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4 毫秒
1.
1987年,道教(包括道家)与文学关系研究出现了值得注意的势头。一是数量多,全国社会科学刊物出现了约四十篇论文。二是涉及到中国文学中不少大问题。现分类介绍如下。一、道家的主情说构成了中国文学发展的第二条线索。杭州大学肖瑞锋《关于古典文学研究方法的思考》是近年来古典文学方法论、宏观研究热潮中一篇有见地的论文,(《文艺理论研究》第  相似文献   

2.
一、实现文学民族化的根本途径 民族化的问题,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命题。但是,对这一问题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层面获得实质性的解决,是在毛泽东于1938年、1940年,尤其是到了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一系列有关的文章和谈话发表之后。毛泽东紧密结合当时的政治历史背景,明确地将文艺的民族化与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与广大的人民大众挂上了钩,从而使民族化的途径和标准鲜明了起来。  相似文献   

3.
《原道》篇是《文心雕龙》的第一篇,也是刘勰所谓"文之枢纽"五篇的第一篇,它对我们研究这部书的基本思想是极为重要的.但是,研究者对这篇文章的看法是很不一致的.有的认为:"《原道篇》探讨了宇宙构成和文学起源问题,这篇文章是我们研究刘勰的宇宙观和文学观的重要资料".有的认为:"《原  相似文献   

4.
我国文学的西方化、民族化等问题一直是困扰20世纪我国文学创作的问题。我国文学之现代化,是走西方化路线还是走民族化路线?其发展过程是一个交替消长的曲折过程。本文试图对西方化与民族化问题进行一些讨论,并结合我国文学发展的当代状况正面提出世界化方向。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文艺民族化问题又引起了文坛上的争沦,出现了不同的观点.这些理论观点,涉及到文艺民族化的概念与实质.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中,重新否定文艺民族化,造成了理论的倒退和混乱.应当承认,文艺民族化的理沦探讨,是文艺理论领域里研究为一个薄弱的环节.众所周知,文艺民族化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与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带有根本的、全局性质的基本原理.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以下简称为《谈话》,没有注出的引文均属《谈话》)在这个问题上,既提出了若干基本的理论原则,又作过相当深刻的理沦分析,可以说,它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关于文艺民族化问题的一个重要文献.今天重读《谈话》,对文艺民族化问题有新的认识,突出的一点,文艺民族化;一个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6.
文学的民族化,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课题,从“五四”新文学运动开始,一直是许多作家们所努力实践的;在文学评论界,也曾有过几次大的论争。不管是作家们的创作实践,还是评论家们的论争,都不断丰富了文学的民族化,促进了人民文学事业的发展。然而,近几年来,文学的民族化却被人们淡忘了。这对于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妨碍极大。因此,周扬同志最近指出:社会主义文学要提倡民族化。对此,我仅就一两个问题,谈点看法,以期引起人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7.
杨柄同志的《汉语诗歌形式民族化问题探索》一文(载《文艺研究》1980年第2期,以下简称《探索》),探讨了汉语诗歌的平仄律和诗句构成,主张汉语诗歌遵循这两条基本规律发展,以实现形式民族化。对此,我有些不同看法。现仅就汉语诗歌形式的基本规律问题,将粗浅之见简述于下,并乞教于杨柄同志。 一、节奏  相似文献   

8.
文学要民族化,这是马克思主义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所谓民族化,主要是指民族文学的发展过程和应达到的标准与归宿。近年来,这个问题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义学民族化的实质是什么?也就是说,它的内在规定性是什么?这在民族文学的创作实践中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文学民族化的实质是什么?我认为,这就是真实、深刻地反映民族的社会生活。这是由民族文学的基本属性和产生条件所决定的。文学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  相似文献   

9.
刘勰“原道”思想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历史辐射张文勋郭绍虞先生曾写过一篇《中国文学批评理论中‘道’的问题》(1),其中提出三篇《原道》作了介绍,即刘勰的《原道》和韩愈,章学诚的两篇《原道》,这是很有见地的,可惜郭先生还未能从发展的角度去分析三篇《原道》的内...  相似文献   

