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人类效用极大化的方向至少有两个:一个方向是欲望满足的最大化,对应于西方文化里的生活态度与人生目标;另一个方向是身心痛苦的最小化,对应于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生活态度与人生目标.在费孝通早年研究的云南禄村,小地主们过着一种整天闲混的生活,他们依靠雇工种田,自己尽可能不工作.这是一条追求身心痛苦最小化的人生道路,与资本主义精神格格不入.因此,解释人类行为及社会现象的经济学理论,需要与当事人的生活态度及文化传统相契合,故具有本土特征.  相似文献   

2.
叔本华认为,人生来就是痛苦的,痛苦是人生无法摆脱的状态,即便死亡也无法使人类逃离痛苦的折磨。欲望是产生痛苦的根源,而欲望又是人类无法抗拒的,所以痛苦也无法抗拒,但人类可以通过艺术创作或欣赏、禁欲以及绝食的方式远离、减少或摆脱痛苦。叔本华的这种人生哲学使人更加关注人生,从而坚定对人生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3.
叔本华的悲剧价值观及其现代性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叔本华把意志看作悲剧的本体。意志是非理性的、盲目的冲动,意志本体导致了人生必然的痛苦。把人类从苦海中拯救出来,叔本华指明了两条拯救途径。一条是艺术拯救途径,另一条是伦理拯救途径。艺术拯救只是暂时性的,伦理拯救才具有永久功效。悲剧兼具了这两种拯救功效。叔本华指出了悲剧拯救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但由他的意志本体论导出了他的悲剧因果悖论,同时悲剧关注的是人生的痛苦,艺术拯救萌芽出了现代审美本体观,以上这些使得叔本华的悲剧拯救具有了现代意味。  相似文献   

4.
人口文化与其他文化既有相似又有区别。人口指由各种特定关系纽带连接而成的个人群体、群落和集合体。人口文化寓于人类文化之中。人口文化发展必须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人口文化必然包含民俗文化因素,往往通过民俗文化表现出来。人口文化的最终目的是解决人类自身的符合规律性的生产与再生产问题,是促进人类社会向更加富裕、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人口文化建设应遵循党的十六大精神。  相似文献   

5.
叔本华是一位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家,他把世界的本质看作意志,意志是无法满足的欲求,人生是在欲求和达到欲求之间消逝的,人生的本质是痛苦和无聊.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思想具有反省人类自身,关注人生的自我拯救功能.当然,他的晦暗宿命论等倾向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必须本着一种科学的精神加以扬弃.  相似文献   

6.
论叔本华的悲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近现代最早引进的西方悲剧理论是叔本华的悲剧理论,而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是围绕人类所受的痛苦并如何摆脱这种痛苦展开的。这种痛苦的摆脱是人的主观认识的产物,叔本华更强调人类的悲剧命运,个体只是体现了这种悲剧命运。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是没有善恶分别的。  相似文献   

7.
宗教祭祀活动受世俗的影响,逐渐解脱了肃穆的外套,向节日、游乐甚至向市场贸易方向演化,这是历史的必然过程。《诗经》中的很多情诗向我们展示了这一过程:宗教祭祀活动向宗教节日的转化,宗教节日向青年男女游乐集会的过渡。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活动将更多地融入世俗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叔本华的忧伤——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片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叔本华作为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先导,基于他的唯意志主义哲学,提出了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和无聊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并指出了艺术创作与欣赏和禁欲两种解脱方式。他的痛苦论自有它特殊的社会根源,虽然它道出了某个层面上的人生真相,但他所指出的解脱方式未免过于狭窄,也太过于消极,我们的生活原本可以丰富多彩的。  相似文献   

9.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应有目标,是打造全球海洋治理新格局、实现世界海洋和平安宁发展的必然追求,合作、共建、共享、共赢逻辑下的海洋文化建设发展,理应是"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文化基础和价值体现.而这正是中国海洋文化的核心内涵.中国海洋文化理应在"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中起到主导、引领性文化基础和精神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是现代化的驱动力,但它在推动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又必然使工具理性主义张扬起来,并且导致社会不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命题是建设和谐文化。把和谐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就可以为社会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因而,建设和谐文化就成为平衡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理想追求关系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发展到过剩经济时代,物质需要已经能够得到满足;但在精神生活方面,中国的文化供给远远落后于文化需求,因此还处于"短缺"状态。但精神生活的"短缺"与物质生活的短缺不同,不可能仅仅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得到克服。文化需要的满足方式全然不同于物质需要的满足方式,试图以后者代替前者必然导致需要的异化。需要的异化乃至欲望的病态化,是主体化资本对人的身心实行全面控制的必然结果。只有以需要经济学代替"偏好"经济学,我们才能看到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对于市民社会向人类社会转型的潜力,为转型时期的理论创新奠定基础。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新历史主义的视角探讨了尤金.奥尼尔《奇异的插曲》中主人公尼娜一生追求精神解脱的失败历程:从背叛清教信仰到依附于物质上帝最后回到庸俗化的清教怀抱,集中体现了美国二三十年代精神文化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揭示了人类心灵在现代社会的尴尬处境。  相似文献   

