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邱开玉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39-46
神话与民族共同体的起源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透过盘瓠神话的畲族叙述,可以窥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脉络与文化逻辑:盘瓠神话的出现是古代中国"大一统"思想实践的文化成果,蕴含着"华夏共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记忆。各民族在叙述盘瓠神话时形成不同的文本,既投射出本民族的文化心理,也构筑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而神话得以延续的动力正是源于各民族对神话蕴藏的精神进行的自我解构与合理实践,这一过程实质上就包含着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构建,最终促成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到"自觉"的历史转化。 相似文献
2.
方清云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9):211-212
打破山地经济的封闭性,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山居民族的贫困文化自觉,消除山居民族的精神贫困;发展和完善各项民族政策,增强民族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这是考察樟坪乡山居文化从自守向多元转化带给人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畲族民歌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丽群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23):29-30
畲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畲族人以歌咏物,以歌叙事,以歌传智,以歌为媒,喜庆节日以歌相贺,伤心时以歌当哭,非常具有中国民间特色。从畲族民歌的题材、体裁、演唱特点、语言特色、咬字特点等方面阐述畲族民歌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4.
李方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7(1):112-117
从“中心”与“边缘”、“华夏”与“蛮夷”、“制度性”与“分散性”三个方面看,盘瓠信仰具有典型的“民间”特质,其变迁为中国传统民间信仰的现代变迁提供了颇具典型性的观察案例。改革开放以来,盘瓠信仰在经历一段长时间的沉寂之后开始有了逐渐复兴之势,但复兴之中的盘瓠信仰如同大多数民间信仰那样,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有进一步“弥散化”的趋势,即它的“宗教性”在逐渐减弱,而“民俗性”在慢慢增强。 相似文献
5.
刘淑欣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9(6)
畲族人民基于祖先崇拜而形成的强大民族凝聚力,注重保持民族血缘延续性,使得这个民族历经几千年依然保持着鲜明的民族性格.他们性格耿介、向往自由、勇敢斗争、顽强反抗、勤劳俭朴、聪明睿智而又质朴淳厚. 相似文献
6.
7.
方清云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4(2):62-66
文化重构是当代少数民族文化适应文化生境的改变而发生的文化变迁,当前景宁畲族的文化重构主要体现在图腾信仰、三月三节日、畲族民居等方面.要想在文化重构中保持文化的本真性,必须以“原生性”文化重构为主,“创生性”文化重构为辅. 相似文献
8.
盘古大王庙是广西贺州市平桂管理区西湾镇的一座庙宇,其庙会是西湾地区最大的民间节庆。当地民众对大王庙所供奉祭祀的神灵说法不一,或曰为汉族之盘古,或曰为瑶族之盘瓠。这反映了在南岭走廊一带,汉族与瑶族等各少数民族相互交流融合的事实,西湾盘古大王庙是民族融合的印记。从中可以窥知,乡村庙会在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上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盘古大王庙是广西贺州市平桂管理区西湾镇的一座庙宇,其庙会是西湾地区最大的民间节庆。当地民众对大王庙所供奉祭祀的神灵说法不一,或曰为汉族之盘古,或曰为瑶族之盘瓠。这反映了在南岭走廊一带,汉族与瑶族等各少数民族相互交流融合的事实,西湾盘古大王庙是民族融合的印记。从中可以窥知,乡村庙会在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上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雷水莲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6(5):115-119
文章以浙江遂昌三仁乡为研究样本,通过对休闲旅游的发展趋势及畲民族文化的传承状态和途径的探寻,指出休闲教育和休闲旅游对传承畲族文化、保护和利用原生态畲民族文化、构筑富有民族个性的健康快乐的生存状态、促进人类自由和发展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并指出加强和推进休闲教育、扩大休闲教育受众面、将畲族文化纳入休闲旅游的框架,是拓展畲族文化传承空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赵健君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8(4):17-23
民族问题特性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对民族问题特性的理论探索经历了曲折的过程。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中明确指出:“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回顾民族问题特性理论的发展,准确把握民族问题特性的内涵,正确认识当代民族问题发展变化的规律,是目前理论界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陈赞琴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34-37
近年来,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备受旅游者的青睐。宁德市上金贝村是一个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兼具的畲族村寨,但在打造"中国第一畲家寨"的旅游开发过程中,仍然存在开发层次低,基础设施不完善,特色商品缺位等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3.
