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水: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道德象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先秦儒家的理想人格是中国传统道德理想人格的思想渊源。他们推崇圣贤道德 ,追求君子理想、博施济众、安邦定国、修己安人、惠而不费 ,奠定了中国传统道德理想人格的基准。圣贤君子是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核心 ,也是其追求的最高理想。作为道德完美的典范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最高层次是圣人。圣人是道德的理想者 ,不仅具有崇高的德行 ,而且把自己的德行践行到社会生活中去。对一般人而言 ,圣人的标准是很难达到的。这种理想人格的基本内容可以体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即仁爱精神、重义精神、厚德精神、自强精神以及献身精神。本文重点以水性喻征…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传入我国,学术界有的同志开始以“需要层次论”“人格三因素论”为参考构架,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有的同志认为,中国传统儒家所设计的理想人格是一种“片面道德力量型人格”,它忽视了意志力、道德力在理想人格中的重要地位。这种看法指出了伦理化、政治化的儒家遗留给我们的精神包袱,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有益于我们在批判继承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坚持在思想战线上对封建主义的批判。但中国儒家的理想人格设计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儒家有先秦儒家、汉唐儒家、  相似文献   

3.
理想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现象,是人们立足于一定的社会实际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某种反映和对未来美好事物发展目标的想象、瞻望和预见。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大凡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家,无不充满对美好理想的孜孜追求。由孔子开创、中经孟子继承、发展,后由荀子集成的先秦儒家学派的道德理想,曾丰富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宝库。先秦儒家的道德理想,实际上是他们崇尚、追求的理想人格,而这种理想人格又是其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概括与结晶。  相似文献   

4.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模式论中的人格美理论的基点是,无论人的本性如何,只要通过不断地积极修为,就能够成为道德高尚的圣贤之人。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均建构了自己的理想人格模式,对我们今天塑造美的人格具有可资借鉴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儒家理想人格略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儒家哲学本身是人学,对天人关系的论述,对人性问题的揭示,对道德伦理的设定,其最终落脚点皆旨在解决理想人格的构建问题。儒家将理想人格区分为圣人、贤人、君子以及仁人、大丈夫、成人等不同的层次序列,并赋予每一种人格以不同的内涵。儒家与道家同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关于理想人格的设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儒家理想人格实际上也是一种道德人格,道家理想人格则表现出了明显的非道德倾向;儒家理想人格是一种人伦人格,道家理想人格表现为一种非人伦人格;儒道理想人格皆具有自由的属性,但儒家理想人格是一种道德世界的自由人格,道家理想人格是一种自然世界的自由人格。  相似文献   

6.
儒家追求的是日用之道,认为人类生活的道德理想存在于人伦关系之中。经过先秦及秦汉儒家的长期努力,他们逐步提炼出以“三个一体”、“五伦”或“纲纪”为核心的伦理思想,此即人伦之道。个人处在人伦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按礼制的要求存在着名分上的差别,同时儒家的理想生活是其全部社会组织皆有礼有乐,要在差别秩序中实现和谐,而实现和谐人伦关系的重要保障是个人身心的内在和谐。  相似文献   

7.
<正>先秦儒家艺德观,概指先秦儒家关于艺术与道德、艺术教育与道德教化、艺术创作、浸染与个体道德修养等问题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理论。先秦儒家重“德”,他们追求备至德的理想人格,鼓吹仁治德政的御国方略,推崇道德教化的社会价值,向往德盈四海的天  相似文献   

