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农民流动从“离土不离乡”到“离土又离乡”已是不争之事实。当前 ,由于城市对移民的限制还很强 ,作为城乡结合部的城镇便成为农民“离土又离乡”的乐土。进入城镇之后 ,农民家庭必然与居所周围的邻里发生互动 ,这种互动的过程和结果取决于农民家庭与城镇邻里之间的关系基础 ;同时 ,又对城镇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随着“小城镇道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农民家庭必然进入城镇 ,从而使得城镇社区规模不断增大。处理好农民家庭与城镇家庭邻里之间的关系 ,对于加强城镇社区整合已日臻重要  相似文献   

2.
分家析产是农户家庭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农民分家节奏加快的深层原因是家长权威的弱化与年轻人经济能力的增强.分家之后的家庭关系从纵向看新家庭的宗祧继承观念正在减弱,从横向看新家庭与母家庭合作性更强,大家庭的关系更和睦,从总体上看新家庭与亲属关系的亲密程度取决于他们之间经济关联度的强弱.变化表明:农民正在超越家族一体的血缘观,趋向于在货币利益的导向下进行行为选择,其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正日益提高.  相似文献   

3.
“半工半耕”的区域差异与农民家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的“半工半耕”结构是在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并渐趋稳定的,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农民家庭主要的经济模式。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决定了“半耕”的状态,农民与市场的关系则决定了“半工”的状态。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以及农民与市场的关系的区域差异塑造出了强弱有别的、差异化的“半工半耕”形态。“半工半耕”的强度直接影响了农民家庭的资源积累能力,奠定了农民家庭发展的基础。经验视野中的“半工半耕”具有丰富的社会学意涵,它不仅是理解转型期农民家庭和村庄社会的重要维度,而且也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4.
人情消费是中国乡村维持社会联系的重要传统,如今却愈发成为农村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农村劳动力外流可能对原有社会人情关系产生不确定性影响。文章首先从人情关系网络视角出发分析中国乡村人情消费独特的内在逻辑以及在此逻辑下不同务工类型(就近务工和离乡务工)可能对乡村社会人情关系带来的冲击;继而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微观数据,采用多值处理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不同务工类型对农民家庭人情消费的实际影响,并进一步从地区和农户异质性两个方面讨论劳动力外流对农民家庭人情消费的影响差异。研究表明,不同务工类型对农民家庭的人情消费的影响各异,表现为就近务工对农民家庭的人情消费的影响并不显著,而离乡务工对人情消费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意味着离乡务工可能会瓦解或重塑农户原有的乡村社会人情关系,并可能会改变人情消费的方式。此外,农民务工对人情消费的作用效果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也存在差异;离乡务工对人情消费的抑制作用在年轻一代的农民家庭中表现更为明显;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户,其表现出的抑制效应也越大。  相似文献   

5.
四川发展家庭农场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国内先行地区的成功经验对于四川发展家庭农场具有借鉴价值。四川发展家庭农场应处理好三对关系,即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与农民合作组织之间的关系,家庭均田承包与家庭农场规模承包之间的关系,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农民自杀既与传统时期农民自杀有相同的逻辑,也有其独特性,它是现代性进村与农村社会文化结构及农民家庭和个体发生碰撞和作用的结果。不同区域农村的社会文化结构差异巨大,农民自杀也有较大的区域差异性。同一村庄不同年龄、性别、阶层的农民群体在面对现代性冲击时会有不同的反应,从而使得农民自杀不仅有时间和空间差异,还有年龄、性别和阶层的差异。家庭是农民自杀的主要场域,家庭矛盾是农民自杀的主要诱发因素,降低农民自杀率首先要从理顺家庭关系着手,现阶段尤其是要将老年人从子代家庭关系中剥离出来,消除可能导致他们自杀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还要构建干预农民自杀的国家责任,通过国家设置议程、采取措施确保农民不受到“自杀”的威胁。  相似文献   