10.
刘勰《文心雕龙》的文学发展观比较具体而集中地体现在《时序》)、《通变》、《物色》等篇中。《时序》、《通变》专论了文学与现实、时代的关系;《物色》则讨论文学与自然现象的关系。在文学与社会现实关系里,《时序》篇得出了“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结论,一般被认为这既是《时序》篇的中心(或核心)思想,又是刘勰对文学发展变化基本规律的深刻认识。本文将指出,刘勰在《时序》、《通变》等篇中只揭示了文质因时序、世情变化而变化的文学发展观,而非指整个文学。细言之,刘勰的文学发展变化观特指质(内容、情志)文(辞…  相似文献   

11.
<正> 中外文学史的经验证明,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固然离不开对别国、别的民族的优秀文学的学习与借鉴,但起决定作用的却从来是对本民族优秀文学遗产的吸收和采用。一个缺乏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民族,一个只会照抄照搬别国、别的民族的文学经验的民族,是不会有独立的文学的,更不会有本民族文学的健康发展和繁荣。文学的独立和成熟是以文学的民族化为条件的,没有文学的民族化,也就没有文学的独立和成熟。古的和外国的姑且不论,单是我国“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和近几年的文学创作实践,就为我们探讨文艺民族化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教训。“五四”  相似文献   

12.
《欧阳山文集》(10卷本)出版了。作者在《文集·自序》中说,他毕生追求两个目标:“一个是典型性格的问题,一个是民族化、大众化的问题”。本文着重整理他的典型观。一、欧阳山典型观的发展脉络尽管欧阳山没有写过典型论的专著,但从散见在他的论著中有关典型问题的论述,联系他的创作实践,可以看出欧阳山典型观的发展脉络及其发展的阶段性。 (一) 欧阳山典型观的孕育期(1924—1930)  相似文献   

13.
由包头市文联编辑出版的《包头市文学评论集》,汇集了我市文艺理论工作者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是我市笫一部文学评论集。论集共收文章29篇,其中5篇是我校教师撰写的评论:张伟、王鸿应《童心观照的女性世界——陈吟小说探微》;艾思、志海《文学的堕落——“玩文学”与“性文学”诘难》;文心、余墨《包钢建设者的心曲——<铁花选萃>漫谈》;学文、福勋《文学要迅捷地反映  相似文献   

14.
茅盾与新文学的民族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新文学的民族化建设,从根本上说是以张扬文学的民族性为指归的。一方面,“民族化就是批判地继承旧传统和创造新传统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汲取外国文学的精华作为自己的血肉。正是在中外文学的撞击和交汇中,我们的民族文学才会革故更新,取精用宏,在历史的发展中表现出自己的风格。五四文学运动开拓了新文学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同时也开始了新文学的民族化道路。在新文学民族化建设的道路上,茅盾从理论和创作实践的结合上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认真考察这份财富的内在机制,深入总结茅盾的文学经验,对于新时期文学民族化和现代化建设是不无益处的。  相似文献   

