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语,是在语言发展中逐渐形成起来的习用的定型的词组,成语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来源于古代文献。有的直取原来的文句,如“勾心斗角”;有的依事或依意作了字面上的归纳、节缩,如“黔驴技穷”,“甚嚣尘上”。成语的含义不能直取词面之义,它的涵义大于它的词面。但不管怎么说,成语的意义总要取决于它的出处来源所赋予它的内  相似文献   

2.
英汉成语比较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汉成语的分类比较迄今尚较少为人问津。本文拟从语法词汇、修辞角度和成语来源对英汉成语进行分类比较.找出其异同之处。一、按语法词汇分类1.虚词汉语成语一般为四字格,使用了大量虚词,如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感叹同等。它们在成语中的作用是连接其它词汇.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若删去虚词,不仅达不到四字格式,模糊了成语的结构关系,还会失去一定的修辞色彩。如: 依然故我长此以往相敬如宾唉声叹气侃侃而谈一哄而散无源之水呜呼哀哉悔之晚矣步步为营呆若木鸡学以致用虚词用得较普遍.这是汉语成语的词汇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3.
数词,顾名思义,是“表述数目”的词。人类的生产劳动、科学研究、日常生活,无时无刻不在使用数词。数词,除了表述一种数量概念,在语言交流中,还有修辞意义,或用来比喻,或用来夸张等,使语言表达变得更丰富、更生动、更形象。数词的这种修辞意义,不仅在汉语中随处可见,在英语中也可信手拈来。比如:汉语成语“百里挑一”,英语成语是“onein a thousand”。又如:形容人数不多的汉语成语有“三三两两”,英语成语是“by ones and twos”。本文拟将数词在英汉习语——英汉两种语言的成语、俗语、谚语中的种种妙用,略作粗浅的探讨。一、体现数词本义的习语汉语成语“五体投地”,形象地描述了佛教徒对佛祖的虔诚。此处“五体”指两手、两膝及头这五个部位。“五”是取其本义,引申为对人对事佩服到了极点。又如:汉语成语“百步穿杨”,其中的“百步”,  相似文献   

4.
每个民族都有为本民族所喜闻乐道的谤语。从词汇学的角度看,谚语属于熟语的一种。谚语语言精美、简洁、凝炼、结构相当于一个独立、完整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语言中不可缺少的富有表现力的成份。正如苏联文学家高尔基所说的那样,“谚语和民歌都是简短的,可是它们所包含的智慧和感情却够写出整本书来。”谚语如用得恰当可以使语言生幼、活泼,锦上添花。由于这些特色,谚语翻译时要做到  相似文献   

5.
成语的来源     
成语是一种固定短语,一般都是四个字,三个字或四个字以上的较少。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历史故事。如“指鹿为马”就是秦朝的故事。当时掌权的奸臣赵高图谋造反,但又不知群臣能否服从,于是设法试探。他把一只鹿献给秦王二世,说是马,看有谁附和,有谁反对,然后惩罚说  相似文献   

6.
成语的语义活用是广告语创意中很常见的一类成语活用现象,这种成语活用现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成语别解,是对 成语理性义的活用;另一类是成语易色,是对成语色彩义的活用。在广告语中恰当地活用成语的语义,临时赋予成语以原来不 曾有的意义,新鲜独特又易于理解,符合广告语创意的要求。但同时,广告的语义活用对成语的正确使用或者说对汉语的正确 使用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尔比”是彝族人民总结生活经验,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一种最为普遍的口头文学。它内容丰富,包括的范围广泛,除精湛的格比、玛子等小体裁外,还有一些没有严格区别的、与汉族成语、谚语、格言相似的小体裁。它们区别很小,形式基本相同;只是格比在形式上长一些,有的长达几十句。所以说尔比是前面几种小体裁的总概念。我们不能用下属于它们的任何小概念如谚语或成语去替代这个总概念。  相似文献   