13.
痛苦是人类求索真理时的不可遏止的冲动,苦难因而承载了非常积极的意义。智慧是对于苦难的洞见彻悟,是对于人世种种苦痛格外关切,智者有高贵的痛苦。佛教是摆脱痛苦的独特而伟大的不二法门,以苦为师,通过每个人自己的修炼达到"心无挂碍"的境界和对苦的解脱。真正的宗教精神自觉到单靠自己去除苦罪的能力毕竟有限,从而发生忏悔心,化出悲悯心,以接受超越的精神力量,便去从事道德文化践履,忏悔是精神超越的条件。"忏悔"来自佛教和基督教,中国文化阙如。武高寿先生在《境界与智慧》一书中,把佛教和基督教联系起来考察,把佛教放在世界文明格局中考辨,从提升境界、促进社会和谐、发扬社会批评、推动宗教与文明对话、厉行法制、倡导社会排忧解难等角度,从超越角度介入社会批判,开拓了研究新领域,首倡作为人学的"文化佛学",关注民生,立足现实,追求超越,是一种关注现实社会人生、世界和平的智慧思想。  相似文献   

14.
孟郊是中晚唐时期著名的苦吟诗人。政治动乱、仕途失意、生活窘迫让他的一生抑郁痛苦。他痛苦内容包括国家动乱、民不聊生之痛,壮志难酬、知音难觅之伤,生活困顿、居无定所之愁,亲人离去、朋友凋零之悲,生命渐老、功业无成之哀。为了寻求精神的满足和痛苦的解脱,他以诗泄愤、遁迹山林、归依释道。孟郊通过形式上的解脱找到了痛苦精神的寄托,也在痛苦和解脱的过程中创造出一大批经典的"苦吟"诗歌。  相似文献   

15.
第一生产力的认识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必然经历从自然物质世界到人和社会自身,再到人类精神的客观产物的变化过程。科学技术是人类精神的客观产物,越来越成为人类认识的主要客体,这正是客体自身否定之否定逻辑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清醒认识和主动把握认识客体向科学技术转移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相对于科学和艺术而言,技术无疑是变革社会的直接力量。但技术的生成、演变,以及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发生的特定作用,都源于它所依赖的科学基础。对美的追求是人类的高层次需要,人类不仅追求技术(或技术载体——工具)的功用,而且追求技术(或技术载体——工具)的艺术美感;创造一个美的世界是人类实现其需要的必然要求,这也是人类对技术功能的本质要求;人类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就是在利用技术的过程中,追求一种美的境界和美的感受;对艺术美的追求,推动着技术的完善,也决定了技术完善的方向;归根结蒂,艺术旨向是技术发展的愈益显著的特征。科学、技术与艺术,是评价人类行为的三个维度,科学维度评价的是人类行为的理论可能性;技术维度评价的是人类行为的现实可行性;艺术维度评价的是人类行为结果的理想性或美感度。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是以人类的社会实践为基础的,体现了科学、技术发展的美学旨向,更体现了人的类本质。  相似文献   

17.
谈现代语文教育对传统文化的承传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教育不仅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赖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现代语文教育是人类追求真善美文化的一个特殊流程,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人的主体意识、审美需求越来越强烈,现代语文教育在这种社会需求与个体精神升华的螺旋发展中,承担着融合现代科学精神,用独立的理性去审视文化,激发文化创新活力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大众文化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人类实践方式和实践产物的文化,是一个自身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过程的有机体,任何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都必然引起特定文化体系的变化和革新。人类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根本跃迁也带来了人类文化体系的重大改观,而大众文化就是随着工业文明的发生和发展而兴盛起来的文化样式,它顺应了大工业社会民众的精神需求,具有历史的合理性,但大众文化自身的非批判性、非创造性、非选择性又决定了它具有很大的现实局限性。因此,批判地建构健康的大众文化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制度为人格发展开拓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然而中国妇女的人格追求,乃是中华民族女性的人格追求,她的生成、发展、创新,必然伴随着中国式的阵痛、曲折和欢欣;特别是它刚刚从数千年封建社会残酷的人性压抑中解脱出来,当然无法超越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风俗、道德、习惯等环境气氛的限囿。这种由传统文化孕育、悠久历史锻铸、社会环境孳生、民族个性哺育而成的,对中国妇女有着特殊情结的社会氛围,就是“女性环境”。  相似文献   

20.
岑参的一生是痛苦的,他一生追求功业理想、仕途通达,但还是以失望结束,其间还有归隐之幻,思乡之苦.这些痛苦的解脱方式主要包括进取、隐居、交友、醉酒、吟诗、游赏等.生于有唐一代,为传统儒家文化所浸润,深受佛道文化的影响,岑参的人生经历、痛苦和解脱方式是当时文人仕子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