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规范要得以存在,必须具备两个逻辑前提:存在各种选项可供人们选择和人们在选择的时候具有自由意志。在此逻辑前提下,人们在自己自由可控的范围内,确定可供选择的选项是什么,并通过对各种选项的比较,从中甄别出何者为能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要求的选项,从而通过指明应然性规范以引导人们必须选择某一特定的行为。因此,"应该"所体现出来的规范,是在人们面临的选项多样化、选择可自由化的逻辑前提下,引导人们选择所有选项中的最优者,并限制人们依凭自己的自由意志随意作出选择。  相似文献   

2.
自由和秩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现代社会依靠法律制度来保障个体自由和社会秩序,因此自由与秩序是法律所追求的主要价值目标。然而对自由与秩序的认识和取向在中西方之间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导致了中西方之间整个政治、社会与法律制度的截然不同。中国进入转轨时期,面对着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和各种制度的冲击,出现了自由与秩序失衡的状态。寻求自由与秩序的动态平衡对于转轨时期的中国明确发展方向,保障人们的自由和维持社会的稳定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十年来中国社会保障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社会保障成为改善民生和社会建设重要领域和促进力量,对于克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背景下各种矛盾、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面对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越来越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需要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选择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障模式和管理体制,加强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4.
社会生活的多样化给各种选择提供了一定的合理性 ,社会生活并不要求唯一的选择 ,它给创新主体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增加了创新主体选择的自由度。创新主体必须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才能从事创新活动。创新主体的选择环境就是主体选择的外部条件。在创新的选择中 ,创新主体既是自由的 ,又是不自由的 ,从社会整体的角度看创新主体的选择是不自由的 ,创新主体的选择要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 ,从个体的角度看 ,创新主体的选择又是自由的 ,创新主体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创新主体在客观条件容许的范围内可以获得选择的自由 ,创新主体选择能力的提高 ,随着人们对客观现实条件的认识而提高。创新主体的选择能力也是创新活动自由度的一个表征 ,创新主体的选择能力越强 ,创新活动的自由度也就越高 ,对客观现实的支配能力也就越强  相似文献   

5.
人的自由与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是同一过程,制度与自由之间固然存在一种张力,但自由是制度的基础和目标,制度是自由得以实现的机制。人为自由而设计了制度,但并不是所有制度都具有这种价值,资本主义制度阻碍了自由,传统社会主义也曾偏离了社会主义自由的轨道。人的自由与制度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制度每前进一步是对人的自由的促进,人的自由与发展是制度创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6.
文化促进是以经济、制度或政策等手段,实现公民文化活动的自由、平等与活跃。政府实施文化促进的正当性基础在于依法落实公民的文化权利。文化促进法治应遵循文化自由权优先保障、文化促进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市场运作与政府促进相协调等原则。我国政府一直重视文化促进工作,当前尚需建立健全合理而高效的文化促进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世界经济一体化,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下,各种各样的道德观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本文以道德行为选择中的自由与责任为重点,浅析影响道德主体进行自由选择的主体因素及客观选择的现实因素,加强道德行为选择的制度保障和在道德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们的道德行为选择能力,进一步化解道德行为选择中自由与责任的冲突。  相似文献   

8.
自由、平等、秩序、效率是户籍法律制度的重要价值表现。但自由与秩序、平等与效率之间也存在着价值目标冲突需要人们进行选择,我国户籍法律制度的演变体现了这种冲突和选择。以1958年、1978年为节点,我国户籍制度变革分别经历了自由迁徙时期、严格控制时期和渐进改革时期,价值取向也由原先的注重秩序、效率到更加注重自由、平等的人权保障。当下新一轮的户籍改革仍然存在公民自由迁移的障碍问题、剥离户籍背后利益引发的公平问题,需要沿着以正义为价值取向的改革路径进一步推动户籍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9.
人民币自由兑换是我国宣布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之一,也是实现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基本前提。货币自由兑换能促进外汇市场的完善,能促进国内外价格体系的接轨和国内外市场的接轨,但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必须在有条件、有速度、有阶段的前提下,选择良好的时机。  相似文献   

