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四证合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意义,总结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认知偏差、临床与科研顾此失彼、科研培养体系尚未建立等主要问题,并分析成因。提出高校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科研能力培养机制;规培基地营造科研氛围,重视临床科研带教和培训;导师创建科研条件,持续科研引导和监督;学生明确自我定位,立足临床实践进行科研训练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电子科技大学研究院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两个紧密联系、相互支撑的方面:1)柔性科研组织能力。即电科院的差异化能力在于具备根据科研发展需求和科研能力建设的需要整合校内校外资源的柔性能力,这种柔性能力通过组织结构柔性化、运作管理柔性化和社会关系网络化予以保证。2)集成式技术创新能力。从技术发展的路径来看,表现在技术开发能力、技术转化能力和技术保护能力等三个方面;从技术领域和类别来看,主要集中在电子系统工程技术、航电系统工程技术、微波毫米波工程技术和军用电子元器件等四个技术领域的重大工程研制和型号新品上。  相似文献   

3.
“现代教育技术”是高师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浙江师范大学以培养高师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技术与创新能力为目标,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了系列改革,构建出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新体系。本文从探索课程改革、重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环境等多个维度阐述了建设“现代教育技术”国家精品课程、建构高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新体系的发展历程、基本策略与主要成果。  相似文献   

4.
健康中国战略面前,推动“思政育人”、引导拔尖临床医学生尽早参与到科研实践活动中,对于加快科技创新、医学院校的发展和拔尖人才的培养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南京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系以党建带团建,将“思政育人”理念融入“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的科研创新实践学习中,在培养其科研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其科研精神的构建,从“队伍建设、文化建设、平台及体系建设”等方面着手,开展了以“成全式科研育人”为主要特征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的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5.
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教师对教育科研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我们适时提出了“人本、科研、开放、创新”的办学理念,建构以校为本的教育科学研究机制,并实施了一系列有效策略,使校本教研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6.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以“数字技术”变革为核心的数字经济时代,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巨大冲击和潜在的就业风险,主要包括新技术革命引发“机器换人”的就业替代效应、数字经济赋能绿色发展引发的技术性失业风险及新就业形态引发的劳动者权益保障缺失。这对我国稳定就业存量、扩大就业增量、优化就业结构和提升就业质量带来了新的挑战。切实防范和有效化解就业风险主要应对策略基础在“防”,重点在“治”,以“长效机制”为支撑,以重点群体为抓手,对于增进民生福祉、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7.
发展“技术教育”:20世纪的重大创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世界各国积极发展“技术教育”,适应了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技术教育”成为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一种新型的、独立的教育类型与教育制度。当前在我国确立“技术教育”的独立地位,对于明确人才培养类型具有重要意义。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掌握程度、人才分类的“职业带”学说可作为划分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及相关教育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当前,各国政府高度重视生产、教育、科研等领域的合作。应用型本科高校与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发展、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学研联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工研联训”模式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意义及措施。建议开展有序“工研联训”,建立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培训机制,加强统一管理,改变以往产业—大学—科研机构合作项目的松散管理现象,建立“实践性”课程体系,明确培训目标,培养既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下大学生科研能力评价范式,有效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9.
为适应多型号、多任务交叉的管理机制,调动科研技术人员承揽项目的积极性,南京机电按照项目导向型职业发展道路建设思路,以项目为牵引,以项目定职位,以承担项目及业绩情况定人。以项目导向的职业发展道路设计,有力地保障了南京机电重点型号任务的研制,稳定和激励各类人员,为各类人员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提供“跑道”和发展平台。  相似文献   

