影响,也开启了探索分权制衡国家主权的宪政思考与实践.列宁根据布尔什维克党与社会民主党共存于苏维埃政权之内的特殊国情,创设了"布尔什维克党团-苏维埃"政制,后来演变为"俄共(布)党团-苏维埃"政制,它发挥了巩固俄共(布)执政地位的政治作用.由于一党制条件下缺乏分权制衡的制度安排,导致了苏俄国家政治生活中曾反复出现"党""国"不分、"以党治国"等严重后果.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党一经执政就开始了分权制衡一国之内最高政治统治权威--国家主权--的宪政思考,试图对政治上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展开分权制衡的宪政探索,并集中体现于调整党与苏维埃权力关系的政制设计与实践中,但由于斯大林主义的泛起而半途而废.中国共产党在早期执政中,独立自主地展开一党制条件下分权制衡的宪政探索;它是列宁提出的调整党与苏维埃权力关系的宪政思想的继续与发展,并对当下改革党的执政方式、构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行政权力从属于民主宪政的制度安排,立法、行政、司法的分权制衡机制能够有效地控制行政权力并减少行政权力的异化,从而达到保障公民权利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立宪目的。行政权力的起源及其本质说明公共行政伦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宪政民主的制度安排;公共行政伦理的建设应本着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政治学逻辑,主要采取法制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鉴于我国社会主义权力的本质,抑制腐败现象的蔓延、推进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必须对权力进行监督制约。但是,我国现有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存在一些不足。必须加快完善我国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即监督制约机制法制化和制度化,推进分权制衡,加强监督力度和监督机关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20.
周永坤教授的《规范权力——权力的法理研究》一书,是国内第一本从法学视角系统论述权力的法理学著作。这本著作以人的自由与解放开篇,并以之为立论之本;以规范权力的学说为理论平台,开启了对权力的全方位探究;通过对权力的概念、主权与治权以及权力结构模式的静态研究,为规范权力铺就理论的基石;通过对权力的运行、分权的实践以及分权理论史的研究,阐释了分权制衡和司法审查的制度设计和现实实践,从动态的方面展示了规范权力的制度运作。作者对权力的概念、运作以及如何规范权力作了开拓性的研究,不仅有大胆的理论创新,还有对某些流行理论的指谬,对某些将马克思学说片面化、教条化的批判,以及对马克思权力学说的创新性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