10.
经济学的制度形成研究表现为建构理性主义与演化理性主义两种理路的对立。笔者试图论证在市场秩序形成过程中,后发国家建构理性参与市场秩序形成的过程、方向和程度:经济发展阶段的提升必须伴随人们交易自由范围和程度的同等扩大。否则可能出现制度发展锁定,导致社会经济更多锁定在物质产品生产领域;或者出现早期民主的乱象无法使一国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所以经济起飞初期,政府建构理性推动物质产品自由交易;后政府制度构建又体现在服务业交易自由的扩大。假以时日,因不断扩大的交易自由而累积的非正式规则知识与外在政府构建的正式市场制度框架实现接轨,完成市场制度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经济势指由人们的专业化水平、交易效率、财富水平共同决定的其自身的经济特征,外在的表现是人们居住位置的不同。随着分工的演进和交易效率的提高,城市逐步形成并发展,在此过程中,人们不同的经济势也不断演进。在现实生活中,城市的地理环境、政府的城市发展政策、多个中心市场之间的相互影响等因素也会对经济势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文化资本:经济增长源泉的一种解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化资本是能为人们带来持续收益的特定价值观体系,它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一种关键性生产要素和最终解释变量。熊彼特所揭示的企业家精神的实质在于企业家在生产中投入了文化资本。文化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具有报酬递增的特性;二是它制约着人们对资源、技术、制度等要素的选择。进行文化资本投资主要包括实现思想、言论自由与开展文化交流、改革教育内容等,它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在个人自由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不同的选择。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是否给普通民众以自我选择、自主求利的经济自由,一直可以看到两种不同势力的较量。然而,市场经济最终优先选择了自由,自由观念又成为推动市场经济不断进步和完善的精神动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同样有赖于对经济自由这一伦理理念和伦理品质的张扬和确立。  相似文献   

14.
交通现代化可以看作是人的行动自由不断扩展的过程,从人的行动自由的视角审视和衡量交通发展情况是一个需要拓展的问题。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通过理论和现实的相比照,对交通现代化和人的行动自由的内在逻辑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行动自由是人的本质要求,人对行动自由的追求是无限的,但人类自身的有限性和时空障碍却制约着人的行动自由; 交通的本质是人的行动自由的外在表现形态,交通发展是克服人自身的有限性和时空障碍,拓展人的行动自由能力的重要途径; 交通现代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本质内涵和基本诉求。新时代中国交通现代化建设应以科技创新为有力支撑,以平等自由为价值导向,全面推动交通强国建设,降低出行成本,不断提升人的行动自由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三个北京"的发展理念是对北京城市定位和经济发展思路的总结和升华,是对2008奥运遗产的继承与发展."人文北京"的理念,对于北京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以文化创意为内生增长要素的经济增长范式转型,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建设人文北京,保护和涵养人文生态是基础,培养人文活力与创意精神是关键,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任务.  相似文献   

16.
以新制度经济学的意识形态理论为理论分析切入点,科学发展观不仅是一种成功的意识形态,它还能发挥诸多现实经济功能,在节约人民对于党执政合法性地位的认同成本、减小制度转轨与实施的成本代价、克服经济活动中的"搭便车"行为、节约用于人民群众的激励成本以及消除人们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摩擦成本等方面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克服经济自由的弊端,经济权利应运而生。经济权利是指以实现经济公平为目的,着力克服经济自由的弊端,是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的结果,是与经济自由完全不同的、人们能够比较公平地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一种独立的权利。其包括可诉型经济权利和目标性经济权利。对于这两种经济权利,宪法应采取不同的保障模式。  相似文献   

18.
以诺思意识形态理论为视角,科学发展观是一种成功的意识形态,它能在节约人民对于党执政合法性地位的认同成本、减小制度转轨与实施的成本代价、克服经济活动中的"搭便车"行为、节约用于人民群众的激励成本以及消除人们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摩擦成本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和谐的经济伦理不仅是滨海新区经济运营过程中的润滑剂和企业赢得公众认可的重要资本,也是滨海新区经济开发开放的精神支柱。和谐的滨海新区经济伦理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等。和谐的经济伦理发展模式的建立,有利于规范人们在滨海新区经济活动中的经济行为,促进滨海新区经济建设的和谐运营和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为梳理和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理论与实践探索,分别解答中国共产党“如何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中国经济建设”和“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两大问题,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经济理论分为4个阶段:(1)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以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探索出中国革命道路,通过土地革命等,使人民得到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解放;(2)1949~1978年,中国共产党以计划经济理论为依据,大力发展工业化,加快步伐恢复经济、维护国防安全,通过协调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发展,保障人民安全,并逐步改善人民生活;(3)1978~2012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全新概念,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制度、分配制度等,通过改革开放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和飞速发展,逐步摆脱短缺经济的状态,使人民收入大幅提高;(4)2012年至今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动力、目标、方式的变革,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将改善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看作统一的整体,致力于在发展中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共产党的百年经济理论以坚持理论与现实相结合为基本原则,逐渐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根本原则,带领全体人民共建全面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