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自明治维新确立了资本主义之后,迅速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不断对中国以及朝鲜进行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一些民间人士打着“保全中国”的旗号配合日本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从1884年7月在上海开办东洋学馆开始,日本在中国开办了各种学校,尤其是在上海开办的学校,培养了大量的“中国通”,通过大旅行等各种手段对中国进行全面的立体式调查,为日本侵略中国服务;在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中,充当随军翻译、间谍,在中国的要塞搜集情报,成为日本侵华的帮凶。学校的兴衰也随着中日关系的变化而变化。本文主要探讨甲午战争前后日本在上海创办学校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在台湾学术界有一种论调 ,认为日本割台是台湾“被 (中国 )遗弃的历史”。而历史事实证明日本割台是蓄谋已久而且是分三步实现的 :第一步 ,利用甲午战争中国败绩之机非法“窃取”钓鱼岛 ;第二步 ,利用中日马关议和之机抢先攻占澎湖 ;第三步 ,通过《马关条约》“割台”条款完成了割台的三步曲。日本明治政府是发动侵略战争和割台的罪魁祸首 ,一些人别有用心地论证中国方面“遗弃”台湾 ,纯属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和颠倒。 相似文献
3.
内藤湖南在20世纪前期提出了“唐宋变革论”。他的原意是强调宋代为中国“近世之始”,这是内藤湖南历史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近百年内,不同时期的不同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理解,而这又和国际汉学及近代中日学术思想的论争有密切关系,是从世界的角度重新探讨中国历史的产物。所以,应该把它放到世界汉学流变中去认识。这一问题的讨论,对于中国历史研究的展开,也具有相当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甲午战争与近代日本的亚太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拟从近代日本的亚太政策演变的角度,来考察和定位甲午战争。幕末思想家的主张及其初步勾画的日本对外战略,成为近代日本亚太政策的直接渊源。明治初期,日本对外取“远交近攻”之策,以“征韩论”与“征台论”表明了北进大陆与南进海洋的政策意图,其亚太政策初露锋芒。山县有朋首相的“利益线”主张及其在国会发表的演说,标志着以大陆政策为主体的近代日本亚太政策,在甲午战争以前已基本形成。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初步实施该政策,取得了从北、南两个方面踏向亚洲大陆及南方海洋地区的基地,并打破了亚太地区旧有的“华夷秩序”,为其称霸亚太开辟了道路。甲午战后,日本进一步实施其亚太政策;日俄战争就是甲午战争的继续,战后日本在政略与战略方面的积极进取,则为其亚太政策的继续实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甲午战争中清军消极防御,战斗精神低落是失败的重要原因.造成清军战斗精神低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是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统治地位的狭隘需要,也是官场腐败的直接后果;既是赏罚不明带来的不良影响,也是长期疏于训练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6.
论甲午战争后中外文化交流及其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秀莲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3(1):83-85
近代以来 ,由于西学东渐的影响 ,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断地传入我国 ,以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被打破 ,中外文化交流的话语权被解构。尤其是甲午战争后中外文化交流及转型问题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 ,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既包括人们认识的过程、观念的转变 ,也包括社会的变迁等。它打开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通路 ,并逐步引起了人们思想革命性转变以及社会的变革 ,从而也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自1840年中国被西方列强用枪炮打开大门以后,清王朝就进入一个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至1912年这个王朝结束,晚清社会都是在动荡中渡过,动荡的社会伴随着动荡的朝局一同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1894年的甲午战争对晚清的社会和政治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战后清流势力的重新崛起、帝后分歧突出、淮系失势、新兴势力出现等变化,给晚清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孙子兵法》中提出的战略上"先胜"、战局上"速胜"、战术上"易胜"的军事情报思想,对近代日本军事情报工作带来了巨大影响。在甲午战争中,不管是战前还是战后,日本都正确认识到了情报工作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因此开展了大量细致的情报工作,全面搜集清政府政治、军事、地形等方面的情报,这是日本赢得甲午战争的关键因素。因此,通过孙子情报思想对甲午战争中日本情报工作进行分析,能够剖析出清政府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并帮助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孙子兵法》中的军事情报思想。 相似文献
9.
甲午战争后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具有社会良心的中国知识分子毅然挑起拯救中华民族的重担,因而开始认真地反思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借鉴西方文明,企图以此为基础寻求到拯救中华民族的良方。 相似文献
10.
