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认为,云南现实生产力发展可以概括为下列五种情况:(1)进入传统产业革命并采用相应的技术方式,个别领域采用了某些尖端技术和最新科技成果;(2)正在从传统手工农业生产技术方式向传统产业革命生产技术方式过渡;(3)基本上处于传统手工农业、手工业发展过程之中;(4)刚刚跨进传统手工农业生产技术方式不久,还存在着明显的采集、渔猎生产技术方式的遗留;(5)受到某种外部条件的强烈影响和激发,生产技术方式发生了某种跨越式发展。作者还分析了云南生产力不平衡状况的原因,提出了在云南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战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一、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恩格斯说:“人类生产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男人和女人的社会地位的确定则正是以谁占据这两种生产的主导地位来划分的。早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所限,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能力和征服能力都极其低下,男人们主要负责渔猎,而妇女则从事着采集野果和简单耕种等。由于人们的生活范围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渔猎往往使人们的生活得不到保障,而妇女所从事的劳动则能弥补和保障了人类食物来源的溃乏。特别是原始农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由被动的地等待大自然的恩赐,转向了主动地向大自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流域的赫哲族是我国古老渔猎民族的典型代表,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是赫哲族经典渔猎文明的重要外在表现形式。本文运用历史研究法、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对赫哲族渔猎体育的起源、发展、困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研究,并运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理念为赫哲族渔猎体育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探寻路径,赫哲族渔猎体育文化只有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才能焕发民族文化新的生命力,传承经典。  相似文献   

4.
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源远流长。本文从介绍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的形成和演变出发,阐述了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面临流变和消失的严峻现状,探索了在发展中保护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的新路,以期赫哲族传统而独特的渔猎文化能健康持续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5.
赫哲族的传统渔猎文化源远流长,赫哲族的传统体育内容丰富多彩并深受渔猎文化的影响。然而经济腾飞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赫哲族民族体育文化产生诸多影响,赫哲族不可避免地面临传统体育文化、生活习俗等各个方面被强势民族同化的命运。对赫哲族体育文化的抢救、挖掘已迫在眉睫。本文以赫哲族的传统渔猎文化为切入点,对赫哲族传统体育的形成、文化内涵及传统体育中渔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进行了分析研究,力求为保护发展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关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以往的政治、历史教科书上都讲是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近百年来考古学和民族学研究证实,这种提法是不科学的,也是违背马克思主义本意的。所谓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并不是游牧与农业的分离,而是人类从攫取经济——采集和渔猎,向生产经济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有些部落,原来依靠采集为生的部落向农业发展;而有些以渔猎为主的部落则向游牧经济发展。恩格斯指出:“游牧部落从其余野蛮人群  相似文献   

7.
作者在现有的考古学、人类学和民族学基础上,从审美意识及艺术的实践发生和心理发生两个层面,阐释云南民族先民制造工具的生存实践及其主体心理建构的文化心理机制,从而在史前物质与精神文化的背景中,对云南民族审美意识及艺术的起源作出了初步的发生学描述。  相似文献   

8.
与传统的"物质能量型"文化实践不同,人类文化创造方式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呈现出一种符号化存在,即"信息符号型"文化实践.全球信息技术的符号化、虚拟化发展,为人类文化创造方式的创新提供了发展契机,同时,它使得人类相对独立、有效、全面地开展"信息符号型"文化实践成为可能."信息符号型"文化实践凸显了人类文化创造的符号特性,且越来越成为人类文化创造方式的必然选择,它代表着符号之于文化创造的普遍性和有效性的未来人类文化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9.
关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以往的教科书上都讲是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近百年来考古学和民族学研究证实,这种提法是不科学的。所谓“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并不是游牧与农业的分离,而是人类从攫取经济——采集和渔猎,向生产经济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有些部落,原来依靠采集为生向农业发展;而有些以渔猎为主的则向游牧经济发展。恩格斯指出:“游牧部落从其余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这是第一次社会大分  相似文献   

