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人类文明的源泉,从“逐水而居”的原始自然选择,到现代工业文明,河流哺育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母本”文化,在水文化基础上孕育而生的水利与国家和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息息相关.作为农业大省的甘肃,几千年来以农业经济为主,而水利正是农业发展的命脉,水利兴则农业兴,农业兴则国家稳;近现代工业发展中水利依旧占有无比重要的地位.水利移民正是源于以水养人,以人养水的原旨而进行的一种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活动.本文从移民的角度对甘肃水利开发史进行了较详尽阐述.以期为甘肃生态文明建设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涵养、保护做一参考.  相似文献   

2.
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水利事业是一种特殊的"保险"事业.民国年间,广西地方当局认识到对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意义,把水利作为抵御水旱等自然灾害、保障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并从社会保险的角度来看待水利事业,用水利来安定社会.本文以民国时期广西水利事业为视角,从水利的修建、水利理念及水利兴盛的原因三个方面,对水利这一特殊"保险"事业进行历史解读.  相似文献   

3.
简论中唐以来传统农业的要素生产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庆峰 《文史哲》2002,3(6):100-107
传统农业经济发展与否的标志是要素生产率水平 ,传统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畜力、农具及技术、水利灌溉等。中唐至清代要素生产率和产品剩余率的变化轨迹 ,表明我国的传统农业在明代发展到一个高峰。在没有新的要素注入而生产技术又长期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传统农业很难再有实质性的进步 ,因此农业作为最基础的产业部门 ,需要从制度到技术进行根本改造 ,才能有出路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业发展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但农业生产作为人类利用生物有机体的生命活动,将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各种动植物产品的本质没有改变。基于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受到土地稀缺、水利环境条件恶化、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低与生产组织程度差等约束的现实,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要以新的现代农业理念为指导,以系统论观点认识现代农业,从农业生产子系统角度要尽可能提高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利用效率,从农业科教子系统角度要助推农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从农业管理子系统宏观层面要着眼提高农业能量转化效率、中观层面要对农业产业链进行全方位管理。  相似文献   

5.
民国后期,新疆农业有了较大发展,以使用传统农具的个体小农垦荒为特点的传统农业开始向注重科技化、机械化的近代农业转变。这一时期关于水利开发、推进农业近代化和移民的农业开发思想推动和促进了当时的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投入机制发生了新变化,相应地也给信贷对农业的投入带来了新的问题,当前突出地表现在农贷投入难。笔者认为,解决农贷投入难的出路是:创造条件建立中长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信贷投入机制,适时地、逐步地把农贷的投向重点转移到发放中长期农业基础设施贷款上去,在支持水利。农机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7.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古今皆然。而在以农业为主要经济部门的我国古代社会中,水利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影响尤为重大。对我国古代的统治者来说,水利事业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他们统治的稳定。所以,我国古代有作为的统治者,都重视水利建设,在我国水利史上,起了积极的作用。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西汉武帝时的关中水利建设。  相似文献   

8.
农田水利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保障。五代北宋前期太湖地区的水利灌溉活动与气候变化存在高度相关性,此外,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组织、水利工程负责人对于当地情况的了解程度、地方利益矛盾、水利政策的侧重点、农田水利规划的合理性等都成为这个时段影响太湖地区水利灌溉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关于传统基层水利设施管理的近代化问题,学者多从水利与基层社会关系的视角展开研究.然而,水利的组织形态设计和制度安排会影响水利使用效率,进而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基层社会内部关系.槎滩陂这一基层水利设施在管理组织形态和制度安排上的历史演进,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民国时期,江西地方政府在基层水利设施的管理领域所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管理组织与制度的设计者、规制者和优化者.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把温州作为一个内部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加以考察,以作为东南山区农业开发类型研究的个案.论文通过对人口增长、行政区设置和水利兴修等因素的考察,以及对粮食产量、人地矛盾、雇佣关系和农产量的商品化程度等方面的分析,认定在南宋温州东部的农业开发已经完成,西部开发也已臻成熟,并着眼于开发动力源的变化和人口运动,在一般的意义上揭示了山区农业开发的阶段性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1.
明清珠江三角洲的围海造田与生态环境的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清时期,广东农业得到迅猛发展,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大量土地被开垦,其中与海争地、围海造田是珠江三角洲劳动人民的重要成果,它解决了人多地少的生存危机。然而,在充分利用滩涂造田的过程中,也使珠江三角洲乃至广东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带来了严重的水患,影响了水利灌溉、渔业生产和海产养殖,对物种的繁衍造成不利影响,等等。  相似文献   

12.
关于对叶县小型水利设施使用权拍卖的调查袁国力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叶县工业基础比较薄弱.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在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紧紧抓住农业这个基础不放,下大力气发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坚定不移地搞好水利改制工作,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东方社会问题时,深刻地阐述了水利思想,即强调气候条件与水利的关系;水利与土地国家所有制的关系;东方举办公共工程,特别是水利工程在国家机器中的作用;等等.构建和谐水利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水利与社会、水利与自然,以及正确处理农业与水利关系的理论,是构建和谐水利社会的理论基础,对于反思当代水危机,实现人水和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由于我国特殊的气候和地理条件,洪涝灾害历来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短缺越来越成为我国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兴修水利是治国兴帮的百年大计,全党、全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增强水利观念和水患意识,把兴修水利这件安民兴帮的大事抓好,把水利建设真正摆到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位置,切实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牧业基础建设,确保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跨世纪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从洞庭湖区域农业生产现状来看,需从农业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生产等四个方面构建共计15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用以评价其可持续发展水平。结果显示,洞庭湖区域存在耕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农业水利设施不足、农业科技队伍不稳定等主要限制因子,须以开发整理土地、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加快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和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等为核心内容,构建洞庭湖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也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新疆工农业生产及其发展到什么程度,创造多少财富,首先视水利状况而定。其决定因素是水利。所以发展水利,提高水利经济效益是发展新疆生产的关键。从新疆解放40多年的实践出发。笔者认为提高新疆水利经济效益,应从十个方面进行工作。  相似文献   

17.
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向阳 《南方论刊》2005,(4):47-48,12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贯彻落实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民收入稳定持续增长的一项重大举措。我市是个农业大市,也是历史上水旱灾害多发的地区,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一、现状与问题建国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我市坚持不懈地组织发动群众大办水利,先后建成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10座、小型水库2000多座、塘坝3000余座,总容量18.5亿立方米;还建成引水、提水工程和排灌渠道以及江海堤围防洪防潮工程一大批。这些防旱、防洪水利工程…  相似文献   

18.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历史上新疆农业对水利的依赖程度一直非常高。用水季节,各用水主体之间存在水利纠纷。清代新疆地方政府建立分水制度,来调节共同用水和平均用水。此外,还采取多种措施,预防发生水利纠纷。这些措施包括:限制耕垦面积、分类安置分地安插户民、限制垦荒面积、增修渠道、调整行政隶属关系、实行轮作制度等。这些措施,对于缓解用水紧张局面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试析宋代农业经济繁荣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红 《云梦学刊》2005,26(1):47-50
宋代农业经济的繁荣与人口、垦荒和农田水利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宋代人口的增长十分迅速,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农户垦荒热情高涨,使农田面积大大增加;而南北各地水利设施的兴建则保障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在人口、垦田和农田水利等三方面因素的作用下,宋代的农业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  相似文献   

20.
《徽州社会科学》2008,(3):14-16
按照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市委、市政府结合黄山实际.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和“五年再造一个新黄山”的奋斗目标。水利作为农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在黄山大跨越发展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职责。水利要为“五年再造一个新黄山”提供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