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研究中国文学,首先要追问的是何为“中国文学”?或者换一种提问方式:“世界文学”语境下“中国文学”及其“观念”的根本特征是什么?学界关于中国文学观念的争论,长期滞留于“纯文学”还是“杂文学”、文学史上何时或有无“文学自觉”或“文学独立”等老问题。时至今日,老问题尚未解决,一系列新问题,包括如何看待方兴未艾的网络文学和非虚构文学、如何应对文化研究对文学的“浸入”、如何甄别文学关键词之中大量的“文化与社会的词汇”等等,则已然出现。刘勰讲“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故只有找到中国文学观念自身的关键性特征,才能真实而深刻地把握中国文学的神理与诗心。事物的起源决定事物的性质,中国文学滥觞期的《诗经》和“诗言志”,以诗学与经学的兼合在源头上铸成中国文学观念的兼性特征。“兼”者,通也;“兼性”者,兼通、兼融、兼包、兼怀、兼成、兼和是也。中国文学观念的兼性特征,表现于价值论是仲尼式“吾道一以贯之”,表现于方法论是彦和式“唯务折衷”,表现于文体论则是四库全书式“兼收并蓄,如渤澥之纳众流”。由价值论的“天行一道”,生成为方法论的“兼和两端”,坐实为文体论的“体备四部”,中国文学观念完成了自身的兼性建构,在世界...  相似文献   

2.
《武侠文化通论》(以下简称《通论》)集作者十余年中国武侠文化研究成果之所成,运用主题学原理,从文学母题的文化内蕴贯通流变角度,将侠文化与民俗、文学主题相结合,分析了二十余种卓有意趣的武侠文学范式,探讨了侠文学及其慕侠习俗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价值,生动而具体地探讨了中国古代侠义精神在民俗传统中的流变、道教仙话、女性观念、饮食文化、武侠文化、江湖侠盗伦理等武侠崇拜民俗的双向、多向互动关系。对”侠”这一特殊人群的行为方式、心态及其亚文化观念等进行了广泛而系统的梳理,将文学主题研究延伸到江湖…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中国文学、宗教和哲学中的一些问题引起了俄罗斯诗人的浓厚兴趣。作者以象征主义诗人勃留索夫和巴尔蒙特的诗作为例,加以论证。本文又从中国的古典名著《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中引出大量实例,说明中国人的宗教哲学观念和欧洲人的差异。而巴尔蒙特用诗歌帮助自己的同胞体味到中国的伟大,理解到中国文学的美妙。  相似文献   

4.
典型,是文艺学和美学中的重要课题。典型理论熔注着古今中外文艺理论家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结晶,古往今来已有不少经典之作。但随着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解构主义思潮的泛滥,传统的典型论也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因此有人认为"典型观念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纷繁变化",[1]应属被解构之列。典型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如何看待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与典型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典型是否真的在当前文艺创作中失去了生命力?这是文艺学研究中不容忽视而必须解决的问题。姚光义、姚馨丙先生适时地推出了《典型与艺术新论》一书。作者首先从"现…  相似文献   

5.
《汉文学史纲要》是鲁迅先生的文学史名作,也是一部未竞之作,颇具检讨价值。第一,是书未能写完有主、客观方面的多重因素,它并不能完全代表鲁迅的实际学术水准。第二,是书书名导致了种种歧义,歧义发生的根源在于鲁迅自己的不缜密界定。第三,是书对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借鉴甚多,但不赞成其文学观念;鲁迅的文学观念有其进步性,但在处理中国上古文学的实际时,也有局限性。第四,是书与胡适《国语文学史》在文学史观念上颇有差异,鲁迅对胡适文学史观有部分否定和间接修正。  相似文献   

6.
小说概念的辨析和界定是20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一个长期未能得到很好解决的学术难题。这主要原因在于古代小说研究与古代小说创作之间形成了一种历史的错位。在此问题上,研究者的态度和做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研究者之所以态度不同,除个人文化价值取向、文学观念的差异外,也与他们研究这一问题时的切入角度有关。这一差异直接影响到对小说涵盖时段范围的确定。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表述了他的文学观念,即文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文学观念是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观念,并融汇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优良传统。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再现论,也不同于新生的表现论,而是兼有二者之长、注重审美特性、比较全面的文学观念。过去我们偏重讲文艺源于生活的一面,今后应着重研究文艺高于生活的一面。这是经得住历史考验的文学观念,对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创造社何以能够迅速异军突起于“五四”文学革新的时代呢?在诸多研究成果中以《创造》和《创造周报》为代表的前期创造社期刊是以往研究创造社的空自点,而这两份期刊编辑者的文化市场意识更是为人们所忽略。主要从对现代期刊文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五四”文坛权威的挑战、对传统文学观念的突破和文化市场卖点的制造等方面对此问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9.
编者按: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创立伊始,就受到西方文论的深刻影响,这是在现代知识情形下不得不然的事情,从根本上说则受制于中国社会文化现代性发生的特殊性质。随着全球本土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尤其是随着现代性进程及其自我反思的曲折冲突,中国文学理论的身份确认、发展走向以及由此造成的诸如文学观念、研究方法、精神境界等问题,成为文学理论家关注的焦点。中国文学理论建设路在何方?一种强有力的思路就是会通中西文论,以自铸伟辞。这当然是一个宏大的理想,却也并非无可挑剔,当中尚有许多细部问题需要审视反观,因而并不是一个毋庸置疑的研究前提。这组笔谈就是针对这一重要问题展开的讨论,希望通过学理性的反思,为中西文化会通的可能性及路径提供建设性意见。其中既有共识,也有争议,而争议恰足以表明此问题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三百多年来,治中国古代小说者,都知道明代《三言》、《二拍》这五部短篇小说集。随着《型世言》的发现和出版,人们才获悉,除《三言》、《二拍》外,还有《一型》。但对《型世言》的研究,在大陆才刚刚开始。这里,我想就《型世言》的发现者是谁?《型世言》作者陆人龙是个怎样的作家?《型世言》究竟是怎样的一部作品?这三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一、《型世言》的发现者是谁?据我所知,1991年冬天,韩国学者、明清小说研究专家朴在渊写论文《朝鲜时期中国通俗小说翻译本之研究──以乐善斋本为中心》之第二章时,在朝鲜王妃图书室乐善斋…  相似文献   

