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大学生网络犯罪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电脑网络的普遍运用,中国的网络违法犯罪案件逐年猛增。大学生网络犯罪已经成为大学生犯罪的新的增长趋向。大学生网络犯罪的产生、发展和变化,除取决于犯罪人主观方面的各种因素外,还受制于社会客观存在的各种消极因素。为有效地预防大学生网络犯罪,必须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网络心理;加强网络立法;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和管理。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对于作为我国网民主力军的大学生来说,其影响不言而喻。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犯罪的一个重要诱因。分析了网络的特征、网络与大学生犯罪的关系,以及在网络条件下大学生犯罪的具体类型,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有效的预防对策,防止大学生因受网络的负面影响走上犯罪之路。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成为网络犯罪的高发群体之一,其犯罪类型日益增多,手段不断翻新,数量也成逐年上升趋势。探寻大学生网络犯罪的根源,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对于促进大学生合理有效地利用互联网,预防和制止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发生,以及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针对性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网络犯罪的防治是一个双主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过程。大学生网络犯罪防治有效性的取得是由相关教育的有效性和相关接受的有效性共同构成的。从网络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内外原因等方面入手分析,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犯罪现象日益严重,给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都造成了严重危害。如何减少大学生犯罪,已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当代大学生犯罪现象和特点着手,较系统地分析了大学生犯罪的成因,从而探寻减少大学生犯罪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张红薇 《南都学坛》2008,28(3):92-94
近几年来大学生网络犯罪的案件呈上升趋势,犯罪主体范围在不断扩大,并呈现智能化程度高、犯罪手法多样、隐蔽性极强的特点。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伦理道德方面的原因,不正确的网络伦理观念影响了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选择等。为此,必须全面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网络伦理意识,重塑大学生的人生信仰,强化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责任意识,加强网络心理调适,并把校园网络道德戒律制度化。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网络犯罪防控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学生网络犯罪及其表现形式进行研究,探寻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发生的原因,建立起有效的大学生网络犯罪防控机制,这将对预防、控制大学生网络犯罪有所帮助,并将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网络犯罪这一摆在现代大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课题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南都学坛》2019,(3):65-76
网络犯罪是当前我国社会面临的突出难题。《刑法修正案(九)》基于治理网络犯罪的现实需要新增了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等多种网络犯罪罪名,并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等多种与网络相关的犯罪进行了修正,但也引发了较大的争论。我国网络犯罪最新立法修正总体上是必要和合理的,不过在网络服务提供者刑事责任、虚假信息犯罪立法范围、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立法模式等问题上仍存在诸多立法内容与技术上的问题,应当立足其立法的合理性予以进一步推进。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是青年的杰出代表,昭示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预防大学生犯罪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更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立足于教育学的视角,从社会竞争、大学生自我价值观、社会文化、大学生心理发展方面剖析了大学生犯罪原因,从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心理教育、改革教育管理、构建预防网络方面探讨大学生犯罪预防对策,以期引起高等学校管理者的共同关注。  相似文献   

10.
目前,利用网络结社和勾联所结成的"网络帮派"正在成为引发青少年犯罪的新途径。其中,网络帮派有其明显的群体特征:等级性和管理的完整性、网络纠集的快捷性和群体犯罪的疯狂性。其中网络公会成为青少年网络帮派的新形式,极易培养青少年的帮派意识,并诱发青少年结帮犯罪。网络帮派犯罪不仅因其便捷和突发性而使犯罪防治更加困难,而且它毒害了青少年的心理,损害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应针对青少年网络帮派犯罪形成的青少年自身、社会和法律原因,加强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加强网络监管,完善立法和加强司法干预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