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以前没有唯物史观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主义之前没有唯物主义范畴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是从马克思主义开始的”,这在哲学界已成为定论了。但是实事求是地研究哲学史,尤其是中国哲学史,那就不难看出上述观点是不符合事实的。这个观点不仅否认了历史上唯物论与唯心论在历史观方面的对立和斗争,而且也否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历史已经达到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所以澄清上述观点,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现实意义。一什么是唯物史观呢?唯物史观就是“用社会存在来解释社会意识。”由于社会存在就是社会的经济制度,而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的经济制度就是  相似文献   

2.
3.
4.
赵合俊同志在《落后农村的包办婚姻析》一文中,对目前落后农村还盛行包办婚姻这一现象提出了一些颇有参考价值的观点,但在探讨包办婚姻是否违背落后农村青年的意志这一问题时,他认为在婚姻大事上,落后农村绝大多数青年“乐意遵从父母的意志”,并由此断言“包办婚姻同这些地方的情况相适应,而婚姻自由目前在这些地方还不可能实施。”我认为这不妥。如果作者说在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前,落后农村大多数青年在婚姻上“乐意遵从父母的意志”,那倒还持之有据,言之有理,但认为今天在落后农村的青年们仍然喜欢父母包办他们的婚姻,那确实是闭目塞听了。诚然,目前落后农村基本上还是处于夫耕妇织、家长专权的自然经济阶段,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闭塞的地方,人们还是比较保守、愚昧、盲从。但是,今天的落后农村  相似文献   

5.
福斯特认为,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消除生态危机的关键是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他依据当今世界上所发生的种种事实,证明了马克思的观点的正确性,并指导人们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6.
很多人愿意相信并认为自己有过心灵感应的体验。我们为什么相信心灵感应?心理学家的解释是:我们需要相信它!数据:多少人相信?非常相信和有些相信:36.0%;"不太相信"和"完全不信"的比例总计为42.2%;有20.1%的人选择"说不清楚"。数据显示,公众相信心灵感应的比例相当高。——数据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2年,《第三次中国公众对未知现象等有关问题的看法的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7.
据报载:12个国家特别重点单位居然连续几年在京城某重点大学招不到毕业生。这12家待重单位是国家国防、经济、科技各行业中重点中的重点。京城某重点大学为保证国家重点单位的需要,在今年的毕业分配过程中,加大了毕业生奖励政策的力度,明文悬赏:选择12家特重单位者视学历高低奖励1~3万元。其中本科生奖励1万元,硕士研究生奖励2万元,博士研究生奖励3万元。但令人遗憾的是今年12家特重单位,仍然没有一个人去。毕业生大多选择继续升学深造、出国留学或到三资企业就业。重点大学毕业生拒去国家特重单位一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名牌大学…  相似文献   

8.
一见钟情与美满婚姻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异性间从友情到爱情的发展过程,是一条永恒的心路历程;一见钟情可遇不可求,好好把握吧!在爱恋方式的选择上,一些青年朋友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对一见钟情式的婚恋模式总抱有林别的“好感”,个别人甚至会“守株待兔”般地等待他或她的出现。由“一见钟情”而结成的婚姻与家庭,其结果怎样呢?幸福的,有!象《西厢记》里的张生与崔鸳鸯.可谓爱恋、婚姻“双丰收”;苦涩的,同样屯有!比如,《巴黎圣母院》里的那位吉普赛姑娘和“太阳神”(法比),他们也是由“一见钟情”而成婚的,其结…  相似文献   

9.
“人文精神”一词1993年开始成为了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语汇。按照心理学上心理代偿功能的说法,人们所想的、所说的,其实就常常是人们所缺的,往往是食不果腹的人才会去做大块朵颐的幻梦。因此人文精神作为被学界论及的话题,也就显示出它可能面临的匮乏,而学界的普遍认识也确实是这么来看待的,并进而提出了应重建人文精神的命题。这里其实是涉及到了两个实质性的问题。一个是人文精神是否匮乏,第二个是人文精神能否重建?这两个问题是紧密相关的,但它们毕竟涉及到的是不同的方面。我们先从第一个问题来看。人文精神是否匮乏,这其实又涉…  相似文献   