11.
史传文学与中国小说传统之关系,是一个业已引起注意但研究尚未真正深入的问题。本文试图从中西叙事文学传统的比较出发,在着重考察《史记》、《汉书》中的纪传体作品在中国叙事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及小说史演进轨迹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作较为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滥觞于《班主任》的新时期文学,一直是评论家们为之欣喜若狂、喋喋不休、诉说不止的话题。新时期文学以怎样的动因和形态蜿蜒前行呢?如何来透视和把握这段历史呢?对此人们各抒己见,众说纷纭,甚至于观点针锋相对。由邵英起、耿传明、陈思广三位学者合著的《新时期文学思潮概论》(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3月版)从文学发生、文本呈现和读者接受等方面来清理这段历史,勾勒其运行轨迹,显现作者的文学观念。 作者认为新时期文学是以“‘大众的人’为号召的,对人的主体性的张扬成为其基本特征”,人道主义是其主导思潮。而80年代中…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五四文学初探》(朱德发著)(以下简称《初探》),是一部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著作。这本书,是作者集中探索五四文学问题的八篇论文的结集。它们分别探讨了五四文学革命的指导思想、几个代表人物的文学主张和一些在当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文学作品。其要旨在于解决五四文学研究中的一些重点和疑点问题。该书的主要价值,止在于它对这些重点和疑点的突破。  相似文献   

14.
论《诗经》的实用观念与实用价值景明一文学的存在,应该是政治、经济、社会、宗教、教育、道德种种因素影响的结果。要研究任何一种文学现象,都不能离开一个民族的整体文化。考察《诗经》中实用观念的形成,离不开周朝的文化背景。而文学是情感的表现,文化之影响文学,...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研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一直关注的问题。但是,什么是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转型发生在什么时候,它又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会这样发生,转型的最终指向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庄桂成博士的著作《中国文学批评现代转型发生论——1897—1917年间的中国文学批评生态研究》(以下简称《发生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一书却在大量的史料考证,尤其是对中国文学批评现代转型发生历史的研究基础上,经过旁征博引和比较分析,从文化生态的角度提出了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发生于晚清,中国文学批评转型的最终指向是科学化和人本化这一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正>在当下的文学研究中,来自异域的文学观念、理论、方法对中国文学研究的影响是重大的。今天有学者提出"文学研究的本土化",我理解提出这一问题的目的是避免对异域理论的"机械使用"和脱离中国问题的"理论演绎",加强文学研究对中国现实问题、文学问题的阐释能力,激发文学研究的活力。沿着这一思路,我想讨论两个问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为什么要"本土化"以及如何"本土化"?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和发展中,一直存在着两种既有联系又有所区隔的发展取向。一种是从广义社会变革视角出发去透视文学问题和文学变革,一种是从具体文学问题和文学变革视角出发去看待文学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前者我们称其为一般社会理性文学变革倾向,后者我们称其为艺文理性文学变革倾向。在中国文学观念从传统向现代蜕变的背景下,这两种文学变革倾向的相互纠结和绞缠一直都存在,肯定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和发展中的艺文理性变革倾向,发掘其存在的必然机制,不仅对什么是“中国的”现代文学认识有意义,也对重构中国现代文学史叙事格局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学观念必须更新,这是大家谈论得很多的问题.文学观念的更新,首先是关于文学本质观念的更新.通行文学概论教科书是这样给文学的本质下定义的:“文艺是生活的反映,或:是以形象的方式反映生活”.这是有缺陷的,并不能准确地揭示文艺的特有本质.我认为,指出这一点很必要,有现实的迫切意义,有强烈的针对性.目前,我们通用的高校文科教材《文学概论》(或名《文学理论基础》、《文学的基本原理》等),虽然吸取了近年来讨论和研究的成果,努力作了一些修改,更新了一些内容,但其基本框架则还是五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20年代,周作人的文艺思想发生了明显的“转向”,这一“转向”也体现在他的文学出版活动中:新潮社“文艺丛书”和《语丝》对不同的文学观念还有所包容,《骆驼草》则是一份同人刊物,体现了对文学政治化、商业化倾向的反拨和对纯文学的坚守。周作人文艺思想的“转向”与他的文学出版活动,是中国现代文学中趣味化、轻松化写作力量和自由主义文学流派生成的两个直接的动因。  相似文献   

20.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王嘉良教授的《地域视阈的文学话语》一书,于2007年9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本书从地域文学视角探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轨迹,研究各种文学形态的复杂展开状况。集中研究的地域文学,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以鲁迅、茅盾领衔的“浙江潮”文学现象,此种现象曾以文学精粹叠出、勇领中国现代文学新潮流而为世所重,因而本书探讨了与此相关的许多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