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战时期中国“四强”之路与中美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日战争中后期,在美国的直接扶持和促成下,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步入了“四强”之列,开始对全球政治关系的演变产生影响。那么,推动这种起步的基本动因是什么?它赋予战时中美关系以怎样的色彩?又对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政治前景产生了什么影响?本文拟就此作初步的探讨。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华盛顿的中国战略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1日,华盛顿又向德、意宣战,美国同时卷进了欧亚两个战场。不  相似文献   

2.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美国对华政策的重点是扶持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府 ,其目的 ,一是为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二是帮助蒋介石夺取抗战胜利果实 ,在中国建立起一个亲美派政府 ,以更大限度地实现其侵略中国的野心。前者对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后者则加速了中国内战的爆发 ,给中国人民的解放道路上设置了又一道障碍。  相似文献   

3.
何应钦与“史迪威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约瑟夫·华伦·史迪威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驻华军事全权代表、中国战区参谋长。1944年10月19日,出于美国对华政策的战略目标由争取战胜日本转向抗战胜利后扶蒋反共的需要,又迫于蒋介石、何应钦与史迪威之间矛盾已不可调和,史迪威被召回。这就是台湾及国外一些史学家所讲的“史迪威事件”。 “史迪威事件”是抗日战争后期中美关系史中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美国对华政策战略目标发生转变,也是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方针的又一次暴露。但长期以来,人们只注意蒋介石与史迪威之间的冲突,认为蒋史矛盾是对日作战的战略方针之争,却忽略了何应钦在引发“史迪威事件”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拟就何应钦与“史迪威事件”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对事件本身及何应钦在其间的作用有所揭示。  相似文献   

4.
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终于迫使国民政府开始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加紧了抗战的准备。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继侵占东三省后又南越长城,在华北大地上燃起战火,卢沟桥的枪声揭开了中国全面抗战的序幕。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表示:“卢沟桥事件能否解决就是最后关头的境界”,第一次公开表明了中国将以“应战”的态度来对待日本军国主义者的挑衅。8月7日,国民政府召开了国防会议,正式决定实行“全面抗战”。8月13日,淞沪战事发生,次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从此,中国进入了一个“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的全面抗战的时代。 中国的抗战持续了八年,但直到1941年12月9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国民政府才对日本正式宣战。为什么在全面抗战进行了四年多后,国民政府才对日宣战呢?这一问题以前史界很少涉及。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以求正于先辈同行。  相似文献   

5.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采取了比较积极地支持中国抗击日本的政策,以取代参战前对日侵华妥协的政策.为了使中国继续有效地抗战,加强中美军事合作和对蒋介石政府的监督控制,美国政府派史迪威担任中国战区总司令蒋介石的参谋长,于1942年1月来华.约瑟夫·W·史迪威(1883—1946),是美国西点军事学校毕业的职业军人.1920—1923年美陆军部派他为语言官来北平学习华语,1935—1939年任美国驻华武官.他通华语,识华情,不但有深刻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而且是一位忠实于美国利益、处事认真、性格刚毅自信的军官,是(?)军中有名的“中国通”.因此,美国陆军部部长史汀生和参谋长马歇尔认为他最适合担任蒋介石的参谋长这一繁重而复杂的任务.美国政府想借史迪威之手控制蒋介石集团,以美援为手段促使蒋介石政府全力以赴地抗战.按照蒋介石的意图,这位参谋长是国内有很高的地位和很大影响、又只是一个在别人的授意下盖橡皮图章的顾问,他只是帮助催促援助而不过问中国的现状.这与史迪威的使命恰恰相反.因此,史迪  相似文献   

6.
四、美国对华政策内在和外在的矛盾 对美国来说,实现其对华政策目标的唯一手段就是加强对中国的援助。援华既是加强中国的抗战,也是为美国战后在中国的地位打基础。但美援本身受到了各种因素的限制,并不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在1938—1941年间,这一限制是援华制日与缓靖日本的矛盾。援华的目的是为了阻止日本完全独占中国,但援华行动不能牺牲美国与日本作生意赚钱的机会,不能关闭美日谈判之门,更不能把日本逼上与美国直接对抗之路。因而,这一时期的美援从目标到手段,从内容到形式都极为有限。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解决了这一矛盾。但随之而来的又出现了使中国成为反攻日本主要基地与先欧后亚战略的矛盾。由于中国政府自身力量有限,没有美军参加和大规模的援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初期,世界反法西斯阵线不很清楚。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抗日战争是在远东孤军作战。从理论上讲,中国抗日战争是正义的,朋友遍天下,但事实上并没有那么简单,给中国真正有效的支援并不多。那时,美、苏两个大国能不能与日本开战,能不能与中国在太平洋地区结成反法西斯阵线还处在不确定之中。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阵线最后明朗化,从那时起中国的抗日战争与反法西斯战争互相影响、互相支援,汇成了一股强大的洪流。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前期美国对国共关系的政策关绍纪近年来,我国史学界对抗日战争后期美国调处国共关系的政策,作了深入的探讨。但是对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抗日战争前期,美国对国共关系的政策却少有论述。这往往会使人产生误解,好象美国政府到了抗战后期才注重国共关系,才...  相似文献   