10.
11.
潘念之、董立坤二同志发表于《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5年第4期上的“阶级性始终是法律最重要的特征”一文中关于法律“始终是有阶级性的,没有阶级性的法律是没有的”,法律是“和它的阶级性一起消亡”的观点,值得商榷,因为这种提法太绝对了。法律是如何产生的?潘、董二同志说:“法律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即到阶级社会才有的”。这种说法,粗略地看,未尝不可,但仔细推敲,却缺乏科学性、准确性。这里,潘、董二同志把法律的产生与阶级相联系。我认为,准确地说法,法律的产生应与国家相联系。阶级和国家是相联系的。一般来说,两者是同时共生,无甚区别的,在论述不少社会历史现象时,两者可作同等概念使用。但在这里,即确定是否存在没有阶级性的法律时,却不能  相似文献   

12.
苏联东欧最近出现经济衰退,加之债务负担、收支不平衡及实际生活水平的降低,引起了东西方的普遍关注.笔者认为造成这些经济困难和衰退的几乎所有原因,都根源于这个体制本身,世界经济中的问题只不过加速了苏联模式经济"麻烦时代"的到来,其主要原因如下.  相似文献   

13.
这篇书评对哈贝马斯的《伦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和克·埃德尔的《以国家为组织形式的社会的产生——关于社会进化的理论》作了评论,认为哈贝马斯等人的理论纲领不是要叙述一种包罗万象的历史,而是按照系统论的观点,重新说明认识社会诸形态的水平,提出了关于“社会组织原则逻辑序列”的理论。他们的历史进化理论既不同于己被证实了的历史哲学,也不同于历史编纂学。  相似文献   

14.
大概没有一门学科象哲学那样受到如此多的反对和批评。当然,某些对哲学神秘性的攻击完全是出于误解,不过真正严厉的指责却都是来自那些对哲学非常了解的人。人们普遍报怨说,哲学尽管有其漫长的历史,但却没有任何成就,它所提出的东西无一不受到挑战。有些人甚至怀疑把哲学称之为“学科”是否合适,因为“学科”这一术语本身就意味着限制和秩序,而哲学中却到处充满着混乱。从事实上看,哲学中的确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对立观点。就拿归纳推理来说,一种观点认为它不可以被证明,另一种却认为它只是有效而已。而按照  相似文献   

15.
认识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把感性认识看成是具体的、特殊的、个别的,而把理性认识看成只是抽象的、普遍的、一般的。这种关于理性认识的观点,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践来看,都是很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6.
叫格洛丽亚的女郎会比叫伯莎的女耶更容易使人倾倒吗?仅凭电话中传来的话音就能大致判别此人的个性吗?根据相片就能准确地判定一个人的国籍吗?罪犯总是面如生铁的黑煞神,而罕见于白肤金发碧眼的美男子吗?毫无疑问,回  相似文献   

17.
关于印度封建主义的概念,在近年来学术界对印度殖民地以前时期的历史研究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这个概念虽然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但莫不以西欧的封建制度作为它的参照模式。有人强调印度封建制度与西欧的非常相似,而另外有人则认为它与西欧的模式相去甚远。争论中提出来作为对比的论点都集中于封建领主制和贸易的作用这两个问题。本文对“印度封建制度”这个概念是否能成立表示怀疑。作者根据中世纪欧洲和中世纪印度两者所处的生态环境和具有的社会结构,对比了它们的农业生产过程,从而作出结论:两者之间绝无相似之处,将它们进行类比是毫无意义的。他认为,殖民地时期以前的印度社会,不象中世纪欧洲在结构上全体农民都依附于贵族那样;它的特点是自力的或自由的农民生产。下面为该文的摘译。小标题为译者所加。  相似文献   

18.
正当杜尚将小便池搬上军械库艺博会的展台,便以其艺术家身份的“特权”大声宣告了“所谓高洁的艺术与人们庸俗的生活本就是在同一个维度”。于是,在此之后的一个世纪里,非传统的创作材料,特别是食物,成为了艺术家们推翻传统艺术表达之束缚的工具。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自古以来,从食物中提取素材而创作的艺术作品多到不足为奇。如果只是用食物作为题材来描绘图画或捏造雕塑,这样的作品不过是换汤不换药。因此,今天活跃在世界各地的食物艺术家,正发挥着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意精神,将好  相似文献   

19.
20.
尽管我们对脑功能的细节还不了解,但我们已明白了脑过程与心灵过程的一般关系。心灵过程是由脑的行为产生的,同时又体现在脑的结构中。这种回答诚然是一种常识性的回答。可是,这仅仅是少数人的见解。目前盛行于哲学、心理学以及人工智能领域中的观点是强调人脑功能与数学计算机效能相似的观点。在这类观点中有一种最极端的看法,认为人脑不过是一台数学计算机,心灵不过是一种计算机程序。人们可以把这种观点概括为:心与脑的关系就是程序与计算机硬件的关系。我把这种观点称为“强人工智能”观点,简称“强AI”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