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胶东作家綦国瑞的散文创作成就突出,最有价值的有两类.一类是自我生活书写.这类散文不仅显露了作家的个性,而且散发着人类共同的情感追求,包涵着丰富的时代气息.这种自我书写的散文向度也代表了新时期胶东散文以及全国散文创作的主要倾向.另一类是纪游之作,其山水游记以工笔细画的功力穷尽大自然的天成之美,复原生命的自然本性;其人文游记流露着作者的爱国情怀、平民意识与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2.
彭学明,1964年11月出生于湖南保靖一个土家山寨里,1987年毕业于吉首大学外语系,1992年12月当选为湖南省政协委员,现任湖南《大庸报》社记者.自1986年创作以来,彭学明先后在《散文》、《散文世界》、《散文百家》、《作家》、《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散文100多篇,计40余万字.他的散文集《我的湘西》、《朴素的自然》即将由长江文艺出版社,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彭学明幼、少年时期,正值文革动乱年间,母亲带着他乞讨过,常在山洞和他人屋檐下、猪圈、牛栏屋寄身.至今他身上还残留着当年被恶狗咬伤的疤痕.到了上学的年龄,靠母亲拾稻穗、麦粒卖稀粥糊口度日,并供他上学读书.特殊的经历、使他领略到人生的艰难.而湘西的自然山水、民情冷热、独有的文化氛围又使他感受到了我们祖国河山的壮美、民族历史的悠远.80年代改革浪潮把他卷进了时代的激流.他直视人间大地、无限苍穹,以睿智的眼.热情的心注视着、呼唤着生命的突进.他的作品充满了对湘西这一方山水、人民的温爱,带着浓郁的山林野气,有时酣畅,有时忧柔,尽情地抒泄他所感受到的一切.他追赶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在平凡普通的人生事家中,每每发现我们民族生存的崇高与伟岸.他的作品如诗如画,能把读者带入神清气爽、浩渺高远的美的圣境.湘西钟灵毓秀,彭学明正是承?  相似文献   

3.
乡土作家沈从文,在他所有的以湘西边陲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创作中,最能赢得读者喜爱的,是那篇在艺术上堪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相媲美的《边城》。由于作者“对于农人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①意图对湘西村镇、码头的“人事哀乐,景物印象,试作综合处理,看是不是能产生点散文效果”。②所以他把诗的意境移进小说里,用散文的笔法去写小说;用亲切、素淡而又优美的语言编织充满湘西地方色彩的美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沈从文无疑是卓然成家、独树一帜的。作为“对于自然和生命的深刻观照”,他的散文不仅具有可贵的社会价值,而且有着突出的审美价值。它们与作家的小说一起,共同构成了现代文学的双璧。从初期抒写个人进入都市后的内心苦闷和怀念故土的人事风物,中期描述湘西自然和人生、现实和历史交织而成的大千世界,到后期在山光水色中注重于自我观照的哲理  相似文献   

5.
<正> 1 湘西五里一风景、十里一形胜.千百年来,饮山川之甘露,吸日月之精华,得天地之独厚,凡湘西人都有三分骨气,凡湘西作家都有三分才气与灵气.我并不想援引孟德斯鸠、丹纳地域决定论的冗长文字以证明我的观点,倘若有人暗中笑我崇尚狭隘民族主义或地方主义的话,不妨去问问沈从文,家乡的山水怎样使他悦心悦目以至于悦志悦神而洞开了他的创造力;去问问韩少功,何以要抛妻撇子,穿越桃源古洞,到湘西来兜风;还不妨问问谢晋,何以把湘南芙蓉镇搬到湘西王村.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是一位的多产的作家,他的作品大多是以故土湘西为题材的,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他尽情地抒写湘西社会里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他以“乡下人”的眼光打量这世间万象,以湘西山水的峻逸和灵秀开垦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特的“边地世界”。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具有博大人道主义情怀的作家 ,他以故土湘西为题材的散文是其散文的代表作。这些作品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在整体上形成了人性与神性相结合的丰富内涵。因而 ,他对湘西人性问题的思考问题同湘西人对“远景凝眸”的理想追求结合在一起的 ,并具体糅合到边地特有的自然、社会风貌的充分展示之中 ,从而形成一部湘西文学世界人性善恶独特的艺术画卷  相似文献   

