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8年,是汶川地震发生十周年。文章以CNKI数据库中2008年至2018年在CSSCI、核心期刊上发表的296篇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十年间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研究的基本情况,采用关键词共现网络及聚类分析,以信息可视化为手段,重点分析16个知识聚类的相关文献以及该领域的热点与趋势。研究发现,国内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研究受公共政策驱动明显;研究总体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研究网络;研究内容以物质重建为主,精神与社会关系重建有待提升;研究方法以宏观应然的经验研究居多,理论和实证的数据选取与运用尚需完善。  相似文献   

2.
传统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传统主流媒体在2003年非典之后有了长足发展,对其在汶川地震中的快速反应和公开报道津津乐道。然而,鲜有学者深入研究报道的架构问题。本文以《人民日报》为例,结合新闻框架理论,从新闻主题、新闻材料运用以及文字表达三个层面对该报纸的汶川地震报道进行了考察,并由此总结出我国传统主流媒体近年来在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呈现出的新闻框架特色。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始终是根据时代与形势的发展和新闻工作的实际需要,不断充实新的内容、形成新的观点、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内涵的过程。在汶川地震后,媒介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在这场特殊的战斗中发挥了出色的作用。因此,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角度对汶川地震报道进行观照,就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定量研究的方式,以美国《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和英国《泰晤士报》、《卫报》四家西方主流媒体有关我国5.12汶川特大地震报道作为研究样本,分别从报道主体、报道视角、报道体裁及报道态度方面进行定性对比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5.
论汶川地震报道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5.12"汶川大地震中,我国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获得了巨大成功,为夺取抗震救灾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汶川地震报道留下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带给我们如下有益的启示:报道及时、信息透明、事实准确是制胜法宝;报道客观、评论公正、感情真挚是取信前提;政府支持、制度保障、社会配合是成功基石.我们应当很好地总结这次抗震救灾报道的经验,并将其作为一种财富,这对于我国新闻媒体今后深化改革,提升新闻宣传水平和舆论引导能力,将是一种有益的镜鉴.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地球进入强震期,从2008年5月开始,先后爆发了汶川、智利、海地、玉树、日本仙台等大地震.地震灾区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推动地震灾区绿色重建、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个国际性问题.汶川地震灾区作为西部生态脆弱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是我国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屏障.在过去两年多的重建中,汶川地震灾区生态环境已在很大程度上恢复重建,但是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依然突出.因此,本文在剖析制约汶川地震灾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汶川地震灾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汶川地震报道中各类媒体在应对突发性灾难时,发挥所长,充分整合资源,凸显了媒体联动的优势和特点。本文从媒介生态学角度对汶川地震报道中媒体联动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且对其产生的功效进行了阐述。为今后媒体在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汶川地震后对羌族文化的发展性保护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随着现当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推进以及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羌民族在经济社会得到较大发展的同时,其文化也不断受到外来主流文化的冲击,面临着严重的威胁.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又给羌族文化带来灾难性的破坏.及时采取有效的抢救和保护措施,促进古老的羌族文化健康、持续的发展是一项非常紧迫和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各路媒体第一时间奔赴灾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出色地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的报道任务,为抗震救灾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对本次灾害新闻的报道,中国媒体在诸多方面有所突破,受到国际国内舆论的普遍好评,其新闻报道有以下四大亮点:快捷、高效,架起灾区与外界的信息桥梁;信息公开透明,有利于灾后的社会稳定;以人为本,彰显媒体人性化色彩;真实感人,媒介事件震撼世界。  相似文献   

10.
灾难的来临如此突然,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前一秒,我们还沉浸在太平盛世的喜悦中,为奥运圣火的到来欢呼雀跃;下一秒,地动山摇的瞬间.b是生死别离两重天.汶川,这片曾不为世人熟知的土地,殷红的鲜血正在这破碎的躯体肆意流淌. 据国务院应急办提供的数字,截至19日12时,汶川地震已造成34073人遇难,245108人受伤.  相似文献   

