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然的刑罚目的与应然的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者认为,我国实然的刑罚目的是惩罚犯罪人,改造罪犯,预防和减少犯罪,保护人民,保障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维护社会主义秩序;而我国刑法学上占主导地位的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的刑罚目的理论见解脱离了我国刑法实践;尽快澄清刑罚目的问题上的混乱认识已成当务之急;我国刑罚目的的应然选择是惩罚犯罪人与防卫社会免遭犯罪侵害。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刑罚危机,西方理论界在刑罚目的研究上出现了一种整合化趋势,其中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不当利益剥夺说、不满补偿说以及公正报应说三种学说.相较于其他两种学说,公正报应说不仅保证刑法的公正报应及罪与刑相适应,基数与序数分别的相适应,而且通过吸收现实实践与其他学说的精华而做到了理论自洽.所不同的是,公正报应说站在一元报应论的立场上,对这些影响刑事责任事由的理论基础都重新进行了系统阐释.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刑罚陷入了某种困境。具体而言,其一,刑罚设置轻重失衡,名为轻重有度、宽严相济,实为多重少轻、重罚愈烈;其二,刑罚效用不当夸大,刑罚实际效用与国民心中的期待效用之间尚有距离;其三,刑罚结果信任危机,裁判结果屡遭质疑。出现如此困境的缘由在于刑罚目的混乱导致刑罚设置轻重失衡,功能不明导致刑罚效用受损,而判罚机械、说理不足导致刑罚结果难以获信。对此,应当重新明确刑罚目的;合理认识刑罚功能;以公正为价值目标,克服判罚机械、说理不足的弊病。  相似文献   

4.
马腾 《南方论刊》2014,(5):48-49
监狱刑罚执行的目的直接影响着监狱制度的制定,影响着监狱社会功能的实现。目前,我国监狱存在组织机构过于简单、人员配属不够合理、服刑人员改造效果有限等问题,这都与监狱刑罚执行目的的不明确有关,本文通过对刑罚执行目的的研究,得出我国监狱刑罚执行的目的应当是改造罪犯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刑罚目的论中的报应元素还是预防元素,其各自在理论上都存在着内部的逻辑矛盾.因此,报应论和预防论这两种理论各自体系内部也存在着长期被忽视的逻辑不统一问题.而所谓取两者之精华综合而成的刑罚报应一体论因为同样是报应元素和预防元素基础上的构建,因此,其同样没有考虑到这两种元素各自的内部分裂问题,最终仍无法解决刑罚目的论的内部矛盾.  相似文献   

6.
报应主义与目的主义之对峙及调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应主义与目的主义相互对峙,勾勒了刑罚理论中风格迥异的两大景观。报应主义强调刑罚的施加在于已然之罪的报应;目的主义强调刑罚的施加在于未然之罪的预防。报应主义与目的主义各执一词,难免片面,于是折衷主义崛起。折衷主义认为刑罚的目的既在于报应犯罪,又在于预防犯罪、保护社会。其实,报应与预防是相互兼容统一的。报应构成刑罚的基底,在此基础上刑罚也应当考虑积极的一般预防和教育改造罪犯的目的。在刑事活动的不同阶段,报应与预防又各有不同的侧重。  相似文献   

7.
赵秉志  赵书鸿 《江海学刊》2013,(1):132-140,239
传统量刑理论一般认为,量刑活动既应考虑报应又应考虑预防。但德国的实证性研究结论则表明:量刑实践中,刑罚的预防性需求在整个量刑活动中始终处于边缘化位置,量刑仅是一个对行为严重性相关变量进行评价的笼统性和简化性过程。造成德国刑罚预防目的边缘化的原因,既包括实践中实现特殊预防有诸多困难,也包括裁量者对一般预防的考虑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8.
刑罚功能的概念对于刑罚功能理论极为重要,是刑罚功能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和基石。目前,对刑罚功能概念的界定纷繁多样、各不相同,而且瑕瑜互见。刑罚功能,可以被界定为:刑罚通过其公布、适用和执行在现实条件中可能产生的与其目的一致的积极的社会作用。刑罚功能与刑法功能、刑罚效益、刑罚效果和刑罚目的等概念既有显著区别又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 ,刑罚制度的种种理论研究内容 ,都难以在社会现实中得到实证和检验。有必要改变研究视角 ,反思刑罚制度自身的境状。刑罚制度陷入了在技术上进步、在功能上凝滞 ,在手段与目的间难以实现价值应答 ,以及公众的信任危机等困惑之中。其原因在于刑罚制度本身具有无法摆脱的功能性障碍。  相似文献   