8.
君子是儒家推崇的理想人格,先秦时期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学大师对儒家君子思想的形成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君子最早是指“有身份地位之人”;春秋末期,孔子为其注入了道德性的内涵;战国中期,孟子拓展深化了孔子君子思想的道德性维度;战国末期,荀子在发展孔孟君子思想的道德性内涵的同时,更着力凸显了儒家君子人格的政治性维度。如果说孔孟主要彰显了儒家君子人格的道德性之维的话,那么,荀子则主要凸显了儒家君子人格的政治性之维,他在推崇德政君子的同时,强调礼法君子对于社会治理的作用。荀子对儒家君子思想道德性维度的重视以及对政治性维度的凸显,对古代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追求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对今人的修身养德、建功立业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理想人格是对人格模式的理想化设计 ,它是社会和个人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任何社会都需要有超越眼前功利境界的理想和人格追求 ,这是社会和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当前 ,我国社会发展中的腐败现象是对理想人格的一种背离。因此 ,借鉴儒家理想人格学说中的有益之处 ,对重建理想人格消除腐败现象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儒家义利观的基本态度是重义轻利。他们贬抑个人私利,认为人生应该注重对精神生活、道德情操的追求、鄙薄物质享受。同时儒家把这作为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先秦儒家力劝统治者讲求道义,抑制私欲,从而缓和与老百姓的利益对立,宋明理学家则主张“禁欲”,企望消融社会的矛盾冲突,这都是消极和不现实的。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依赖干社会制度与道德。社会制度是对社会基本权利与义务的相对公正的分配,而道德是人们对义务的自觉践履。权利与义务是相对应的,在这一层次上的道德是带有功利性的。但道德同时是人们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追求,这是一种理想的层次,往往是超功利的。儒家把这两个层次混为一谈。义与利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对基本的价值范畴。义与利之关系决定着一个社会根本的价值导向,也深深地影响着一个社会的政治理想、经济目标和道德标准。中国传统文化中“义利之辨”源远流长,其中以儒家的义利观影响最为深远。但为什么它在现代陷入了困境?到底如何把握儒家义利观的实质?我们应该确立一种怎样的义利观?这已经成为当前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人与人关系中非常有现实意义的深层次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1.
儒家教育思想虽然已经失去了支配教育的主体地位,但其精神教育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道德信念坚守、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其教育途径和方法,仍然对当代大学生精神教育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2.
《论语》一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具体而集中地阐述了孔子的理想人格思想,言简意赅,博大精深。从理想人格的具体模式来看,《论语》所阐述的圣王人格和君子人格一直为世人所推崇。前者是该学说所设定的做人的最高典范,后者则是做人的一般准则。科学地继承《论语》中理想人格理论的合理因素,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颜乐"为儒家学派重要命题,对中国古代思想史、哲学史特别是文化人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它 源于孔子的教育与学习观,在此基础上颜回将其扩展为整体性人格精神。在儒家思想流变史上,"颜乐"以其绝对 化的知识、知识乐境追求,体现了早期儒家的知识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兼有人的内在情志和外在规范;智是人所特有的理性认知和道德选择能力。在孔子思想的概念群中,智是唯一能与仁平行对举的德目,仁与智相互依存、相得益彰,是儒家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的必要构成。在孔子的人道关怀中,智而仁是成人的基本进路,仁且智则是成圣的逻辑旨归。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德育思想源远流长,包含了丰富内容。考察儒家德育思想史,可以发现从先秦儒家到宋明理学德育理论有一个转变。这个转变概括起来就是在社会本位为德育目的的大前提下,先秦儒家更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的主体性,而宋明理学则强调对人的限制,强调人对道德规范的遵守。考察这个转变,可以发现儒家德育失去活力和效力的部分原因。  相似文献   

16.
《论语》塑造的"君子"型理想人格,彰显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当下复杂的时代环境中,批判地继承传统道德经典所蕴含的具有永恒价值的东西,对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且结构复杂的系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建立在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克服中国元素少、只注重文献诠释而忽视对"活着"的传统的考察等倾向。儒学价值的当代转换及其应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应注重从文本到现实,从具象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象的互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清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的脉络,使理论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继承和弘扬儒学的道德自觉等精华,要以确立现代法权人格为前提,凝练核心价值观应着力于人格的修养与社会正义的互动,儒学传统中的仁爱、和谐、责任、自强等理念可以与公正、民主、信用等价值进行综合创新。  相似文献   

18.
胡敬君 《云梦学刊》2005,26(3):42-45
在道德衰微的时代,屈原和孔子都没被时俗所染,而是凭“道”自任自重,本着求真求善的人生态度,以修身为要务,坚持理想,追求崇高,虽罹患而百折不挠,身处逆境而不改初衷。孔子热心救世,但生性豁达,有非常的柔性和韧性,在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中游刃有余;屈原执着爱国,耿介中正,矢志不渝,独自背负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感艰难行进。孔子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个永恒的经典性的精神意象,屈原则以砥励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为中国民族特色的理想人格增添了光彩。  相似文献   

19.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即道德充实、人格伟大、情操完美的人。而孔子却是一个具有真率性情的人。这看上去并非完全符合他或者儒家的理性标准,或者说,孔子的人格并非"完美"。他常常于恭谨、温和、慈爱之外,流露出其率真的秉性和生动的表情。但这丝毫不影响孔子的君子仁德,反而更让我们感觉到孔子的真实和可爱。孔子的这种率直人格是其率真个性的具体表现,也是其君子人格的自然流露,它至今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