15.
《辨骚篇》在《文心雕龙》中属“文之枢纽”的五篇之一,在刘勰的文学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正因为如此,它现在仍然是“龙学”研究的热门课题。历来围绕《辨骚》篇争论的根本问题是:该篇之旨是崇骚还是抑骚?近年不少学者对把该篇看成“崇经抑骚”之作的观点提出了异议,并指出其旨不在“崇经抑骚”,而是要通过“辨”《骚》(《楚辞》)与《经》(《诗经》)的异同总结文学发展的新变规律。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突破。但不少论者在肯定这一点时,仍把“博徒”、“四异”看成是贬义的,结果又把刘勰看成是“前贬后褒”、自相矛盾的。这样,“崇经抑骚”的帽子还是没有彻底从刘勰的头上摘下来,刚前进了一步的认识又停滞了。在笔者看来,无论《辨骚》,还是《文心》全书,都不存在“崇经抑骚”的问题。之所以产生这个看法,无疑与论者对“博徒”、四异的理解仍囿于旧说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6.
<正> 鲁南作家王思玷,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繁荣和发展,曾经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他的名字一闪即逝,至今不大为人所知。当年,文学研究会代机关刊物《小说月报》在十二卷五号,用“风雨之夜”的题目,征求短篇小说和长诗。当时正在鲁南的王思玷,起而响应,写出了他的第一篇作品《风雨之下》,用一个老农的自述倾诉了暴风骤雨给农民造成的灾难。这篇小说作为应征作品,发表于《小说月报》十二卷九号,被评为入选的优秀作品之一。茅盾同志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中说:“作者对于农民生活的熟悉,在这里已露端绪。”自此之后,王思玷又连续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六篇小说:《偏枯》(十三卷十一号)、《刘并》(十四卷二号)、《归来》(十四卷五号)、《瘟疫》(十四卷十二号)、《一粒子弹》(十五卷七号)、《几封用S署名的信》(十五卷八号)。  相似文献   

17.
荀子文艺美学思想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是战国后期新兴地主阶级杰出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所著《荀子》,除哲学论文之外,还有两篇是由61篇文学作品所集成:《成相》篇收入56首用通俗民歌体写成的作品;《赋》篇收入5篇小赋。刘勰给这些小赋的评价是“象物名赋,文质相称”(《文心雕龙·才略》),并说“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于是荀况《礼》《智》(荀赋中的两篇,在这指代荀子赋体的作品),宋玉《风》《钓》,爰锡名号,与诗画境,六义附庸,蔚成大国。”(《文心雕龙·诠赋》)指出荀赋对赋体文学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可以说,荀子不但是个思想家,而且是个有影响的诗赋作家。更值得注意的是,荀子还发表了不少文艺美学方面的言论。他的《乐论》篇,是  相似文献   

18.
油画民族化问题,是艺术民族化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提法的最早记载,见于董希文在《美术》1957年1月号上发表的文章《从中国绘画的毒现方法谈到油画的中国风格》。“油画民族化”的提出,一开始是画家们从实践的角库提的。人们只着眼了民族形式与民族风格的探索,比如在油画习作和创作中,注意采用中国绘画的形式,不重可变的光,而重不变的形,以线为核心,表现固有色等等,后来又进入到了一个多方面的理论探讨阶段,人们开始研讨民族化的可能性和关于具体方法的设想。 建国后至“文革’前关于“油画民族化”问题的讨论有三个方面的特点:1、坚持油画民族化的创作方向是大家的一致倾向。2、反对油画简单的中国画化。3、就如何理解和实  相似文献   

19.
论民族化     
一九六四年,在一股左倾思潮的冲击下,民族化这个理论被批判为“反对干部共产主义化和革命化”的“修正主义”理论。“文化大革命中”更是对它大张挞伐。从此,民族化成了民族理论中的一个禁区。 民族化果真是个“修正主义”理论吗? 在我国,最早提出民族化理论的,是一九五三年《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关于推行民族区域自治经验的基本总结》(简称《总结》),这个《总结》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批准。后来在其它一些文件中和实际工作中,民族化都得到了肯定和贯彻。  相似文献   

20.
一九八三年内得读两篇关于百回本长篇小说《西游记》是否吴承恩所作的论述,它们是: (1)《百回本〈西游记〉是否吴承恩所作》。章培恒,《社会科学战线》一九八三年第四期(长春,一九八三年十月二十五日出版)。 (2)《有关〈西游记〉的几个问题·撰者是谁的问题》。张静二,《中外文学》第十二卷五期(台北,一九八三年十月一日出版)。章、张二文总的意见都对百回本长篇小说《西游记》乃是吴承恩所作,持保留态度。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