8.
<正> 刘一友(吉首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文系主任,沈从文研究室主任,《吉首大学学报》主编)各位来宾、朋友:现在沈从文研究学术座谈会开始.沈从文先生是湘西凤凰人,今年八十五岁,数十年来,他辛勤劳动,为我国现代文学史和物质文明史研究增添了一份耀眼的光彩.他从边城走向世界,其贡献已越来越引起了文艺界和学术界的注目.在中国近代的散文和小说中,第一个对湘西山水风物加以诗化的是沈从文,第一个  相似文献   

9.
晚明的山水小品文,比前代的山水文学更具“人趣”.以袁宏道和张岱的作品为例,这种“人趣”,一是真情之趣:晚明文人将个性生命的认同置于传统社会规范之外,追求性灵之本真之情;二是世俗之趣:山水游记中混杂着对世俗百态的描写,写山水即是写世俗.小品文的特点和文人的山水观念,共同契合了晚明思潮影响下的审美趣味,从而造就了散文史上的辉煌.  相似文献   

10.
1、富湘西色彩.沈从文是湘西凤凰县人,在他所写的大量小说中,以湘西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占了突出的地位,用作家自己的话说就是:“笔下涉及社会面虽比较广阔,最亲切熟悉的,或许还是我的家乡和一条延长千里的沅水,及各个支流县份乡村人事”.(《沈从文小说选集·题记》,湖南人民出版社)沈从文不仅写了湘西的人,湘西的事,还写出了湘西的地名,加重了作品的湘西气息。  相似文献   

11.
李白创作和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作是一种极其高级的思维活动,这种活动受灵感的制约,它把人的生命意识充分地调动起来。李白作为一个生命意识特别强烈的作家,他的诗歌、散文和大赋,都从真实的生命里找到了无数激活灵感的机缘。他虽然身背文学沉重的十字架,并在死亡之约上画押,但却迎来了生命的永恒和青春。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出生于被国际友人艾黎先生称之为中国最美的小城之一的湖南凤凰。他在自己的家乡和沅水流域度过二十年的带有传奇色彩的岁月。湘西的土地和人民哺育他成长,赋予他艺术的生命,使他以湘西故乡的人事景物风俗习惯为题材,写成了许多具有浓郁乡士气息的优美的散文和小说,为我国新文学中的乡士文学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新的光彩,在国内外生产了相当大的影响。他的一些以湘西社会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如《从文自  相似文献   

13.
散文不象小说(特别是长篇)那样囊括万象,也不象诗歌,可以驰骋跳跃。但是有经验的作家对于散文创作,无不凭借想象的羽翼,云游于时代的万花丛中,搜寻那最富有特征的一朵,或潜入海底,去发现那晶莹闪光的珍珠,让人们通过一朵而知秋色,见到一颗而明珠贵。杨朔是深得散文三昧的作家,在他的创作生涯中散文虽不是他的专工,可是,他的散文确有着重大的影响。实际上,他写散文主要还是后期的事情,一九五六年以后,根据需要,他作了外事工作,经常来去于异国外邦,“对于我不熟识的异国人民,小说无法写,写散文也有藏拙的好处”。这是他对自己的散文创作谈到的一个客观原因。但更重要的还是“散文常常能从生活的激流里抓取一个人物一种思想,一个有意义的生活断片,迅速反映出这个时  相似文献   