8.
成语概说     
不能随意更改。一般词组则不受此种限制。描述一幢楼房,常用的意思相同的一般词组有:高大楼房、高大房屋、高楼大屋、楼房高大、楼高屋大、高楼耸立、高屋耸立,等等。这些词组的一些字词是可以改换的,它们的位置也可以变动。与上述词组对应的成语是“高楼大厦”。它却不可以改为“高楼大房”,也不可改为“楼高厦大”,甚至不可改为“大厦高楼”,否则便不成其为成语了。 成语结构形式的定型化,是由成语的习用性所决定的。成语的习用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指成语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沿用;一指成语被各阶层的人在各种交际场合和传播媒介经常使用,具  相似文献   

9.
成语,从词汇学的角度看,它是特殊的语言建筑材料;从语法角度看,它是在长期流传使用中形成的固定词组。在人们日常说话、写文章中,经常用到它。在小说创作中,我们也很难看到有哪篇作品没用一个成语的。在鲁迅小说中,我们更可以看到鲁迅娴熟地使用了大量成语,强化了他的作品的民族化、大众化的风格。成语言简意赅,能用少量几个字表达极其丰富的内容。鲁迅说:“成语和死古典又不同,多是现世相的神髓,随手拈掇,自然使文字分外精神”。“使文字分外精神”,正是成语的修辞功能。它用在叙述人的语言中,能使行文洗炼,增加文章的生动  相似文献   

10.
<正>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成语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成语的一般常识,学会正确地运用成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他们的知识.课文中那些思想性、哲理性强的成语,通过教学可以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例如“先忧后乐”这个成语出自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可教育学生要具有吃苦在前,享东在后的革命精神.又如“缘木求鱼”出自《孟子·梁惠王上》,词中含有动机和效果两方面,按照“缘木”  相似文献   

11.
瞿秋白是一位有着深厚传统文化功底的文化伟人,他的成语运用艺术是其艺术表现的一大特色。瞿秋白运用成语不但数量大、密度大,而且时代色彩鲜明,运用技巧娴熟,手法多变,有时褒词贬用、调侃讽刺,有时与修辞手法、论证方法或俗语联合使用,有时对比使用、连续使用、一语多用、成语活用,虽也有用得不当之处,但总体而言,瞿秋白感情充沛地使用大量成语,猛烈揭露假丑恶,热情赞颂真善美,准确表达了他的心声,显示了高超的成语运用艺术。  相似文献   

12.
“而”字在成语中十分活跃。了解成语中“而”字的作用,对于同学们正确理解和运用有关成语是很有好处的。成语中的“而”字不外乎有以下七种作用:一、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如:学而不厌——专心学习,而且永不厌倦(满足)。二、表示转折,相当于“但是(可是,却)”。如:不期而遇——没有事先约定,却意外地碰见了。三、表示结果,相当于“就(便)”。如:知难而退——遇见困难便退缩不前。四、表示时间,相当于“然后(以后、之后)”。如:三思而行——再三(反复)考虑,然后去做。五、表示目的(要做什么),相当于“来(去)”。如:择善而从——选…  相似文献   

13.
高考对成语的具体考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字形辨识,二是正确使用成语。许多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常常重视正确使用成语的方法或技巧。忽视对成语的识记,这是“舍本求末”的做法。一味地追求成语的使用方法,在解题时就会出现凭感觉、靠运气得分的情况。正确识别或运用成语必须建立在识记的基础之上,否则,再妙的方法,也形同虚设。也有一些学生在识记成语时以做题代替识记活动,结果题目做了一大堆,在解答这一知识点时仍然感到信心不足。帮助学生识记成语,就显得至关重要。正确识记成语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圈定识记的范围能识记所有的成语,固…  相似文献   

14.
要细辨近义词近义词虽然词义相近,在有的时候可以相互替换,但在多数情况下,它们却是各自有着自己特定的语言环境,如果不加分析,不仔细辨别,只是笼统地去使用,就会造成语言混乱,更谈不上用词的准确性。如下面这句话:听了她的话,我感到十分后悔。因为我身为班长,还不如一个一般同学。这句话中的“后悔”就用得不准确。“后悔”是事后感到懊(ào)悔的意思,而按小作者所述,是要写出自己因认识到在某个问题或某件事情上没有一般同学做得好,不配当班长而感到羞耻和惭愧的心情,用“羞愧”最恰当不过了。要弄清词的色彩有不少词都带有一定的色彩,写…  相似文献   