10.
试析在华FDI的技术转让与“外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进技术对当代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普遍认同,通过外国直接投资来取得技术转让与“外泄”是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期望与实践。本文分析了我国“以市场换技术”的吸引FDI策略效果并不理想的原因,进而提出促进FDI对我国技术转让与技术“外泄”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1.
研究以教师能力和国际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新视野为基础,提出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理论假设.通过对2191份有效问卷数据的因子分析和路径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果:(1)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主要由一般信息素养、学科与技术互动理解力、技术融入的一般教学设计能力和技术融入的学科教学能力构成;(2)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路径是“一般信息素养-学科信息素养-技术融入的一般教学设计-技术融入的学科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12.
试论强化图书馆的期刊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不同载体形态的期刊文献大量涌现,期刊工作在信息服务中作用更加突出。因此,如何加强党校图书馆期刊工作,最大限度地开发文献信息资源,主动为教育科研服务,对于提高党校教学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正确认识期刊工作的重要性是搞好主动服务的前提条件随着期刊的出版量日益增多和期刊在传递信息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图书馆的藏书逐渐由以图书为主转向以期刊为主。图书馆工作的重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于经费短缺,有的馆采取了“舍书保刊”的采购策略,可见期刊有着众…  相似文献   

13.
这里所谓“养成教育”是指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养成教育。“养成”一词,我fIJ做“培养形成”之意理解。也就是首先它揭示的是过程,即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其次,它还表示培养“行为”,表示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形成是自动的,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去培训。作为“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养成教育实验”课题组成员,在开题两年的时间里,我对中文系学生的语文教育科研能力养成教育进行了初步的实践研究,实践结果有力地证明了“养成教育”是可行的、有效的。一、…  相似文献   

14.
乡村具有广阔的技术赋能空间。乡村“技术赋能”是指通过现代技术赋能农业、农村、农民,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技术赋能”是一种内外融合的发展模式,它使乡村实现了由“技术—现代性”这一外源性发展模式向“技术—能力”这一新内源性发展模式的转变。乡村“技术赋能”命题的提出源于城乡之间巨大的能力差异,而技术恰恰可以提升乡村经济发展能力、公共服务能力、治理能力以及村民的知识能力,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变量。乡村“技术赋能”的前提是技术下乡;条件是契合乡村场域,实现技术和乡村的特征匹配;边界是遵循“以人为本”的底层逻辑,实现技术与人文的联姻,防止技术由“赋能”走向“控制”。  相似文献   

15.
在新农村建设面临农民组织化程度低、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的挑战面前,技术扩散是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速技术扩散,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农民两个积极性,拓展科技示范园区和技术扩散信息平台两个途径。  相似文献   

16.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迫使高校不得不引入产业经营的理念。高校为了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不得不反思科研这一“安身立命”之本 ,加强教育体制改革 ,将毕业生就业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环节 ,建立“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采取“促销”毕业生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西昌师专非常重视科研工作,根据民族地区的特点,始终坚持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牢固树立“科研兴教”和“科研兴校”的观念,开拓进取,强化教学科研意识,努力提高科研水平。科研工作成绩显著,三年上了三个台阶,有效地推动了学校的教育创新和教学改革。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和加强科研工作所采取的措施,分析了科研工作的特色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科研工作跨越式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社团的育人作用大多以潜隐的形式存在,解读最近发展区理论与隐性教育观念的融通性,增强了从“最近发展区”视角看高校社团隐性育人功能的可信性和可行性。实证分析社团成员的“思想潜在发展水平”、“能力潜在发展水平”和“情感潜在发展水平”及其实现方法,明晰高校社团隐性育人功能的主要观测点,揭示社团成员“潜在发展水平”的实现策略。  相似文献   

19.
研究型大学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途径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兰州大学为例,对在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方面进行了多方面有益的实践和探索。要进一步提高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还应坚持精英教育理念不动摇、完善招生制度、改革教学计划、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努力实现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有效互动、推行“2+1+2”+“X”本-硕-博连读的新型培养模式等。  相似文献   

20.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类型属性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集中体现。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复合型、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基础。厘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以及总结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特点,是确立高职院校教师培养目标和理清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完整逻辑的前提。分析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发展的现状,为探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有效策略指明了方向。因此,面向未来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需在“分段、分类、分层”设计原则的指导下,以“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特点为参照,对现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体系进行多维度的优化和重构,从而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