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试论语义场理论对修辞的解释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英凯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2)
本文概述了现代语义学的新概念——“语义场”理论,详细介绍了修辞格在有关语义场内外的突出修辞功能,并对“语义场”理论如何产生解释能力、如何应用于修辞研究作了探索。 相似文献
2.
汤喜平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128-129
手机短信交际已日益成为一种厂泛实用的新的的交际方式,而手机短信在语言材料、修辞方式、风格特征等方面有其显著特点,可以说,手机短信已成为一种新的特殊的语体,值得我们探讨和关注。本文旨在从短信语体的语音修辞和修辞格等角度对时下流行手机短信进行语言分析,以窥得短信语言之一瞥。 相似文献
3.
江亚丽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76-80
桐城谚语在语言表达上注重修辞艺术.在语音上具有音乐性,单句形式谚语以五言、七言为主,节奏鲜明;复句形式谚语大多押韵,押韵形式灵活多样.在用词上常对举使用反义词,使音节整齐对称;善于运用当地方言词,使谚语呈现出很强地域色彩,更有利于谚语为当地群众服务.在句式上"整"中有"散",给人一种参差美.并运用多种修辞格式,不仅使谚... 相似文献
4.
汤喜平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手机短信交际已日益成为一种广泛实用的新的的交际方式,而手机短信在语言材料、修辞方式、风格特征等方面有其显著特点,可以说,手机短信已成为一种新的特殊的语体,值得我们探讨和关注。本文旨在从短信语体的语音修辞和修辞格等角度对时下流行手机短信进行语言分析,以窥得短信语言之一瞥。 相似文献
5.
马亦工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5(4):151-154
谚语是语言中最富生命力的语汇之一,是英语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语音,句法,语义等方面阐述了英语谚语的修辞特点,指出了增强英语教学效果应当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谚语。 相似文献
6.
第一届变音符号学研讨会在康奈尔召开,会议的主题为“文本,前文本及语境”。保罗·德·曼在此会议上讲演了符号学与修辞,其中提出很多有见解的思想,如在文学内部的法则和规律被严格遵循的前提下,我们现在可以自信地专注于外部问题研究,即文学的外部策略,并对此研究趋势作简要探讨;同时以美、法、英国文学个案为例讨论文学修辞与语言学的关系,提出语义符号学的修辞语法化观点。 相似文献
7.
董雪松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3(1)
以哈尔滨市地名用字“哈”字为例,运用社会语言学变异理论对哈尔滨市区内各语言社区进行调查,采用匿名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受访者提供的有效样本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地名用字“哈”有两个语音变式:一是阴平hā,一是上声hǎ.结合语言内外部因素,尤其是社会变量,描述“哈”的各语音变式在话语中的分布情况,掌握各语音变式的使用频率及其与各社会变量的关系,即年龄和职业对“哈”字异读上声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在哈居住时间和性别因素,而文化程度因素对“哈”字发音变异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马亦工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51-154
谚语是语言中最富生命力的语汇之一,是英语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语音、句法、语义等方面阐述了英语谚语的修辞特点,指出了增强英语教学效果应当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谚语. 相似文献
9.
传云峰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2,6(1):54-56
本文试从语音、语义、语法三角度出发 ,把双关分为语音层面的双关、语义层面的双关、语法层面的双关三大类型 ,提出了音义双关和语法双关两种新的双关形式。 相似文献
10.
唐七元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5):69-73
《徐霞客游记》记载了古代大量的地名。其中有些地名古今有异。这些古今有别的近音地名往往是受徐霞客母语和当地方音影响所致。从这些地名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明末江浙、粤西(广西)、云南、贵州等地的方音特点。 相似文献
11.
张丽敏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11,(10):167-169
对联又称“楹联”、“楹帖”、“帖子”、“对子”、“对语”、“联语”、“联对”、“联句”、“偶句”等,是悬挂或粘贴在墙壁、楹柱等上的联语,或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出于某种目的而彼此互答的对语,抑或是人们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的偶句等。对联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传之已久的一种文学形式,它融汇了我国历史上各时期的优秀文化,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和表现力,历经千年而不衰。 相似文献
12.
张丽敏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0):167-169
对联又称楹联、楹帖、帖子、对子、对语、联语、联对、联句、偶句等,是悬挂或粘贴在墙壁、楹柱等上的联语,或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出于某种目的而彼此互答的对语,抑或是人们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的偶句等。对联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传之已久的一种文学形式,它融汇了我国历史上各时期的优秀文化,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和表现力,历经千年而不衰。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地名文化的概念辨析,明确地名文化的含义。从文化遗产视角,并从词语文化和实体文化两个层面,对六安地名文化进行考察,对六安地名文化特色进行分析。认为,生动形象地反映自然景观,是六安自然类地名的特点;大量的来源于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的地名,则是六安人文类地名的特点。地名实体文化特色鲜明、积淀深厚。古老厚重、源远流长,是历史文化的特色;名山、名水、名土地,是地理文化的特色;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是乡土文化的特色。独具特色的六安地名文化遗产应该挖掘、保护、开发、利用,发挥其在文化强市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陈世军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6):33-36
西南地区有不少地名与彝语有关或与彝族历史文化有关,就西南地区部分典型地名和彝族聚居区地名,从彝语的角度也从汉语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认为有些地名应是出自彝语。 相似文献
15.
杨永和 《潍坊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
报刊标题是英文报刊的文章内容最高度的概括和浓缩,具有很强的引导功能。本文作者结合中外不同种类的英文报刊标题,从修辞格的角度出发,分析、探讨和研究了英文报刊标题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16.
贡波扎西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11,(1)
对藏区地名的形成或者命名的几种主要情况分别加以介绍,并诠释地名所蕴含的文化含义:一是描述地理位置、形状的地名;二是表明自然资源和地理实体的颜色等特征的地名;三是反映历史事件、军事活动等情况的地名;四是反映藏族的崇尚心理和宗教信仰的地名;五是以部族名、人名、动植物名等命名的地名. 相似文献
17.
黄薇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59-61,80
古代汉语是一种具有修辞性特征的民族语言。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我们不能仅停留在对汉字形、音、义的解析以及对语言结构规律的把握上,还应该紧密结合修辞进行古代汉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知识的教学,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王娜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3):155-158
演说辞是语言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它极富说服力,表现力和号召力,其中娴熟的修辞手段的运用功不可没.从反复、排比对照、隐喻、反问句等修辞格运用方面,分析英语演说辞的修辞艺术. 相似文献
19.
罗庆云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22(6):74-77
从语音、语法和语义三方面考察《释名》被训词和主训词的关系,可以看出《释名》在解释单音词时是以语音为线索来探求事物得名之由,释词时不管词性,只以语音为线索,声训时,贯穿了“因声求义”、“音近义通”的原则,即以声音为线索,以语义为核心来探求事物的得名。 相似文献
20.
杨扬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2):111-113
笑话,顾名思义,是一种通过幽默的文字或图示来达到令人会心一笑或捧腹大笑效果的文学形式。而这种通俗的文学形式主要是借助各种修辞手段来呈现。研究笑话中的修辞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有意识地把修辞格运用到笑话幽默的创作当中,从而为人们提供更丰富的精神娱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