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台湾学者陈益源先生的新著《元明中篇传奇小说研究》是一部着人先鞭、开拓创新之作,扩展了我国古代小说研究之领域;但在古代小说的研究中,如能在注重文本研究的同时,强调推究作者和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对于把握小说的总体成就,无疑是相当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唐前古小说,抉异呈怪,不仅历代好之者甚众,且于小说史也大有价值,故搜求整理者代历代不乏。但考察前代的搜求整理,却总是不能尽如人意。李剑国先生的《唐前志怪小说辑释》,在借鉴《古小说钩沉》与《唐人小说》体例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辑释体,创制出了一个古小说整理乃至古代典籍文献整理的科学体例。  相似文献   

3.
翟建波《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一书 ,已由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于 2 0 0 2年 9月出版 ,根据我对此书的了解 ,它的问世 ,将引起学界之注意。对此 ,我深信不疑。古代通俗小说 ,历宋元而至晚清 ,约及千载 ,作品浩如烟海 ,影响极为深远 ,故为学界所重视。特别是现代以来 ,有关小说史、小说论文集、小说专书研究之论著 ,先后已有多种问世 ,作出了很大成绩。相比之下 ,小说俗语辞书之编撰 ,则起步较晚。如果把性质相近的戏曲俗语辞书计算在内 ,当以上世纪四十年代徐嘉瑞先生的《金元戏曲方言考》为先 ,惜仅六百余条。五十年代 ,则有朱居易先生的《…  相似文献   

4.
翟建波先生编著的《中国古代小说俗语词典》一书 ,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于 2 0 0 2年9月出版发行。该书收入宋明清通俗语体小说 5 2 0余种 ,词条近 2 0 0 0 0条 ,计 1 80万言。无论是取材范围还是收词规模 ,均远远超过此前同类著作。核检次书 ,订正前人注释之失误 ,补充前出辞书之遗漏 ,均有可称道之处。编纂方法缜密 ,逐条核对原著 ,避免以讹传讹 ,保证了著作的质量。该书的出版 ,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小说俗语的一次大汇总 ,是中国古代小说俗语研究的一次大梳理。不仅有利于中国古代小说之阅读 ,而且对近代汉语之研究 ,乃至现代…  相似文献   

5.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海洋小说叙事之祖。因为它包含着一系列被后世所继承和发扬的叙事原型,古代海洋小说基本上都从《山海经》中得到启发和思想、艺术养料。因此对于中国古代海洋小说而言,《山海经》是逻辑起点和“母题原型”。  相似文献   

6.
赖和的一生几乎完全与日据时期重叠,他的文学中呈现出台湾知识分子面对殖民地现代性文化与传统文化时的复杂态度。赖和的小说《斗闹热》、《蛇先生》所展现出来的现代化与殖民的孪生性格,使他陷入了在现代与传统、启蒙与反启蒙之同选择的两难境地。  相似文献   

7.
“情之所钟” 《白雪青山》是台湾著名作家墨人先生的长篇爱作。这部小说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安排在如诗如画的庐山来表现,写得优雅清丽,情趣盎然。在烘托渲染人物的教养、情志、追求、生命方式与体验的背景描写中,作品以淋漓酣畅的笔墨和宽阔的篇幅,写实性地介绍了和描写了庐山丘壑之绝胜,风物之优雅,四时之气象。小说创作中,象《白雪青山》这样大量地着意地实写山水名胜的情形还不多见。从山水笔墨这个角度讲,我们简直可以称《白雪青山》为“风光小说”。联系作品实际和作家生活经验  相似文献   

8.
“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古代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1年10月在四川省内江师范学院召开了由内江师范学院、《明清小说研究》杂志社、中国古代小说网主办的"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古代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讨论议题包括古代小说文化研究,小说名著研究,小说史研究,小说创作观念、文献及作家生平研究,以及古代小说研究状况之研究等。  相似文献   

9.
沈云霞 《南都学坛》2009,29(3):47-49
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历史长河里,《鼓掌绝尘》占据着某种源头的特殊位置。它既是继《金瓶梅》之后对世情小说的新发展,又是古代白话小说由短篇向中篇过渡的重要一环,开创了中篇小说的新体制。尤其重要的是,《鼓掌绝尘》开创了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之风气,在创作思想、创作模式等方面对才子佳人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后世的世情小说、讽刺谴责小说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些都应当在小说发展史上予以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0.
2007年开始,我们在《北京大学学报》开辟了《古代小说前沿问题丛谈》的专栏,轮流主持,现在已是第四回合了。从一开始,我们就设定了一个思路,希望借此清理古代小说研究的重要问题,回顾已往研究的得失,探寻今后发展的思路。目前已讨论的有文体、语言、人物等,这些问题都与古代小说研究的全局有关,这次讨论的情节问题也是小说创作与研究的一个核心命题。小说研究者们对情节的态度往往是矛盾的。一方面,没有人否认情节对于小说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分析与评价时,情节又往往让位于主题、人物、心理等等小说的其他构成诸要素。最显著的例子是,上个世纪初,西方小说理论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提出了小说之美,在于意义的观点(成之《小说丛话》,见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42页),而中国古代小说则因所谓片面重视故事情节,忽视人物、环境等屡受非议。实际上,很多时候,研究者并没有特别在意情节的基本内涵;也没有在意情节是否重要,其实更多地取决于如何设置、展开情节。鹏飞先生的文章力图在这方面做些正本清源的工作。情节问题的复杂性或理论意义不限于某一特定的文本,对于有着漫长历史的中国古代小说来说,情节的继...  相似文献   

