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化传统赋予了性别关系诸多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内涵。文化多样性的现实存在,客观上要求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传统之中的人要秉持文化自觉的基本理念,审慎对待自我与他者的文化传统对于性别平等关系的不同解读与表述,进而建构起符合自身文化特点的和谐的性别关系。  相似文献   

2.
学科范式是女性学发展的瓶颈问题。通过追寻女性学创始者的意图、研究者关注的问题以及女性学发展的趋势,厘清女性学的基本问题、研究对象与知识体系。女性/性别学是研究性别平等、和谐的社会、历史、文化作用与机制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3.
权力、身份、形象、建构、消费等一直是女性主义关注和讨论女性问题的关键词.新媒介环境下,传媒对社会性别形象(女性、男性、中性)的建构采取通吃的方式,已超越了女性主义关注的视角.在传媒消费主义视野与逻辑下,文章分析了我国传媒“男性、中性乃至第三性”的性别形象建构,指出其中的弊端并做出学理批判,认为新媒介环境下,作为性别平等的公共领域,传媒应本着真实、客观、公正、平等、开放的专业主义视角进行社会性别形象建构,以推动社会性别文化建设的健康与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性别文化的变迁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阐述了中国性别文化的含义及特点;总结了性别文化变迁的三个阶段:原始社会平等的性别文化阶段、传统社会不平等的性别文化阶段、当代社会趋于平等的性别文化阶段;概括了性别文化的两次转变:由原始社会平等的性别文化向传统社会不平等的性别文化的转变、由传统社会不平等的性别文化向现代社会趋于平等的性别文化的转变;提炼了我国当代社会性别文化的三大特点:复杂多样、群体差异显著和滞后于经济发展;分析了构建先进性别文化的意义:有利于推进男女平等进程,有利于促进性别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促进性别文化转变的政策建议: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夯实性别文化转变的物质基础,建立健全组织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5.
男女平等是我国宪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几十年来,我国妇女经济、政治及家庭地位显著提高,但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仍然广泛存在。男女平等既是人权的保障,也是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需要。社会性别是随着妇女运动的开展及女性主义研究的深入而出现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表明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是社会文化建构的结果。社会性别理论为人类对两性关系及其差异的认识开拓了新的视野,同时也为我们研究两性平等问题提供了崭新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6.
随着职业地位的提升和拓展,中国女性管理者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但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及现代社会的发展不平衡,性别不平等、性别歧视现象仍然存在并具有一定隐蔽性。女性管理者的话语权并没有得到充分实现。应将两性平等意识及策略吸收和纳入到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领域的政策方针中,建立和传播以性别平等为核心的知识体系,摒弃社会文化中守旧过时的性别刻板印象和定位评判,消除两性对立的思维模式,鼓励和支持男性的理解参与和两性间的通力合作,最终达到全社会共同建构一个鼓励多元化表达、包容理解且尊重差异的和谐共赢的话语机制。同时更需要女性自身的配合和努力,建构和分享属于女性的话语机制。  相似文献   

7.
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内涵的发展中内在地包含了两性平等、和谐发展,针对社会性别平等意识在社会发展中易受忽略的状况,文章以必要性为切入点,提出性别平等指标嵌入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可行路径,并对指标体系作初步探索。以期通过建立男女平等量化指标,提高全社会对全面小康社会与性别平等问题的关注,共同努力推进国家发展决策中的性别平等主流化。  相似文献   

8.
性别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具有重大意义。性别和谐的基本内涵是性别平等,深层内涵是性别统筹发展。实现性别和谐需要改变“男尊女卑”的两性关系,形成和谐的性别文化。  相似文献   

9.
先进的性别文化是由平等的性别价值、规范的性别制度和文明的性别风俗习惯构成的性别文化体系的总和.先进性别文化的内容从发展角度看,包括先进性别文化理想、先进性别文化战略、先进性别文化内核;从结构角度看,包括先进性别精神文化、先进性别制度文化、先进性别文化习俗;从实质角度看,包括男女平等、男女平权、男女互尊、男女共业、男女共强.先进的性别文化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导向功能、调适功能和建构功能.  相似文献   

