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当代作家叶广芩在小说中经常运用预叙手法,提前向读者透露故事情节,揭示人物命运。作者采用的预叙手段除了常见的直接从叙述者的视角提及故事情节、人物命运外,京剧也是其主要运用的手段。叶广芩小说通过京剧剧名、行当角色等对人物性格和命运作预叙,达到了强化故事结果,增强悬念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尤利西斯>是意识流语体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的巨大成功与其有效的叙述模式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些不同的叙述模式在小说中具有不可替换的特殊功能.全知叙述对发展故事情节、烘托文本主题和刻画人物性格具有普遍意义;被前景化的第一人称内视角既反映了作者在叙述技巧方面大胆有益的尝试,也是作者根据小说发展的实际需要所做出的必然选择,它对调节叙述距离和强化文本的局部主题思想必不可少;第三人称内视角则是探索主人公内心活动的常规视角,是作者放在人物脑袋里的"麦克风".  相似文献   

3.
本文尝试着用关系象似性解读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的框架结构,用隐喻象似性解读小说主题内涵和人物性格,用数量象似性解读小说的语言风格。并通过这种象似性解读,一方面帮助读者理解文学语言符号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帮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深层意图,同时也有助于读者深刻理解小说主题和人物性格的刻画。  相似文献   

4.
将语用学理论应用于文学作品欣赏,对小说中的对话选段进行语用分析,能使读者深刻理解故事中人物性格、思想、人物间关系、故事情节的发展及作者的主观意图,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小说,体会作者独特的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5.
《啊,拓荒者!》是美国女作家薇拉·凯瑟描写美国中西部边疆小说中的第一本.作品自始至终贯穿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和思考.文章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自然环境描写和主题寓意,探讨作者在小说中表现出的生态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6.
对小说《飘》进行分析,指出作者在设计小说情节时,巧妙地在人物性格、故事背景、情节过程中安排矛盾冲突,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张弛有度;认为这些冲突的双方在尖锐对立的同时又相互依存,互相妥协,成为《飘》在情节上独特的艺术设计,增添了其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民族传统文化和郁达夫小说的关系 ,不仅仅是表层契合 ,更重要的是潜在的作用和深层的回应。民族传统文化视角中的郁达夫小说 ,作者在审美情趣、人物性格的文化内涵、小说体式传统渊源等三个方面显示出鲜明特质。对郁达夫小说的这一现象 ,还有待于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文章着力于探讨语言符号与意义表达之间的关系,即运用文体学文体定量分析法和篇章语言学的主位—述位及其他语言学理论来描述小说语篇中所采用的语言手段对成功塑造人物所起的作用。通过分析实例语篇的择词、结构和语音、词汇、句法层面各种修辞的运用,了解小说叙述描写语言对人物性格的阐释,语篇在发生、发展、高潮过程中对人物形象塑造的逐步深入与完善以及修辞在人物形象塑造中的美学效果。总之,小说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时采用了各种语言手段,通过分析其在小说语篇中的具体运用,揭示运用语言手段在成功塑造人物形象和深入挖掘主题方面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与其它古典小说相比,《红楼梦》显示出了极大的叙事智慧,其中视角艺术的运用更增强了作品 的叙事张力和审美效果。作品通过恰当调节作者与叙事者的距离、精心安排视角的流动和巧妙运用双重复合 视角,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叙事结构更加巧妙。事实证明,从作品的外部技巧入手,更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 小说文本深层的技巧和神韵,更好地领悟古典优秀小说的艺术精华。  相似文献   

10.
根据作者退出小说的程度、诗学和语言学、人物性格和文化修养,剖析了《尤利西斯》中的内心独白,指出小说中存在三种形式的内心独白:直接的、间接的内心独白,隐喻的、转喻的内心独白,条理型的、自由型的内心独白。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是"与"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13.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4.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6.
庄子之"道"重在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然而,"道"又难以言说.故庄子以"技"论"道",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来使人更易悟"道".庄子本无心于艺术,可是这些故事却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与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追求"虚静"的审美心胸.二是在写作方法和创作技巧上强调天人、合道艺,以实现"人艺"与"天工"的自然融会.  相似文献   

17.
从小说《周渔的喊叫》到电影《周渔的火车》,我们应从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化的不同受众,以及文字和图象媒介产生的不同艺术形式来阐释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19.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