近代日本中国学家要回答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要不要抗拒欧美,另一个是要不要排除中国。本文根据这两个问题得出中国学的四种视角,分别以白鸟库吉、内藤湖南、津田左右吉与竹内好为例子。他们各自追求从某种卑微身份中的解放,但是根据沟口雄三的阅读,这些解放策略并不成功。沟口尝试了一种从中国历史基体出发,并用一种他称之为为了中国,而对日本加以“异别化”的解放策略,使他取得进出中国的能力,也就等于取得了进出日本的能力。但因为他并没有解决历史基体的范围如何界定的问题,使他不能断定如何才算是为了中国,才算是赋予中国主体性,则任何人的行动都有可能视作为了中国,这时他的解放策略就失效了。 相似文献
11.
张红军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1)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从兵制史的角度看,它是晚清兵制发生第二次大转变的枢纽。本文仅就有关甲午清军兵制的三个问题试作探讨,以求教正。一、甲午战争暴露了清军兵制与近代战争的尖锐矛盾兵制是组织、管理、发展和储备军事力量的制度。它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但是,直接导致兵制变化的主要原因还是战争的发展。当技术上的进步被用于军事目的之后,必然会引起作战方式的改变,从而导致军队组织的变化。因此,兵制必须与战争的发展相适应。当一种兵制已不适应战争需要的时候,它就会被… 相似文献
12.
内藤湖南在中国近代史论域深具影响的"宋代近世说",以贵族政治的式微、平民势力的高涨为指归,从广义文化视域揭橥宋代开启中国的近世。是说参考欧洲历史分期,深入中国文化的内在理路,形成"多元近世"观。分疏内藤湖南"宋代近世说"形成的内、外部契机,反思是说引出的种种问题意识,以期洞见中国现代思想曲折展开的历程,进而重新省思中国现代性。 相似文献
13.
关于“唐宋变革期”学说的介绍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其凡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3(1):124-131
“唐宋变革期”学说 ,在日本已讨论近一个世纪 ,但是大陆史学界却迄今不能直面此说 ,故而加以介绍 ,并略抒己见 ,以期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4.
周晓霞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164-175
日本由前近代向近代转型的过程中,历史意识勃然兴起,一部部以“万国史”冠名的教科书和历史书籍鱼贯而出,载述着知识分子对世界历史的理解和认知。甲午战争后,日本已成为帝国主义国家这一政治观念支配了知识分子看待世界历史的眼光,他们亟需改写“万国史”,将日本史纳入世界历史,阐发日本在世界历史中的位置。与“帝国日本”的崛起相伴而生的,是日本人愈加汹涌澎湃的“世界史”意识。他们将“国家”的历史与“世界史”连接起来,通过解释“世界史”来争夺历史的主导权和文明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5.
在现有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世界体系的视域下研究甲午战争,可以看出,甲午战争的爆发是日本国内资本主义扩张的逻辑必然,是东亚朝贡体系的式微和日本崛起的结果,也是列强争夺远东与殖民中国的进一步演进。 相似文献
16.
社会现代化是人类历史发展一定阶段上的客观现象和历史潮流。在社会现代化的视野下,中日两国均属“晚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在迈向现代化的起点时,两国曾面临着同样的社会历史状况。但是,考察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中叶的历史,中日两国却走了不同的现代化道路,其分界点就是1894年甲午战争。由于一衣带水的地理位置,在此后的现代化过程中,两国相互影响十分深刻。 相似文献
17.
电报局是洋务运动中的重要企业,它的创办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电报局创办之初,就鲜明提出以满足军务需要为第一要务。以往学界在论及电报局时,很少关注其在战争中的实际情况。事实上,甲午战争时期,从朝鲜战场到国内战场,中国电报局承担了大量不可或缺的事务,尤其是电报局通过架设随军电报直接参与战斗,为清军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8.
甲午中日战争在日本国内被称为日清战争.自20世纪60年代始,日本国历史学家中塚明教授即以此课题作为研究的主攻方向,历经四十余年而不辍,以"良史"的眼光秉笔直书,全面而深刻地揭露了当时日本朝野是如何蓄谋已久地发动日清战争的,充分体现了一个史学家征实考信、求真纠谬的责任和使命,堪称日本的"董狐".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前后,湖南留日学生对日本的认知,经历了从仰慕学习到激烈反抗侵略的变化。这一时期湖南留日学生日本观的主要内容为,通过媒体的描述和个人在日体验的近像感知,展现其多元性、不对称性和理性的多元特征。此时湖南留日学生的日本观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湖南现代化的进程,并有力地推动了辛亥革命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中国人自办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新式报刊当推甲午战争后出现的《中外纪闻》。围绕该刊的创办、朝中新旧两派展开激烈交锋,最终结果是朝廷允准在京城创设官报馆,并对民间办报持默许态度。此后一二年间,神州大地逐步出现一个兴办报纸的热潮。可以说,甲午战败的结局为中国近代报刊的初兴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