7.
家庭关系的理性化是当前农民家庭生活的一个重要变动方向。以湖南Z村农民家庭生活的经验调查为基础发现,家庭关系的理性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代际关系的交换性、兄弟关系的原子化和夫妻关系的工具化,从本质上体现了家庭生活去伦理化的趋势。市场经济兴起后,工具理性在家庭生活领域的扩张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变动。这些变化事关中国农民的价值和意义世界之变,应成为当前农村研究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8.
家庭关系的理性化是当前农民家庭生活的一个重要变动方向.以湖南Z村农民家庭生活的经验调查为基础发现,家庭关系的理性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代际关系的交换性、兄弟关系的原予化和夫妻关系的工具化,从本质上体现了家庭生活去伦理化的趋势.市场经济兴起后,工具理性在家庭生活领域的扩张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变动.这些变化事关中国农民的价值和意义世界之变,应成为当前农村研究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江苏省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参与行为与缴费标准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苏北、苏中和苏南参保率均在80%以上,参保率较高;农民参保缴费出现一定的梯次,苏北地区农民普遍选择较低缴费,而苏南地区农民选择较高缴费的较多.Probit计量检验显示,年龄较大者参加新农保的概率较高;家庭承包地面积的多少与是否参保显著正相关,现阶段土地难以承载农民的未来养老保障功能;农民对新农保政策的了解程度越高,其参保的概率越高.Ordered Probit模型结果显示,年龄、家庭人均年收入与农民参保缴费呈现正相关关系,家庭承包地面积、土地流转情况在苏北地区对农民的缴费选择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以来,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外部环境的改变,农民的主体性有了极大的提升,促使其家庭伦理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家庭本位走向个人本位,从父权制、夫权制走向平权制,从传统伦理观念走向现代伦理观念等。但是,在主体性强势崛起的过程中,由于诸多主客观原因,农民未能很好地处理义与利、理与欲、主体与情感之间的关系,导致农民的主体性走向了扭曲、沦陷和旁落,致使其形成的家庭伦理观念也出现了很多偏差。因此,未来在构建新型家庭伦理观念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继续提高农民的主体性,另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农民正确处理价值原则与价值承担之间的关系,使主体性的提升与欲望、情感的满足处于平衡的状态。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家族企业基本特征及其瓶颈制约因素的描述,分析了中国家族企业的现状,提出了解决制约家族企业成长瓶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农村社会纠纷解决机制的变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蜕变的过程中其纠纷日益复杂化,与之相应的纠纷解决机制也逐渐多元化.同时,作为正式纠纷解决机制的国家法律制度在当今的农村社会纠纷解决过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法律与传统的纠纷解决模式共同建构了当下中国农村社会中的纠纷解决的多元机制.  相似文献   

13.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农用土地被征用,使得失地农民在生活、就业、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出现一些问题,因此,把促进失地农民提高增收作为解决问题的重要突破点,分别通过进一步完善后续就业机制、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健全失地农民"社会安全网等路径实现失地农民工资性、家庭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保值增值,乃是有效地解决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高丽时期“为人女”女性在择偶问题上享有与同一时代、同一阶层男性大致同等的地位;在家庭关系中,户籍记录方式和律法上以及实际的家庭生活中她们受性别因素的影响较少,受年龄因素的影响较多。在受教育方面,她们没能享有与其同辈兄弟相等的权利,女性不管身份贵贱,均没能接受学校教育,只接受有限的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15.
社会地位较为尊贵的明代宦门闺秀较之平民阶层女子,有着优先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她们或延请名师、或师从父母、或从宗教宣讲中获得教育.明代宦门闺秀教育呈现以下特点:从女教书籍中获得启蒙,文化成果闺秀化,名媛结社、出版诗集,才女地域分布明显.由于商品经济的刺激、文化教育的普及、家庭环境的熏陶、进步思想的推动,明代宦门才女辈出,闺秀文化活动较为繁荣.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演进,农村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服务与保障问题日益凸显。为此,本刊特邀邓微、张云英、成志刚教授就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展开笔谈。邓微认为,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未富先老”问题突出,农村老年人社会服务及保障水平低,公共产品及服务供给欠缺,养老需求难以满足,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挑战。为此.应基于“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新型养老模式,推进城乡养老公共产品供给均等化,健全责任分担机制,强化政府、社会、市场、家庭“四位一体”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功能。张云英基于农村老年人长期照护的现实和潜在需求日增,而长期照护资源短缺、养老机构服务能力不强的现实,提出完善农村老年人“四位一体”长期照护体系、应对银色浪潮的构想:以政府为主导、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多方联动和合作提供包含经济供养、医疗照护、日常护理、精神慰藉的多重服务和保障。政府主导资金筹措和政策制定,社区作为服务体系和链接资源的主要载体,机构提供专业服务,家庭承担具体服务。成志刚基于湖南的调查,分群组和项目就参保农民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满意度进行了评估和比较,发现身体状况好、高中文化程度、养老担忧度低、新农保政策认知度高等群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其他群体。参保农民对新农保中的中央财政补贴、地方财政补贴、捆绑政策、政策宣传、养老需求满足程度等项目满意度普遍不高。为此提出了修正捆绑政策,优化筹资机制,完善制度设计;加强基层宣传,提高政策认知度;培养经办队伍,提高经办服务水平等策略。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日益突显,而人力资源决策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纵观影响人力资源决策的因素,应主要包括决策者本身、社会环境、信息系统、决策方法方式等诸多方面曰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传记文学创作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作用日益突现,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我国新时期传记文学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重塑信仰、追求理想的助推作用,净化灵魂、丰富情感的滋养作用,完善道德、提升社会心理境界的作用,见贤思齐、提高认识的教化作用,培养对真善美不懈追求的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案件频发,并呈现出日益严重的趋势。本文从宏观层面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以及微观层面的学校和家庭因素,探析大学生犯罪的社会原因,提出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净化文化环境、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完善教育内容、加强校园管理、健全家庭结构、加强家长道德教育等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现今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由 1 963年 61 .7岁、1 981年 67.9岁到 1 991年 70岁。但知识分子阶层平均寿命增长幅度低于平均值 ,英年早逝及患病比例增大的现象日益突出。通过对我院全体教职工的健康状况和健身活动进行调查 ,结果发现有 64 .9%人患有 73种不同疾病 ,死亡原因中癌症死亡率过高 ,健身活动过少。一方面降低了教职工的生活质量 ,同时又严重的影响教学和其它工作 ,还需要国家和家庭大量医疗费用的支出。通过分析其中的原因 ,使我们找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