11.
自"小说界革命"以来,在现代学术立场下,学术界出现了众多的中国古代小说史著作。这些小说史著,因理念局限,几近千篇一律,实际上没有完整、准确地呈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史。熊明先生的《中国古代小说史论》,在生活史视阈下重写中国古代小说史,以重返中国古代小说产生、发展的历史现场为书写理念,以中国古代小说的特殊品格的发生与演变为重心,通过多角度、多线索的立体考察与研究,书写出一部全新的中国古代小说史。  相似文献   

12.
上个世纪30年代初,谢六逸发表的《小说创作论.主题小说》可能是中国较早的一篇专门讨论小说主题问题的论文。此后,有关小说主题、包括中国古代小说主题的研究成为一时之热点。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名著,主题  相似文献   

13.
平路从首部小说《玉米田之死》创作以来,其浓烈的台湾情结与政治关切贯彻始终,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涉及性别书写,在《行道天涯》《百龄笺》《何日君再来》《婆娑之岛》等小说中不断实现从私领域到公领域的跨越。《东方之东》中细腻挖掘女性空间、呈现女性不断书写的意义及描摹复杂的两性关系,通过故事、信件、简报、小说等不同形式的叙事话语,众声喧哗,在古与今的虚实交错中呈现性别关系、父子关系、台海关系等诸多复杂的纠葛,平路始终如一的台湾关怀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4.
在多年前一次关于古典小说研究范式的座谈会上,刘勇强先生曾提出加强古典小说研究理论性的两层意义:一是运用理论思维对古代小说加以科学的阐释;一是从古代小说研究中提炼出富有理论意义的成果(《学术研究范式的嬗变轨迹——关于二十世纪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研究的谈话》,《文学遗产》1998年第2期)。对这一主张笔者深表赞同,因此本文的讨论将在这一基础上加以延伸,并同时表明我自己对这一问题的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5.
徐斯年先生的《侠的踪迹》的出版,是通俗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收获,这既是就其贡献言,也是就其境界言。首先,《侠的踪迹》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历史上侠观念的变迁历程和武侠小说从萌芽以至现代的演变历史。在此之前,刘吉恩的《中国之侠》全面考察中国文学中的侠,从诗歌、小说以至戏剧,涉猎广泛,并且兼及中西比较,可惜于历史演进线索并不关注,而且民国时期只有极其简略的举例。韩国崔奉源先生有《中国古典短篇侠义小说研究》.如题所示,他研究的是中国武侠小说的一个专题。台湾叶洪生多年关注武侠小说,其近作《武侠小说谈艺录》中专设…  相似文献   

16.
由小说名篇而搬上银幕的《夜行货车》,使得海峡这边更多的人熟悉了台湾作家陈映真。其实陈映真在台湾早已声名大振,因为他的丰盛作品也因为他的坎坷经历。而今,《陈映真文集》在北京问世,陈映真以其文学成就当选中国社会科学院为数不多的境外院士之一,这是中国文化界对陈映真的充分肯定。喜讯传来令人高兴,我赴台湾采访时与陈映真先生有些交往,深知他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17.
面对守旧崇洋的学术流弊,李桂奎先生的《中国小说写人学》是一部难得的学术创新之作。该书借鉴了西方有关社会角色以及性别角色理论和叙事学研究的经验,通过还原古代小说评点理论,探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写人规程和方法,从而建构起中国化、原创性的写人理论体系,学术理路精辟。同时,该书行文用语比较精致,无论篇章结构的设置,还是论述语言的的运用,都非常讲究,可读性强。  相似文献   

18.
汉代是中国古代小说的肇始时期,“小说”一词在汉代也成为专用名词。西汉后期,刘向、刘歆父子在整理秘府图书时,对当时存在的“小说”进行了校录。汉人小说,至今或佚或残,已无完秩。今传所谓的汉人小说若干种,如《神异经》、《十洲记》、《汉武故事》、《汉武内传》等,皆为伪托之作。  相似文献   

19.
话本小说研究的新收获──评《话本小说史》石麟话本小说是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重要一支,与长篇章回小说一样,深受读者欢迎,流传广泛深远。但是,长期以来对话本小说的研究、尤其是专题系统的研究,却相对薄弱.八十年代初,胡士莹先生的遗著《话本小说概论》出版,这部...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和《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对中国小说从上古到近代作出了识见卓越、富有开创性的史的论述,从而奠定了中国小说史的格局。时至今日,这两部著作仍然为现代与当代写中国古代小说史的蓝本。然而,我们不能停留在前人所取得的成果上踟蹰不前,应该从今天可能把握到的新的视点上,多方位、多层次、多维地透视探索中国古代小说的渊源、特质与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