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唐代后期宦官掌握军权主要是通过宦官担任军职、专典禁军和宦官监军制度而实现的.唐代后期枢密使的设置则为宦官控制政权提供了机会.唐代后期的政治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又进一步加剧了宦官专权.宦官的专权使唐后期政治更加腐败;加深了唐后期的社会矛盾,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2.
<正> 宦官在历史上的作用,已引起了史学界普遍重视,并进行了大量论述。但这些论述,多集中于宦官专权较烈的东汉、唐、明三个封建王朝,而对北宋的宦官,则极少论述,不能不说是一个空白。纵观北宋历史,宦官涉政之广、作用之大并不亚于东汉、唐、明三个王朝,同时又没有产生上述三朝明显的宦官专权,更值得研究。本文就此,谈几点粗  相似文献   

3.
唐代后期的宦官之祸在我国封建史上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清代著名学者赵翼在比较汉、唐、明三代宦官之祸时曾正确地指出:“东汉及前明宦官之祸烈矣,然犹窃主权以肆虐天下,至唐则宦官之权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实古来未有之变也。”  相似文献   

4.
明中后期,皇帝怠政,宦官弄权,朝廷政治腐败,科举仕途尤为黑暗。一些新科进士、候选官吏以及即将上任的官吏不惜花费重金甚至借京债在京候选。虽然京债利息较高,但仍有大批官员趋之若鹜,一时间京债盛行,甚至出现"拉京债"现象。一些候选官员,为早些得到官职,大举京债买通权贵,严重破坏了铨选,这给明朝的政局带来了极坏影响。  相似文献   

5.
宦官,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权阶层,弄权害政,擢发难数,尤其是“东汉及唐、明三代,宦官之祸最烈。”而明代宦官除了插手军政之外,还纷纷广置田庄,役占军民。其数量之多,危害之大,又非汉、唐宦官所能比。本文拟就此作一初步探讨。一明初,宦官只是“百计索取金银财物”,尚未涉及土地。  相似文献   

6.
唐宋之际,割据岭南的南汉几代统治者都过着纸醉金迷的奢靡生活,在历史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导致宦官擅权,政治腐败;加重了岭南地区人民的负担,导致了岭南局势的动荡;削弱了南汉的国防力量。  相似文献   

7.
明代私阉现象同明代权力制衡下"宦官官僚化"这一政治背景和王府、勋贵违制用阉密切相关,中期以后日趋严重.明朝从一开始就严申禁令,但宦官行政的巨大空间、宦官选取制度不完善等因素,使明政府一方面自严其禁,另一方面又自弛其禁,最终使私阉之禁形同具文.  相似文献   

8.
明代内阁制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内阁制向为明政治史研究之热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试图以新的不同视角对明内阁制进行讨论,诸如:内阁制产生与明初政治之关系,洪武中一系列政治体制改制对内阁制演变的深远影响,内阁制与宦官权力渗入分析,以及内阁制自身演变过程及其对嘉隆以降政治之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 宦官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政治势力,活跃在我国封建专制主义社会的各个朝代,它是封建社会中反动腐朽、黑暗丑恶的一种政治势力,是封建君主专制独裁统治的伴随品。宦官专权是封建社会专制主义政治的特殊产物。纵观历史,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宦官危害最大当推东汉、唐、明三朝。尤其唐代危害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更是他朝莫比。唐代宦官弄权对当时封建社会的发展发生了重大影响,给国家的政治、军事等方面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灾难。这里仅就其监军一事,略述其在当时所造成的危害种种。  相似文献   