14.
刘熙载的《艺概·文概》以论评的方式阐述了他的散文理论,他重散文的独创性而反对蹈袭前人,并贯穿 为文的真实与自然;重创作的文法之变,认为通变即是神妙之文;提出散文应该注意作家的本领和作品的气象, 特别以"气"论文,重作家的才情和作品的气势。这三者在对散文作家及其作品的批评中,勾勒出散文写作的基本 原则。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在以湘西为背景的文学创作中,塑造了一批在卑贱的生活里追寻生命的庄严的湘西土娼形象.她们既多情而又专一,既放荡而又单纯,尽管从事着人类最古老而原始的职业,却在屈辱的生涯中守望着生命的庄严和人性的圣洁,与城市妓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沈从文在塑造湘西土娼形象时,不侧重于描写命运而是着力刻画生命,不侧重于再现生活而着力挖掘人性,对现代文学中同类题材的创作模式进行了有意识的超越,实践着他探求生命形式和人性内涵,进而重造民族品德的文学理想.  相似文献   

16.
<正> 沈从文一生的前四分之一是在家乡和家边一条沅水上度过的.十四岁,他就开始在沅水上行游,饱览了由沅水两岸人事写成的社会大书,读透了由这条大河贯穿着的民族哀欢史.二十年后,他走出湘西,成了作家,但仍在家乡的梦里生活.他毕生数百万字的创作,绝大多数是写湘西和写给湘西的.湘西,是他一生情感的依托,创作的源泉和土壤.他的作品充满着家乡的泥土气息,也充满着对旧湘西的忧患.他作品中的人物命运的升沉哀欢,紧紧系结着湘西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的命运的升沉哀欢.本文将通过对湘西历史的回溯,从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比照中,对沈从文乡上优惠试作把握.  相似文献   

17.
作为文坛上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心理医生,近年来毕淑敏尤以散文誉满海内外,在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她的散文具有一种女性作家难能可贵的生命热力和思想深度,作品传达出作者对人类生命存在形态的感悟和对生命意义的深层把握与终极思考.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其最新散文集<心灵眼睛>,来透视作家心理散文中的生命意识主题:对生命的礼赞,对现实人生的关怀,对人心灵的拷阿.展示散文家毕淑敏独特的文化品位与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现代山水游记散文审美精神的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山水游记散文,具有进退失据,沉陷自然与人事的纠葛;感悟自然,归隐安闲宁静的憩园;拥抱山水,融入自然的理想王国三种形态.与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相比,中国现代山水游记散文体现出寄寓自然的主体性、寄情自然的社会性和寄迹自然的自由性等突出特征."士"的传统与现代知识分子的觉醒与担当,顺适自然的隐逸文化与普世价值关怀的向度,对古典游记本体论的潜在认同与对西方浪漫主义思潮的偏爱接受,是形成其超越性特征的源流.  相似文献   

19.
论山水游记的起源和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所说的山水游记散文,是狭义的文学散文中的一类,是一种独立的文体。就山水游记的特质来说,须有三个要素:第一,对游历途中的山川景物作了具体而真实的描绘。第二,有游踪的记途。第三,有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前人对山水游记的起源也曾提出过一些精辟的见解。清人刘熙载说:“都道元叙山水,峻洁层深。奄有(楚辞·山鬼)、(把隐士)胜景。柳柳州游记,此其先导耶。”(’)自刘氏此论一出,今天不少研究者都认为(水经注)是山水游记的源头。近人刘师培把山水游记的起源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他提出:“赵至入关之作,鲍照大雷之将,…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可以预约的雪>为个案,分析并论述林清玄从报章文学转向散文创作之后,进行着人的精神的探索:诚然人的生命有着太多的困惑与不可预约性,但作家指出,在世俗间保持悯恕之心、宽容之心、美好之心,就是一种"永远保持着预约的希望"的心态,就能坦然与阳光地面对飘忽无常的生命.从这个意义上看,林清玄的散文创作可以看成是当代世界的一部<醒世恒言>,它创造了一个当代人从名利场回归自我、进行自省修炼的精神港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