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我国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镇化的一次有益探索,主要是通过对部分农村自然村的统一规划和整合,引导农民告别原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建设类似于城镇社区但又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通过城乡政府、社区组织、社会力量以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合力,保证新型农村社区健康、快速地发展,让农民群众参与进来,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同时,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要以人为本,必须充分保障农民群众的各种权利和利益,包括经济、政治、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因此,保障农民群众的权益,是体现农民群众在新型社区建设中主体性地位的重要方面,也是实现"人的城镇化"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2.
刘雅静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2):36-42,52
农民不仅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重要认知主体,也是重要的参与主体,同时还是该制度的重要监督主体和受益主体。但实践中,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农民的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一是部分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仍抱有怀疑态度,投资参合意愿并不强烈;二是部分参合农民在医疗服务利用方面存在"道德风险",侵蚀了广大参合农民的权益;三是参合农民普遍存在"搭便车"心理,影响了参合农民监督职能的发挥。因此,要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重视和发挥农民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千方百计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并想方设法减少或避免参合农民的"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3.
邹慧君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60-62
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还存在着资金、法律等方面的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积极且客观地从农民自身、资金、法律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完善,才能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殷绛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4):123-126
中国农村地域广阔,地区差异巨大,这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很难有统一的模式,各地区只能本着"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去建设适合本地区实际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本文针对试点的情况,结合民族地区农村的特殊性,从政府应承担的责任,制度设计以及农民自身因素等方面,对民族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从农民经济行为视角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设计加以考察,通过无差异曲线分析法反观农民的经济行为,发现现行制度在筹资标准、合作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应该通过改革资金筹集机制、完善医疗经济补偿功能及采用多种、差异化的运行模式等手段加以克服。 相似文献
6.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烈波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4):67-7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却严重滞后,尤其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城乡差距逐步加大,广大农村仍然存在着看不起病的问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农民。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步伐,对于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育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37-39,77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与机制是保障农民健康,体现民主决策,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论文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农民参与机制的基本框架由引导机制、决策咨询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和监控机制构成。通过构建机制来扩大农民参与的渠道和机会,增强农民的参与意识,维护农民利益,促进这一制度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农民行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农民在选择是否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过程中博弈分析,可以看出农民的行为受到自身病情预期、对政府管理的信任以及卫生机构水平等方面的影响;政府应该发挥积极主导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合作基金筹集和管理,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9.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法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亚飞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200-20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下面简称”新农合“)是解决亿万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一种有效措施,目前“新农合”已经覆盖全国86%的县(市、区),参合农民达7.3亿人。目前全国对‘新农合’制度还没有统一的法律出台,因此在有关部委下发关于“新农合”规范性文件基础上,当前对“新农合”制度进行立法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从立法者的角度,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条例》进行了规范的阐述,以期为立法部门提供立法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129-138
提高基金支出使用效益,促进新农合可持续健康发展是实施新农合基金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及管理的基本目标。以公共项目逻辑模型和"4E"准则的框架理论为依据,结合国内某省会城市2013和2014年度新农合基金绩效评价的案例,综合运用文献分析和德尔菲法开发出一套由投入、过程、产出和效益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以及23个三级指标组成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的权重由群组层次分析法确定,并进行了一致性检验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受益水平、参合农民满意度和资金落实是影响新农合基金预算支出绩效的三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我国政府关注“三农”、关注民生,切实解决农民就医问题的一项基本制度,对缓解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处于初步实施阶段,其制度体系还存在着许多待解决的问题。作者通过对这些问题尤其是筹资机制、补偿机制及医疗保障等问题的调查分析和研究,提出了解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过程中相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合作医疗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建国60年来,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两个发展阶段.回顾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60年的发展变革历程,总结和分析其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完善的制度设计是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保障;主体功能与作用的充分发挥是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适宜的制度环境是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实施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法律制度不完善,立法体系不健全,运行机制缺乏有效的法律规制,所以进一步约束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健康发展。通过对这一制度中存在法律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出路何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圣军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60-63
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是解决农村基本医疗保障的重要举措。通过分析中国“二次合作医疗”改革收效甚微的原因 ,提出按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构建多层次的农村合作医疗模式的新思路 ,最后强调国家在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中的责任以及给合作医疗制度立法正身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规范和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柳钦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8(5)
自200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在为部分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医疗保障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进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农民参合积极性还不高;管理体制不健全,尚未适应工作需要;合作医疗基金筹资成本大,补偿标准不尽合理,补偿能力有限;医疗监管难度系数较大;立法滞后,政策不过硬;缺乏合理的人才机制等等.在今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规范与完善,需要从几个方面着手:加强管理机构和管理服务能力建设;扩大筹资渠道,建立长效机制;改善与外部的关系,形成良好的互动局面;尽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障制度和管理制度;强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管,提高管理效率;加快相关立法,确保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政策的稳定性;加强新农合人力资源建设,重视乡镇卫生院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6.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研究:问题、措施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琼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5):155-158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制度上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和看病难问题,是农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建立一个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适应农村居民承受能力,政府主导、组织、引导,个人、集体、政府多方筹集资金、以大病统筹为主的互助共济的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当前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有效手段,也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保护农村劳动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机制创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持续性运行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宏斌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56-60
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在农民、政府及医疗机构等利益相关主体博弈困境的约束条件下,合作医疗运行机制的创新要在遵循服务可及性公平的前提下,通过筹资机制、补偿机制、监督管理机制及保障机制等方面的健全完善,尤其是通过政府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与市场监管,最大化满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保障合作医疗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新农合制度的普及和国家对农村医疗事业投入的加大,农村医疗卫生保障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通过对陕西省687户参合农民的调研表明,农民对新农合制度的保障能力整体评价较高,总体评价为具有“较强”和“很强”的就医保障能力的合计达65.37%。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新农合医疗保障能力评价体系,结合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权重的确定,利用模糊评价法对陕西地区新农合保障能力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该地区参合农民对新农合制度的就医保障能力整体评价为较强水平,定点医疗机构的保障能力评价为“较差”,地方政府机构和新农合经办机构的保障状况分别评价为“一般”、“较强”水平。结论认为,陕西地区要进一步提高新农合对农民的就医保障能力,应提高定点医疗机构的就医保障,健全医疗基础设施,提高医护人员的技术与服务水平,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9.
孙淑云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6):104-107
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最多的农业大国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必须把中国国情和国际经验相结合。从借鉴医疗保障制度国际建设经验的宏观视角看,我国“转型”时期所建立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属国家和社会承担主要责任的社会保障范畴,其“初级”和“过渡”的状态,决定了保障的目标应定位在“大病”上,并与农村公共卫生制度以及其他医疗保障制度相对接,依法构建由多层次、多形式的医疗保障制度组成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