王向远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2(2)
研究与概括各民族文学及各国文学的特性,应该以民族(国家)文学为最基本单元、以世界文学为广阔平台,进行宏观的比较研究.在宏观比较文学的视阈中,可以对日本文学做出三点概括:在思想构造方面,表现为"皇国"观念与"脱政治性"的二元结构;在情感表征方面,是情趣性、感受性的极度发达;在审美取向上,是以小为美的"人形"趣味. 相似文献
14.
聂军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7(4):16-21
19世纪以来,奥地利文学的发展一直保持着其自身内在的延续性,并随着时代的进步愈趋显示出它相对于德国文学的独立特性。正是由于这种独立特性的存在,奥地利文坛在二战后兴起了关于本民族文学的大讨论,其核心思想在于澄清奥地利文学与德国文学之间的区别,突出本民族文学的独特之 相似文献
15.
论城市民族通婚与城市民族关系——以兰州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夺先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7(4):36-40
本文以兰州市为例,通过人口普查数据与田野调查资料分析城市民族通婚的现状,认为兰州市不会出现大规模的民族通婚,且回族散杂居区民族通婚的发生相比回族相对聚居区要容易.总结出城市民族通婚的影响因素即宗教因素、居住格局、群体态度及群体规模、教育水平、工作单位以及城市民族通婚的发生条件即文化交融与结构交融的程度.笔者认定,较低的民族通婚率不能说明城市民族关系不融洽,需要其他变量来互证;由结婚反映出的民族关系多为夫妻、家庭、亲戚等关系掩盖,民族离婚现象则会对局部民族关系带来一定损害. 相似文献
16.
刘冬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22-25
近年来,闽东的与畲族文化相关的休闲、旅游文化产业开发成绩斐然,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以蕉城区上金贝"民族村寨游"个案为例,至少存在畲族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村民主动参与不够、文化人才不足等问题和制约因素,必须尽快解决,积极寻求促进闽东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图腾文化重构与启示——对畲族图腾文化重构的人类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清云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26-31
畲族图腾文化重构在当代引发重大争议,现状如下:第一,认同"盘瓠崇拜"是畲族唯一图腾崇拜;第二,批判"盘瓠崇拜",回避和淡化对图腾崇拜问题的讨论;第三,承认"盘瓠"和"凤凰"的双图腾崇拜,认为当代应主推"凤凰崇拜";第四,无"盘瓠崇拜"或"凤凰崇拜"的争论与困扰,直接重构"凤凰崇拜"。考察畲族图腾文化重构的现状与趋势,得出如下启示:第一,族群图腾文化重构从未停止,在当代有加速之势;第二,群体创伤记忆对族群图腾文化重构影响深远;第三,图腾文化对族群认同的决定性作用正在改变。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朝鲜民族舞蹈界出现了作为表演主体、创作主体、表现对象主体的女性群落,从社会学的视角考察分析其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及社会作用等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化冰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5(1):145-148
中庸忍让、内敛、不张扬、好静不好动,薄肢体而重精神是中国人特有的民族性格,这种民族性格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统治者根据自身利益需要,为维护统治需要和社会安定选择适合其统治思想作为社会主流正统思想而进行引导和不断强化逐渐形成的;重文轻武的思想对于当今我国体育运动的开展是一个障碍,我们应该并且能够通过政策引导、更新观念及提高体育工作者自身素质来改变这种重文轻武的观念以适应当代体育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20.
张扬金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1):17-24
民族地区是深度贫困主要集中地,后脱贫时代面临的返贫风险、相对贫困等问题相对明显。组织相对个体在解决问题上具有更科学决策、更高效率的优势,组织化脱贫是可持续脱贫维系之径,这需要强有力的组织力为后盾。基于组织力涵盖组织目标力、组织结构力、组织领导力、成员关联力的建构,文章分析了江西赣州S村畲族贫困村近年来经由基层党组织"统揽"、乡贤"亲为"、两新组织"发力"、地方性知识"发光"等途径打造组织化脱贫体系,提升可持续脱贫组织力的成功经验。提出"民族脱贫共同体"是民族地区可持续脱贫的努力方向,需要在组织化脱贫目标、组织化脱贫结构、组织化脱贫领导、组织化脱贫成员关联等方面着力,以此作为锻造可持续脱贫组织力的方向、基础、引擎和保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