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7 毫秒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指出了计划生育跨世纪工作目标和任务。铜山县计划生育局在认真学习讨论的基础上 ,结合本县实际 ,提出了抓标治本以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江苏赣榆县80年代后期出现的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妇女生育水平亦出现较大回升的现象,从该县的经济、社会、计划生育工作等方面,分析了这种回升的原因,并得出了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计划生育,是欠发达地区控制生育水平的关键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南召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近几年来,该县在计划生育工作中认真推广“三结合”经验,在扶贫攻坚中把计划生育户的脱贫列入重点工程,实施了“计划生育户重点扶持”计划,走出了一条“社会帮扶、辐射带动”的新路子,既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又有力地推进了计划生育工作。一、思路和方法南召县实施“计划生育户重点扶持”计划的基本思路是:转变基层就计划生育抓计划生育为生育、生产、生活、脱贫一齐抓,让计划生育户率先脱贫致富,促进群众生育观念的转变。在实施中,政府在经济上大力扶助,职能部门各尽其责。全县建立了以各级党政领导为龙头,以…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综合试验区,其社会保障问题备受国内外各行各业的关注,改革开放使广东的企业具备了一定的社会保障能力。从1989年开始,广东省把女职工生育保险制度的改革作为女职工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经过近几年的努力,现已形成模式,初见成效,改变了过去由企业承担妇女生育的全部责任状况,开始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具有一定保障能力的生育保险体系。  相似文献   

5.
在长期的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实践中 ,笔者深深感到 ,虽然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总体上有了长足的进步 ,农民的婚育观念有了较大的转变 ,违法生育逐渐下降 ;但不可忽视的是农村违法生育处罚难的问题却日渐突出。这个问题不解决 ,不仅严重影响对我国农村人口过快增长的控制 ,影响我国计划生育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和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 ,而且还将严重影响计划生育法规和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污染农村计划生育环境。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和解决。笔者建议的是 :1 抓“本”治“根”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努力改善农民的生存、生产、生活和生育环…  相似文献   

6.
衡水市饶阳县五公镇邹村3300人,6年无计划外生育,是计划生育"合格村"、"文明村"、"小康村".人人讲文明,户户比致富,已成为该村的一种时尚.该村村民之所以人心思富,人心思进,就是该村把弘扬婚育新风作为宣传工作的主要任务来抓,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从对土家族地区村落文化与生育和教育的互动展开分析看,传统村落文化与落后的生育观、教育观相互渗透、相互支持,是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缓慢的重要原因.应抓住外来文化因子注入的良好契机,将农村养老保险、计划生育和教育等作为一项系统的配套工程来抓,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8.
影响我国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因素主要有区域生育水平的差异、现行工作机制的滞后、城乡生育水平的差异、群众生育观念与现行生育政策的矛盾等。因此,必须积极采取相应措施,缩小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生育水平的差距,完善计划生育工作机制,从根本上转变群众的生育观念,稳定来之不易的低生育水平。  相似文献   