10.
行星意识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金齐  计彤 《北方论丛》2005,1(6):129-132
21世纪,人类社会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解决人类文化发展与地球资源有限的矛盾和困境."行星意识"的提出要求我们要认识到地球是一个有限的生存时空,人类只有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学会全球性思考,才能保护人类文化的延续.所以,进化出"行星意识"是人类在地球上生存发展的文化自觉.而中国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提出恰恰表现了承担人类文化共同进步的"行星意识"和时代责任,说明节约不仅仅表现为物质上的不浪费和要求在经济运行中对资源、能源需求实行减量化,更重要的是节约体现了一种人类文化安全意识和对人类文化发展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1.
人物与文明     
正主持人语文明,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渐趋形成的思想观念以及不断进化的人类本性的具体体现,是人类审美观念和文化现象在传承、发展、糅合乃至分化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与思维方式。文明,是对人类物质、政治、文化生活和生产方式以及相应创造模式的总概括,是由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或者说经济、政治、文化)构成的有机整体。文明,作为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丰富多彩的物质、政治与文化成果,是为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生产力与文化经济发展的关系,认为只有加速发展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生产力,提高各族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实现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绿色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采,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大地上兴起了一股反思传统文化的热潮。笔者认为,作为文化深层结构的传统思维方式更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一 思维方式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是主体相对稳定的“逻辑框架”,是人类思维赖以进行的样式或模式。这种模式是人类各个认识阶段认识成果的结晶,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实践中形成和凝聚起来的。它是时代精神精华的理性升华和凝结。  相似文献   

14.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他们在开发祖国西南边疆、维护祖国统一、促进云南的历史进步和繁荣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过程中,创造了璀璨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改革开放30年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在对外来文化吸收、融合、创新、发展,同时在政府引导下,呈现出去粗取精的发展趋势。但在新的发展背景之下,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仍值得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5.
当前.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综合了现代管理哲学、企业群体意识和精冲追求以及企业特定生活方式等诸因素的统一体,在我国受到理论界、企业界的重视和关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企业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在我国愈来愈为人们所认识和了解。本文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发展的基本思路,谈点看法和认识。一、现代企业必须走“经济文化一体化”之路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都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反映。企业文化是人类文化经历渔猎文化、农耕文化发展到商业文化的产物,是商品经济高度…  相似文献   

16.
人类学视野下的哈尼/阿卡农耕文化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农耕文化是先人的智慧和结晶,也是先人的伟大创造。哈尼/阿卡①农耕文化是在原始采集、狩猎、游牧、游耕等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他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才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农耕文化。这些独特的农耕文化,在世界农耕文明的史册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今天的农耕文化若能传之后世,也会成为后世的文化遗产。东南亚是梯田农耕文化的发源地,而哈尼/阿卡先民是梯田农耕文化的创始者之一。本文重点阐述云南与中南半岛哈尼/阿卡人从原始采集到梯田农耕文化的创造、利用和发展历程,同时揭示哈尼/阿卡人梯田农耕文化管理系统的奥秘。  相似文献   

17.
李红菊 《学术探索》2005,(5):114-118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必然过程。在城市化过程中,城镇文化模式的适应与改造问题是城镇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本文选择云南边疆小城镇为研究对象,以重构云南边疆小城镇文化模式立题立论,在分析云南边疆小城镇文化模式类型及文化模式二重性的基础上,论述云南边疆小城镇文化模式面对现代化的选择与适应,并对云南边疆小城镇文化模式重构的原则、方法、落脚点与回归点等提出了自己的认识。重构只是一种理论设想,重构的目的是使云南边疆小城镇建设找到强有力的文化支撑,促进云南全面、健康的发展,构建和谐云南。  相似文献   

18.
壮族麽经运用神话思维来记录本族群文化的起源,其中主要包含四种起源神话:火种起源神话、稻种起源神话、家畜起源神话和文字历书起源神话。这四种起源神话记录了早期壮族先民对农业生产及耕作技术的改良过程,蕴涵了丰富的远古社会文化信息,体现了壮族先民由渔猎经济发展为农耕稻作经济的历史发展足迹,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类自身力量的一种肯定与赞颂。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的总和.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灵魂、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凝聚力.中国共产党80年的历程说明中国共产党文化选择的核心,是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国的民族文化相融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并且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文化发展的两大历史性贡献,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结晶.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代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在实践中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发展到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建党80年来,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20.
国家文化治理:发展文化产业的新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寻求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的文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人类财富的增长方式,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文化产业被认为是最能体现这一价值追求的实现方式。于是,文化产业在社会发展的层面上和全球化治理的层面上便超越了法兰克福学派作为社会批判理论的"文化工业论",转而成为用以克服和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的治理工具和治理手段。中国在经历了政治治理("以阶级斗争为纲")、经济治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之后,正在走向文化治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克服与解决国家发展困境,建构国家文化治理,成为中国发展文化产业和实现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出发点和新维度。国家文化治理的核心在于:发展文化产业的目的不是为了经济,而是为了完善国家治理,是以经济——市场经济的方式实现文化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价值性转换,进而改变和重塑国家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