15.
猜谜大讲堂     
《新少年》2011,(7):68-69,61
这堂课,我们来介绍猜谜的会意法。会意法是根据含意、情节、顺情合理地去猜谜底。这种方法又细分为正、反、分三种。按正面意思猜的正会意法,是根据谜面直接猜谜底,如“高射炮打蚊子”猜一成语,谜底是“大材小用”。  相似文献   

16.
古汉语动词用法,除使动和意动外,还有为动用法。所谓为动就是说动词和宾语之间是一种目的关系。如“臣死君,君死社稷”,意思是臣为君死,君为社稷死。“死”和“君”“社稷”之间是目的关系,这种宾语是目的宾语。古汉语的这种为动用法,汉唐以来的注疏家们都明确地认识到,只是他们那时还没有语法学,不能从语法角度去解释,但他们在注解语句时,都能恰当地用目的介词“为”或目的连词“以”什么的,把为动这一层关系解释清楚。(例见下文)今天我们如果再从语法上讲清道理,这就可以使我们在阅读古文,翻译白话的时候,能从语法上有意识地运用与目的关系有关的恰当语词去解释。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一A—B”式成语,如“一言一行、一张一弛、一琴一鹤”等;主要是对“一A一B”格式成语的构成、语义组合类型以及格式的修辞特色等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一、格式构成1、从语法性质上来看.构成A和B的成分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方位词等.如:一手一足 一心一意 一龙一蛇 一板一眼 一朝一夕 一模一样 一薰一莸一丘一壑 一草一木 一字一珠 一步一鬼 一板一眼 一饮一啄 一唱一和一言一行 一问一答 一颦一笑 一举一动 一吟一咏 一步一趋 一张一弛一长一短 一悲一喜 一死一生 一上一下 一东一西 一前一后 一五一十一点一滴 一年一度从出现的频率上看,由名词构成的格式最多,其次是动词、形容词,再是数量词、方位词.  相似文献   

18.
熟语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熟语一词,在我国语言学界出现后,其含义一直众说纷纭,未有定论。归纳起来,目前大致有如下三种意见: 一、认为熟语是指“碰钉子”一类的语言形式,又叫“习用语”或“惯用语”。①二、认为熟语是指“谚语、格言、歇后语”,不包括成语、熟语、和成语是两个并列的范畴。②三、认为熟语是一个“种”的概念,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格言等是“属”的概念,熟语和成语等是“种”与“属”的关系。③现就这三种意见作一简略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9.
错用成语试看这两首山水诗,就可以管中窥豹,见其全部。(期刊) 说明:“以管窥豹,仅见一斑”是一句成语。用管子窥豹子,怎么能“见其全部”呢?恰恰搞反了。作者可能是想说:“从一粒砂子可以看到整个世界。”这两首诗是诗人的代表作,从这两首诗中,我们可以窥见诗人的全部诗作。但这是就语法上说的。从意思上考察,这么说也有问题,不可能读了一两首诗就能“见其全部”。因为一两首诗是不可能概括和代表作者全部诗作的意思和风格的。要了解一个作者的思想和风格,必须尽可能多地读他的诗作。  相似文献   

20.
汉俄语中含有数字“七”的词组、成语数量浩瀚繁多 ,意思广博深邃 ,俄罗斯人又把“七”看成是完美、吉祥、幸福的数字。汉俄语中含有数字“七”的词组、成语互译的总原则虽尚未确立 ,但在具体翻译中却不难掌握 ,即 :词组一般可以直译 ,成语一般可意译。汉俄语言、教学、翻译工作者应采撷其内涵 ,探究其外延 ,比较其异同 ,从而达到恰当使用 ,准确翻译 ,以促进中、俄文化交流之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