9.
新加坡的生育政策经历了抑制生育、鼓励优生和鼓励生育三个阶段,从1987年开始的鼓励生育政策目前已经涵盖鼓励结婚、生育、养育、平衡工作与家庭及鼓励性别平等等多方面,但效果并不很明显。这与新加坡华人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性别观念及由此造成的女性工作与家庭冲突和性别歧视密不可分。同时,新加坡精英教育也使新加坡人更重视孩子的教育质量而不是生育数量。因此,新加坡政府应该加强政策支持以促进性别平等和女性工作与家庭的平衡,我国也应从这两方面出发制定鼓励女性生育和改善女性劳动力市场供给的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10.
湖州市314名农村育龄妇女放弃申请生育二孩原因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湖州市农村放弃申请生育二孩妇女的生育意愿、经济与工作情况、及她们的生殖健康和环境因素等的抽样调查分析,表明生育意愿转变及经济、工作状况是放弃生育二孩的主要原因,而家庭环境及生殖健康等因素对是否放弃申请二孩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城市空间恒常处于变化之中,这种变化涉及到城市的宏观、中观及微观各个层次,它动态地反映出城市居民的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等方面的特质。城市空间外在地表现为物质形态的空间生产,内在地体现着城市结构的特征与逻辑,它以多种方式展现着人们对于美好城市的向往。因此,城市空间是由事实城市、想象城市、认知城市三个方面的原型共同构成。作为认识框架,这个综合原型可以应用于对城市空间发展历史进行研究的相对完整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以泉州旧城区铺境空间为研究对象,关注出现在铺境单元中的民间信仰及其相关的仪式空间,分析铺境空间的形成过程及其社区特性,解读人们在铺境空间中的生活场景和精神防卫需求。铺境社区的形成过程,是民间日常生活对官方空间划分体系的超越和转移,是居民对日常生活空间营造的身体力行。根据传统社区的空间形态,探讨历史变迁中城市社区的社会空间与形态空间的互动与变迁,试图从泉州的铺境空间考察与研究中,探求对当代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3.
都市旅游方兴未艾。由于其在经济增长、城市发展和整合旅游业格局中的积极作用日益显现 ,都市旅游应尽快付诸实施。文化是都市旅游的底蕴和灵魂 ,充分发挥文化的先导作用 ,利用重庆丰富的都市旅游资源 ,走文化与都市旅游相结合的道路是重庆发展都市旅游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如果我们把城市看成一个有机的生命体,那么城市和各种产业、各种功能体就是这个生命体的不同部分。城市本身需具备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能力,我们可以把这种能力形象地称之为城市免疫力。对于矿业城市的发展现状和深层矛盾,从长远来看,经济模式调整要着眼于构建循环经济场。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对于矿业城市免疫力进行研究,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的前瞻性与可操作性,是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5.
会展旅游经济在区域和城市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郑州市地处中原,是内陆商贸城市,发展会展旅游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分析了郑州市发展会展旅游经济的有利条件与存在问题,对郑州市会展旅游经济的市场培植和拓展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6.
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分析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商贸中心城市是城市交易功能广域化、国际化的集中体现,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形成与国家经济发展及城市的区域竞争力密不可分。我国近年经济发展迅速,国家与城市影响力不断提升,以北京为代表的大型城市具备了发展为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条件。通过对北京经济与商贸发展在国内及国际上的纵向与横向比较分析可知,北京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商贸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同时北京的经济总量、商业资源供给、地区影响力方面在国内具有优势;在国际城市比较中,北京既有一定的后发优势,也存在诸多不足,包括经济总量与人均量、商业特色、服务业水平等方面。基于比较分析,北京向国际商贸中心城市迈进过程中,应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不断完善商贸服务体系结构,提升档次,强化特色,优化政策,从而实现同世界的接轨。  相似文献   

17.
学习型组织与学习型城市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习型城市是与知识经济和学习化社会相适应的新的城市形态,它以学习型组织为细胞。以城市为主体,在各类社会组织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习型组织,并使各级各类学习型组织与学习型城市战略目标实现系统整合,不断提高各级各类组织的素质,是一个城市获得可持续发展动力的源泉。充分发挥学习型组织与持续学习和创新、在人力资源与知识资本积聚上的重要作用,使之融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推动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攀升,是学习型城市功能形态建设的主要立足点。城市区域内的各类组织应以学习型组织建设带动组织结构的优化调整,在参与学习型城市创建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8.
促进城市的集群化发展是当前中国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黄河三角洲地区以东营和滨州为中心、以县域城市为基础、以众多乡镇为基本单元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城市群体系。从发展模式上看,黄河三角洲城市集群化发展属于"双极多走廊"模式,其城市发展仍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城镇化仍是黄河三角洲地区未来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要根据黄河三角洲的实际,积极实施中心极化、产城互动、生态优先、科技兴城、制度创新、城际联动等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9.
通过一个城市的历史,去透视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值得趋避的经验与教训,是城市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把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成都作为一个聚焦点,可以涉猎城市规模、城市生态系统、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以及地理、历史、人才、经济、技术,城市管理机制、生态机制、监督机制和应变机制等诸多问题,这也都是当今世界性"城市化"浪潮中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  相似文献   

20.
试论宁波文化的定位和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宁波城市的定位,宁波文化的定位只能是港城文化。这种港城文化应该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时代特征、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浓郁的江海文化色彩。宁波要建设成为在国内以至亚太地区颇有特色、颇具声名的文化都市,应着重从下列四个方面努力:(一)搞好人文景观建设,美化城市形象;(二)增强文化精品意识,发挥文化名牌效应;(三)培育文化人才,聚汇文化精英;(四)提高市民素质,振兴港城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