11.
汶川地震媒体报道之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大地震报道是中国突发灾难事件报道的一个里程碑,中国媒体在地震报道中的表现迥异于以往任何一次突发灾难事_件的报道,其快速反应、较强的专业性、较强的人情味和不顾危险、深入灾区采访的敬业精神,博得了西方媒体的高度评价.但是,当我们开始冷静、理性地思考这次地震报道时,不难发现仍有一些问题值得反思:一是新闻娱乐化阴影犹存,如渲染"朱坚强"以娱乐受众,炒作"范跑跑"而有失严肃;二是媒体报道的议程设置受长期养成的习惯思维的左右;三是媒体人文关怀有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2.
汶川大地震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我国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来势凶猛.波及范围广,破坏力大,它是板块活动的结果,震中位于龙门山断裂带的中央断裂带上,以汶川的映秀镇为中心.从地震成因、影响范围和便于灾后重建来讲,汶川大地震应更名为龙门山地震.本次地震有明显的"跷跷板"现象,主震发于断裂带南端,余震区集中于北端川、甘、陕三省接壤地区.因此在发震之初要加强对断裂北端的监视.此外,也要加强对灾区次生地质灾害的防备.灾后重建应尊重科学,严禁无序建设.成都地区虽未受大的影响,但今后该区建筑物抗震烈度还可适当提高,对成都附近断层也要加强监视.  相似文献   

13.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的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涉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这次抗震救灾,诞生了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为主要内涵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使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空前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左图:2008年5月1 9日下午2时58分,学院全体师生为汶川地震死难同胞举哀。  相似文献   

15.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映秀发生里氏8.0级地震,距离震中汶川仅70余公里的成都市区,震感强烈。地震引发了市区通信、电力中断,交通拥堵,并在短时间内连续爆发余震,大部分市民陷入恐慌情绪之中。广播电台在此时以其特有的传媒优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成都人民广播电台从汶川地震发生到第二天清晨5时的15个小时为震后大部分市民无法收看电视、无法连接网络、报纸没有刊出的成都市民提供唯一了解灾情的媒体渠道。  相似文献   

16.
汶川大地震后四川旅游业的重建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使作为四川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的旅游业受到沉重打击,地震波及地区,包括了成都及四川的重要旅游景区景点、以及通往主要景区的交通线所在区域.如何在"5·12"汶川大地震后恢复四川旅游业,就成为灾后重建的重要工作之一.本文认为,结合四川的实际情况,在灾后重建四川旅游业,可以采用启动市场、震后营销、重新规划、突出重点、阶段推进、文化重塑、探索新路的方针.  相似文献   

17.
也论报纸的女子体育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随机抽取的2005年的84份《人民日报》体育版、《文汇报》体育版和《中国体育报》的体育报道进行定量和定性结合的研究,并与2002年该三份报纸的体育报道情况进行比较,以此揭示报纸体育报道的性别差异及近几年对女子体育重视程度的变化情况,呼吁广大媒体乃至整个社会关心、爱护和支持女子体育运动,促进女子体育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对"5·12"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中国媒体在报道思想上表现出了两大转变:抗灾救援,从宣扬"人定胜天"到尊重生态规律;审视灾难,从人文关怀超越到风险文化.上述转变的实质,是在生态灾难中通过媒体把人类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使可能的生态灾难损失降至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9.
汶川地震发生后,大批新闻从业人员快速赶赴灾情发生的第一现场,通过电视、报刊、广播、网络、手机等一系列媒体手段将灾情信息真实、客观、快捷地传达给全国人民及国际社会。各类媒体在应对突发性灾难时,发挥各自特长,充分整合资源,凸显了媒体联动的优势和特点,信息发布速度之快,内容之丰富和全面,媒体联动的程度之高,都是历史上少见的,值得认真总结。  相似文献   

20.
在央视2008年播放的“四川汶川地震82小时纪实”的综述报道中,有大约5分钟的时间主持人缺位,这不仅没有丝毫影响到播报效果,反而带给人们更多的感动与震撼,其成功之处就在于对主题元素的逐层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