10.
论性别和谐     
性别和谐是一种新型的男女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性别关系,性别尊重、性别公平、性别友爱和性别均衡是性别和谐的基本内涵。我国的性别和谐程度主要取决于政府的性别意识、妇联的组织作为、性别文化与制度创新、市场经济成熟程度、对外开放程度等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要促进性别和谐,社会各界应当深入研究、学习和宣传性别和谐理论;各级妇联要重点协调和融洽性别关系;政府要加强领导,并发挥表率作用;要形成以平等和谐为核心价值的先进性别文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包含性别文化在内的一个有机的文化系统,离开了性别文化的构建,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将无从谈起。因此,将性别文化纳入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构建进程,不仅是创新发展性别文化的需要,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性别文化是历史上最先进最进步的文化,其基本内核是性别平等,先进性则是社会主义性别文化的本质属性。应在建设中国文化强国的进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妇女理论的指导,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将性别平等的基本原则全方位纳入文化建设的主要方面,在发展繁荣文化的同时,为现实中国妇女运动和性别平等事业提供科学的思想指南。  相似文献   

12.
构建以男女平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先进性别文化,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澄清其理论基础。唯物史观认为,作为社会意识的性别文化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先进性别文化构建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需要超越性别对立的思维方式,以两性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在法律政策层面,正确把握自然性别与社会性别的关系;在社会生活层面,营造女性和谐的家庭与职业关系的文化氛围;在女性自身层面,处理好主体意识与性别角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和谐文化包括和谐的文化精神,和谐的价值理念,和谐的哲学思维方式。和谐思维方式是对立统一思维方式的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研究并确立与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的和谐思维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围绕这个问题,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道德品质及其行为应配享幸福,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与人的内心和谐,这是每一种伦理文化自我道德完善的实践目标及伦理信念。无论对于渴望个人自我实现的自由平等的西方伦理文化传统,还是追求天人合一与和谐社会的中国伦理文化传统,既有相互联系的普遍伦理诉求,也有其自身独有的实现“德福一致”的伦理路径。在中国先秦时期,与道家返璞归真的自然幸福论不同,儒家的“孔颜之乐”内在地包含了“仁者爱人”、“仁民爱物”的怡然自乐的幸福,但它们同样作为先秦伦理文化德性幸福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正统儒家“大一统”的政治伦理的整体建构,演进到宋明理学正统儒家为主、释道为辅的德福之辩,发展到现代境遇中儒释道伦理文化融合的必要与可能,“孔颜之乐”不仅构筑起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传统,也为现代中国伦理文化的德福之道的建构提供了重要的伦理启示。  相似文献   

15.
高校学生社团日益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阵地.社团文化对于和谐校园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生社团建设应准确定位、科学引导、创新机制、以生为本、彰显和谐。不断克服制约其作用发挥的消极因素,保护多样性、突出主体性、彰显平等性、扩大开放性,在体现多元价值诉求、保持身心健康、促进人际和谐、实现知行统一等方面推动学生和谐个性成长,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科学理念、文化内核、制度保障、动力机制和良好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6.
性别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而性别和谐离不开性别平等,因为平等才和谐。文章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实现性别平等的主要障碍是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及对性别平等的种种片面的、错误的认识。要消除上述障碍,必须有效地向社会宣传和倡导社会性别平等意识,不断推进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社会化的进程;必须借助机制的力量,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的辐射、反馈、调整、控制,以保证性别平等意识的社会化进程的推进,促进社会的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17.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宏观背景之下,中华民族心理素质建构具有着丰富而又深厚的文化意蕴。以实现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有机统一为目标的和谐文化建设,具有推动健康理性的中华民族心理素质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的积极作用,这会成为我们建构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