9.
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是中国抗日战争打破了日本帝国主义“北进”苏联的企图,有力地支援了苏军对德作战;二是中国抗日战争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推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并在太平洋战争开始后有力地援助了美英的作战;三是中国抗日战争粉碎了日本在大陆决战的迷梦,迫使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深刻而具体地论述了中国抗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现代中国人口跨国迁移过程中,跨国华人移民(华侨)一般与其留在祖籍地的留守眷属——侨眷长期跨国分居。华人移民常以跨国汇款(侨汇)维持跨国留守家庭的经济,侨眷的生活因此与侨汇产生密切的关系。抗日战争及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给侨眷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特别是1941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侨汇急速减少甚至中断,侨眷生活从差异化趋向一致化,侨眷的社会经济活动与社会地位也随之发生较大变化。利用抗战时期福建政府有关侨眷与侨汇的调查资料、地方报刊及华侨书信(侨批)等,考察在侨汇与抗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等多重影响下福建侨眷的生活变迁,从跨国留守群体的角度加深理解近现代人口跨国迁移对中国的影响,从理论上探讨跨国留守群体与近现代人口跨国迁移的多元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一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军立刻从苏州河北开入公共租界,实行戒严、封锁、突击搜查、捕人,以镇压上海人民的抗日爱国斗争。上海的所谓“孤岛”从此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法西斯统治的黑暗世界。可是,就在这样的时刻,一位长期从事抗日救亡运动的爱国志士陈已生向地下党员谢寿天倾吐了他蕴藏已久的一个心愿: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说:“抗日战争进行五年了,中国人民为了抵抗侵略者已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了  相似文献   

12.
“四川作战计划”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在中国战场的一次重大的战略行动,它的出台与日本的世界战略尤其是对华政策的新变化是密切相关的。太平洋战场形势的急转直下和中国军民的持久抗战是日本不得不放弃“四川作战计划”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早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政府就将蒋介石的中国视为其远东地区的主要基地之一,因此,除了政治上设法将中国拉入大国阵营,军事上更是卖力地扶持蒋介石政权,甚至亲自出兵中国沿海一些要地,帮助国民党军队抢先接收日军投降、占领战略地区。赫尔利大使更是在1945年4月2日公开声明,美国只与蒋介石合作,并在经济、军事、政治上支持蒋介石“统一中国”。中国国内战争爆发后,美国从各方面援助国民党,企图支持国民党从军事上“彻底解决共产党问题”。然而,当蒋介石面临军事上彻底失败、行将被逐出大陆的绝境时,美国并未将“大规模地…  相似文献   

14.
抗战期间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邹宇雷一、支持中国抗战,对日实行绥靖“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从战争爆发到1940年日美谈判这段时间,一方面,美国对中国抗战给予了一定的援助和支持;另一方面却对日本采取绥靖政策,继续卖战争物资给日本,大发...  相似文献   

15.
1993年9月17—18日,在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举行了一次以《日本军事占领下的上海经济》为题的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中国、香港、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五十多位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了五篇学术论文,从不同侧面探讨了抗战时期上海经济的一些问题。 1.关于太平洋战争后“企业公司热”的问题。上海在抗日战争时期、尤其是太平洋战争发生以后,由于日本的军事占领,整个社会经济完全陷于无序的衰败之中,但是企业公司的开设却显得异常活跃,成为一个奇特的社会经济现象。提交会议的一篇论文《抗战时期上海企业公司的兴起与蜕变》(上海:黄汉  相似文献   

16.
试析罗斯福时期美国对日本侵华的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妍 《北方论丛》2002,(2):125-126
九一八事变拉开了日本侵华序幕,到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这期间美国对日本侵华的政策影响了战争的进程.以珍珠港事件为界,之前美国奉行"中立"政策,在经济上和军事上给了日本法西斯以有力援助,对日本侵华战争起了"加柴助燃"的作用;之后美国的孤立主义者们猛醒,把中国大陆作为反击日本法西斯的基地,开始全力支持中国蒋介石政府抗击日本的侵略,为世界和平发挥了积极作用,尽管如此,美国仍是从自身在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出发的,因而也给亚洲和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损失.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中国的重大事件至今仍受到历史学者们的关注.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肯定中国战场上的军事行动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的重大意义.中国进行的抗日战争是反法西斯同盟与轴心国进行斗争以及太平洋战争的制衡因素.对其形成的原因条件进行研究将帮助我们修正一些在史学界已经形成的关于国际对华政策的观点,以及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国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固有认识.通过研究史料我们可以看到,1943-1945年间,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成为中国政府坚持抗击日本侵略斗争的保障,因此维持国共统一战线的问题不仅成为苏联外交工作的重点,也居于美国外交活动的首要地位.我们认为,以往的史学研究没有充分揭示这一点.  相似文献   

18.
1940年,抗日战争导致长江下游交通受阻,煤炭来源不畅,奸商乘势囤积,引发上海英法租界的"煤荒".工部局联合煤炭同业公会出售平价煤,缓解"煤炭恐慌".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接管租界,实行煤炭配给制,煤炭资源日益稀缺.英法租界工部局和日本当局采取各种手段消除"煤荒",但由于战争造成的南北交通阻隔以及社会上投机煤炭的行为,"煤荒"问题至抗战结束始终没有解决.  相似文献   

19.
茹莹 《齐鲁学刊》2003,(1):133-138
由于不同地理环境、经济实力、历史传统以及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 ,1 945年以前的美俄 (苏 )对华政策存在很大的差异。就在华扩张方式而言 ,美国强调经济的扩张 ,俄国则注重领土的控制 ,苏联继承了俄国的这一战略传统 ;在如何对待中国革命的问题上 ,美国始终站在中国革命的对立面 ,而苏联对待中国革命的总体态度虽然是积极的 ,但也表现出明显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不过 ,无论是美国 ,还是俄国 (苏联 ) ,在其各自政策的背后 ,国家利益都是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中国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介石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了为期四天的会议,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同盟国十几次最高级会议中唯一有中国参加的一次。勿庸置疑,重视和探讨蒋介石出席开罗会议有关情况,是深入、全面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中华民国外交史及现代国际关系史的必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