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又……又……”格式的语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大量实际语料为分析基础,在考察“又……又……”位序的基础上。对“又……又……”格式的内部语义关系、连接成分的概念关系及“又……又……”格式的语义表达功能进行了分析考察。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视角,立足于国民经济好与快的辩证关系,认为:科学发展观视角下国民经济好与快是整体的、综合的、全域的、持续的,体现着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是经济发展中主次矛盾地位变化后,解决矛盾方法的重大调整,体现着矛盾特殊性;好是国民经济质的规定性,快是国民经济量的规定性,又好又快是国民经济质和量的统一及质量互变规律的反映;国民经济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体现认识辩证运动规律,凸显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3.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谋划“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歙县农业委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市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强农业基础支撑,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切实改善农村民生,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4.
赵家国 《理论界》2007,(6):69-69,207
以“又好又快”指导未来经济发展,体现了党中央对科学发展观的新认识,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将更加注重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重视发展质量和效益。我们应把握好“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理念、新精神、新方针。统一思想,积极行动,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5.
肖媛 《阴山学刊》2008,21(5):75-80
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理念的重要变化。但是,又好又快发展将面临许多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难题。基于发展伦理的视野,从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出发,我们提出了又好又快发展的三步走战略建议。只有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通过对又好又快发展的条件、模式、空间结构与政府主导政策之间的互动性分析,把握又好又快发展的本质、功能、结构、价值和演化特征,发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律范式”。  相似文献   

6.
郭群英 《理论界》2004,(1):17-1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提高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水平。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做了大量努力,虽然经历了许多曲折但却开辟了一条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工程师——邓小平同志的带领下,我国进入了全面改革开放的时代。经过20年的改革,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各级政府及干部在经济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市场经济管理的水平在不断提高。90年代中期我国成功地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软着陆”,90年代末期又成功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实现了国内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但我们也要…  相似文献   

7.
马若龙 《云梦学刊》2012,33(5):10-17
“国进民退”争议热潮背后隐藏的是以前困扰着部分中国共产党人,至今仍然困扰着部分共产党人的意识形态认知误区,回顾中国共产党宏观经济政策史和经济思想史的变迁历程,深入剖析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对“公有”和“非公有”经济成分的内在二元冲突,可以见出中国共产党要以“执政党”的自身定位来重构“革命党”时期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8.
随着改革开放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现代物流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我国物流业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只有大力推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又好又快发展才能跟上国际贸易发展的步伐,才能适应世界经济竞争发展的需要,最终实现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9.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而提出的重要方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要求经济增长效益的提高,还要求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以及经济成果的合理分配等。用发展来代替增长,是经济领域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也要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同时还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10.
叶坦 《学术研究》2023,(10):78-84
在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中,文明发展的连续性居于首位,不仅因其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而且更因其经历了几千年历史发展的证明。迄今为止,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大河中唯一赓续绵延、源远流长的文明形态,其能够数千载一脉相承,必有一以贯之的核心内涵传承延续,也有与时俱进、不断鼎新的新要素持续融进。考察中华文明连续性有各种不同角度或视域,本文重点梳理分析流传千载、跨越时代的“以民为本”理念,并对其发展演进轨迹与治理绩效进行历史考察。这一理念贯穿于中国历代政治治理和经济政策之中,成为创造出灿烂的经济文化并很早发达于世界的重要思想源流,也是近现代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民为本”向“一切为了人民”超越升华,“人民至上”成为“以民为本”理念的新境界,这赋予优秀传统理念鲜活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1.
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新的财富理论与新的全民创富思想,并通过对一系列与创富相关的理论、政策的阐述,表明关于我国经济特别是关于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具有激励性质的回归人性自然状态的创富机制正在形成和完善。报告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等思想体现了现代市场经济建设中的博爱精神与公平思想。十六大报告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的思想顺乎民心、合乎民意,必然催发我国人民更大的创富活力。这一切是中国共产党又一次与时俱进地解放思想、实践“三个代表”的深刻体现,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意味着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正在变得越来越务实,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为着继续生存和执政而作出系统思考的结果。是思想路线的再次自我超越,是先进性的新闻述,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共同愿望。同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成“学习型”政党完整的理论与操作体系。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系统、深刻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论述了其中所体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物质与精神、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创造主体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体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坚持、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两个结合”表明,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持续致力于传承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使这些“文化基因”走向大众化、时代化;另一方面,党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的现实问题,吸收传统文化的精粹,并将其转变为标识自身特质的“政党基因”。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新与马克思主义走向民族化辩证地统一在从“文化基因”到“政党基因”的转变过程中。在此,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内化为中国共产党秉持的执政为民、人民至上、取信于民、公平法治、和谐共生、共同富裕的优良传统与价值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此实现了现代转型,成为中国共产党本质属性与价值归属的源起,是党凝聚民族、改造社会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5.
“经济”译名溯源考——是“政治”还是“经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试图从历史语义学的角度 ,探讨economy (economics)汉语译名的来源和类别 ,并探究“经济”一词的本原与蜕变 ,以及这个译名最终得以确立的可能的原因。笔者认为 ,“经济”作为一个宽泛概念对应西方现代economy概念是“言之有理”的 ;而且 ,它在词源上与西方经济概念的重要成分相去不远。作为“经世济民”的简称 ,“经济”原本是西方“政治经济学”概念的汉语译名 ,它既包容了西方古典主义经济学中政治与经济的含义 ,又顾及西方 1 9世纪下半叶开始时行的politicaleconomy的简略用法 :economy。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次历史性飞跃的标志性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有其重大的意义。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其理论特色:一是从理论的指导性看:“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二是从理论的时代性看:“三个代表”以鲜明的时代特色树立起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又一座丰碑;三是从理论的继承性看:“三个代表”的理论基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四是从理论的创新性看:“三个代表”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基础、灵魂和本质,标志着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与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内在联系有了清醒而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理念的确立,民生问题引起高度关注。“民生”的趋向,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8.
徐伟 《南方论刊》2007,3(3):13-16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深深的扎根于中华民族之中,一直把人民看作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认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要想获得成功,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领导集体到以胡锦涛为核心的现任领导集体,“民本”理念始终主导着中国共产党整个的执政活动。深刻领会党的“民本”理念的精神实质,牢牢把握党的“民本”理念的时代特色,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根据《凡物流形》等出土文献关于月亮循环往复变化的记载,"死则又育"的具体含义是指月亮的升落、晦明、盈缺的变化。从出土战国文献用字情况看,"后帝不若"的"若"可读为"赦",意思是宽宥、赦免。  相似文献   

2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任务的新概括,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因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党的理论建设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