10.
中晚唐举人结为朋甲,相互延誉,干挠视听,无论士族与寒素,还是奥学雄文,凡是驰骋名利,欲谋取科第者,就不能避免受朋甲的影响.中晚唐进士朋甲是政局变化的一个附属品,正是因为宣宗以来,牛李党争渐息,宦官控制了朝政,以宰相代表的南司完全服从于宦官之北司,进士中芳林十哲依靠宦官实力为其登科创造条件,正是当时宦官专政在选举方面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明王朝为防备蒙古贵族的卷土重来而有北部边防的建设,北部边防对明代的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政治制度而言,首先是督抚制度成为一种国家制度而确定下来,其次是北边督抚与兵部尚书与侍郎之间的互相迁转;以政治风气而言,第一就是宦官专权对北部边防的影响,第二是边军入卫给明代社会所造成的骚扰,第三是京边将领克扣军饷、吃空饷、杀良冒功、谎报战功对明朝边政的败坏,第四是内阁以边防事务互相倾轧,边将行贿、权相受赂,造成腐败污浊的政治氛围。同时,统治者的个人素质对于北边防务亦有极大的影响,如最高统治者皇帝的个人素质、边防督抚的个人素质,等等。明代的北部边防影响政治的内容很多,值得学人们付出艰辛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明代封建统治体制中有一套严密的监察制度,其特点是:严密布网有效监督;监察渠道,畅通迅捷;监督考核,奖惩分明;以卑临高,动态监察。曾经在明朝初期“纠察官邪、整顿吏治、严肃法纪、惩贪防腐”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成为我国一项宝贵的政治文化遗产。总结明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并进行历史的思考,有助于我们对当代监察工作和反腐败斗争中的一些现实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明代的俸禄处罚作了考察,认为明代的俸禄处罚运作的已较为规范。而且通过俸禄处罚,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员的工作效率,改善了其行政不作为的工作态度,所以这一制度被清朝承袭,并加以完善。但由于明代官俸很低,实施俸禄处罚使得一些官员生活拮据,因此又导致了其趋向贪污和受贿,从而对明王朝的政治命运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晚明是中国历史上灾害发生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时期之一。究其原因,除自然因素外,还有深层次的政治因素,如救灾责任主体功能衰弱、备荒制度名存实亡、救灾环节充斥腐败、政府决策脱离实际等。在这些因素作用下,晚明时期灾害发生频率趋于加快、危害极度放大,形成无岁不告灾伤、无灾成有灾、小灾变大灾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高拱生活在明朝后期,由于看到用人制度的腐败及其严重后果,在对当时官吏制度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非大破格整顿,必不能易乱以为治”的思想,利用自己内阁首辅掌管官吏的职权,大力推行实政用人改革措施,革除长期以来形成的官场弊端,激活已经衰退了的用人机制,提高机关衙门的办事效率,维护正在衰落的封建统治,取得了显著的改革成效,开创了明代吏制改革的先河,并为后来的张居正改革提供了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6.
在明清时代民间宗教发展史上,黄天道的出现,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黄天道创立者李宾与其后继者构建的教义思想,以及在明末清初表现出来的截然不同的政治倾向,对明末以来的民间宗教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政治民谣包括风谣与具有政治预测性的谶谣.明代社会问题凸显,这给民谣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借助这些民谣,可以侧面反应明代社会现实.明代政治民谣具有传播者的不确定性、传播内容的广泛性和传播效果的双面性特征.在社会舆论监督中,政治民谣起到一定作用,但也不能夸大这种作用,而且有些民谣内容本身的真实性也有待考察.  相似文献   

18.
冯惟敏一生狷介耿直,以儒立身。其剧作《僧尼共犯》以调笑的笔法批判了让人断欲绝爱的佛教教义,从侧面反映出晚明丛林窳滥的社会现状,塑造了具有一定人性解放姿态的主人公形象。冯惟敏的嘲佛心理一方面源于其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另一方面则与晚明时代风潮有关。晚明曲家的嘲佛之风可以从政治因素、佛门乱象、佛学创新力和佛教教义四个方面探究原因。  相似文献   

19.
再论清初的“复明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朝初年旨在推翻清朝统治、恢复明朝的政治活动被称之为“复明运动”,它是南明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复明运动”的性质,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通过对“复明运动”个案的研究,“复明运动”应是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它是清初民族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参加者不仅有明朝的宗室、文武官员,还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它的目的是为恢复汉族的衣冠文物制度。  相似文献   

20.
明代河南旱灾具有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后期重于前中期、空间分布广、地域和季节分布不平衡等特点。频繁的旱灾,引发了严重饥荒、诱发了其他灾害、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为应对旱灾,河南社会采取了兴修水利、积粮备荒、蠲免赋税、组织赈救、祭祀祈雨等措施。但在明末罕见旱灾的打击下,在政治腐败、财政空虚的大环境中,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