10.
黄福涛  张爱晓 《理论界》2010,(10):72-74
关于中止犯减免刑罚的根据,学理上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综观德日刑法之种种学说,可以发现,这些学说尽管表面上见解分歧,但其实都在围绕者一个相同的点在探求原因:决定、影响科处刑罚的因素。这不失为一个恰当的立足点。以此来看,在我国刑法体系下,中止犯减免刑罚的根据在于社会危害性的减小、刑罚目的的(部分)实现以及刑事政策的引导。  相似文献   

11.
试论刑罚功能的局限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论述了刑罚功能的各种局限性 ,包括刑罚作用的有限性和刑罚作用的负面性。对于人们正确认识刑罚的性质、作用 ,克服盲目崇拜心理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经济犯罪的特性决定了适用非刑罚处罚可以取得较好的行刑效果与社会反应;我国转型社会中经济犯罪的复杂性又使得其在我国刑法领域率先引入非刑罚处罚方法成为可能。非刑罚处罚,实际上就是不以刑罚来处罚,而是用刑罚以外的替代措施进行处罚,但非刑罚化处罚的社会效果要高于刑罚。从节约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的角度考虑,非刑罚处罚应当贯彻于侦查、起诉和审判三个阶段之中,三种机关都应有权行使相应的非刑罚处罚措施。  相似文献   

13.
当前,刑罚目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已经不仅是一种理论需要,更成为一种立法现实.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刑罚目的体系的重构与整合就成为了难题.现今西方已经发展出了报应限制理论、预防限制理论以及阶段区分理论等三大整合范式.面对纷繁复杂的理论争论,基于刑罚目的体系的同一性与个殊性要求,可以对刑罚目的体系尝试一种"阶段优先"的理论整合模式.以此实现多元化刑罚目的体系的内部和谐.  相似文献   

14.
2012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增设的"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适当扩大了和解程序的适用范围,部分公诉案件被纳入和解程序。这对于规范司法实践,保证案件处理效果,促进社会矛盾化解都具有积极意义。但无论是从新法对刑事和解理念的重视程度以及刑事和解可以适用的案件范围来看,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与司法实践中已广泛开展的刑事和解活动还有一定差距。在对新法刑事和解三条规定解读的基础上,在准确把握刑事和解制度的主旨前提下,分析了新法对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的制度设计之不足并展望完善之策。  相似文献   

15.
宽松刑事政策是两极化的刑事政策之一端。它在刑罚上典型表现为刑罚轻缓化与行刑社会化。刑罚的人道性、经济性、教育性、复归性、补偿性等思想是其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17.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针对民事诉讼目的论的研究日趋广泛和深入.民事诉讼目的的合理确立对加强和改进立法、司法工作都具有较强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将程序保障作为民事诉讼的目的,从多方面多层次论述其合理性所在.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针对民事诉讼目的论的研究日趋广泛和深入。民事诉讼目的的合理确立对加强和改进立法、司法工作都具有较强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将程序保障作为民事诉讼的目的,从多方面多层次论述其合理性所在。  相似文献   

19.
沈玉忠 《阴山学刊》2008,21(4):104-107,111
服刑人员的话语权直接关系到罪犯人权保障机制完备与否。由于服刑人员处境的特殊性,使其难以在刑罚执行的话语世界里发出自己的声音。服刑人员在刑罚执行过程中话语权的缺失,不利于程序正义的彰显。为此,通过对服刑人员话语权的现实考量,积极探寻刑罚变更执行中服刑人员话语权实现的路径,以体现程序正义的旨趣。  相似文献   

20.
陕甘宁边区刑罚的最终目的是预防犯罪,针对此目的的实现,边区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刑事立法上,围绕刑罚目的、结合实际调整刑罚体系,规定轻缓的刑罚制度;刑事司法上,坚持刑罚适用平等原则,推行刑事调解制度;刑罚执行上,尊重犯人人格,强调对犯人的感化教育,注重培养犯人的劳动技能。这些经验对于我们如何通过完善刑罚立法、正确适用和执行刑罚来实现预防犯罪的目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