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因教致贫”是大多数贫困人群的共有现象,贫困家庭的孩子走进大学,不仅自身面临着现实的生存问题,而且会导致整个家庭景况的雪上加霜。这一现象又可分为“因教成贫”和“因教返贫”两种类型,“因教成贫”是指原本不贫困的家庭把有限的收入尽数投入到大学教育中去,造成家庭生活窘迫、经济拮据的现象;“因教返贫”是指原本已经脱贫的家庭因教育投入,重新回到贫困线下。  相似文献   

2.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问题的提出随着改革的深入 ,城市中实行了几十年的普遍就业制度、基本均等的工资收入制度、粮油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价格补贴制度都已先后被取消。失业、下岗人员以及亏损企业职工和他们的家庭 ,也同原有为数有限的民政保障对象一样 ,沦为城市中的贫困人员。城市贫困问题正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实施扶贫工作的前提是要明确扶贫的对象 ,即制定一条客观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贫困标准线 ,正如笔者曾对农村贫困标准线进行研究 ,分别对不同发展程度的省区划定了特困线 (活命线 )、贫困线 (温饱线 )、脱贫线 (发展线 )等三条贫困线 (童星、林闽钢…  相似文献   

3.
目前,关于城市贫困的认识存在着一些偏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过于强调贫困的绝对性,而对贫困的相对性重视不够;二是过于强调贫困的过渡性,而对贫困的持续性认识不足,尤其对后者偏差更大。所谓过渡性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由于意外损失、失业、特定时期内供养人口过多以及其他因素,导致收入的下降或开销的增加,从而陷于贫困,但是,随着相应条件的改善和风险的消失,个人或家庭又会很快摆脱困境,过上正常的社会生活。所谓持续性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无法摆脱或不愿摆脱其贫困地位的一种情形。美国学者哈灵顿认为,穷人是一种文化、一种制度和一种生活方式,贫困一旦成为事实就无法改  相似文献   

4.
亚洲各国进入21世纪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消灭贫困和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以和平的社会环境与和谐的社会生活为前提,无和平则无发展,无和谐则无繁荣。消灭贫困则以经济发展为依托。然而,贫困与冲突使亚洲欠发达民族(一是指发展后进的民族国家,二是指主权国内处于非主体地位的少数民族)的大多数人民的基本生活条件失去保障,并导致许多社会问题。这样,如何通过社会保障来保证其基本的生存与发展条件,选择什么样的模式和方法才能使他们与亚洲所有的人们共享“亚洲时代”的繁荣与进步,便成为各国政府和学者们所关注的焦点。一、背景与现状:…  相似文献   

5.
建立中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的研究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言01本文所说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指的是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以保障全体公民基本生存权利为目标的社会救助制度,它的通常的作法是:根据维持最起码的生活需求的标准设立一条最低生活保障线,每个公民当其收入水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而生活发生困难时就有权利得到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提供的现金和实物救助。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上述有关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的界定:1.按照最低生活保障线获取社会救助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变革时期,造成贫困的原因中…  相似文献   

6.
新的贫困线不仅关注贫困人口维持基本生存所需要的收入.还将考虑他们在教育、医疗保障方面的支付能力,这无疑将加大政府的责任.考验政府的担当。  相似文献   

7.
确定中国城镇贫困线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本文提要:当前,城市居民的贫困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但是,如何测定贫困线这样一个关键的问题却没有真正得到解决。本文综合了国际国内诸多贫困定义,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框架,分析了国际上用于度量贫困的常用方法的优点和缺点,提出了在中国度量贫困的新思路—综合法  相似文献   

8.
随着香港社会的转型,加上近年从内地来港家庭团聚的个案日增,很多家庭都面对转变所带来的适应和困难,有时单靠家庭内或个人的资源并不能解决,于是,社会资源便成为一个重要的外援,个人及家庭辅导服务也就发挥着一个重要的功能。 一、服务信念和基本原则 个人及家庭辅导服务本着家庭为社会及个人发展基石的基本信念,着重激发及加强家庭的凝聚力,使家庭能发挥培育和保护其成员的功能。我们认定家庭成员是一个最基本的系统去培育人的成长:健康的家庭有助其成员发挥潜质,从而对社会做出贡献;负责任的个人必然维护其家庭,继而对社会产生稳定的作用;因此,个人、家庭和社会三者是互相联系的。个人及家庭辅导服务就是希望在个人或家庭出现困难时加以援助,使问题不致恶化,影响其他系统。  相似文献   

9.
非常数字     
1300元 ——一项正由国务院扶贫办草拟的扶贫标准调整办法,将把过去的底线抬高,其出发点在于不仅关注贫困人口维持基本生存所需要的收入,还将考虑他们在教育、医疗保障方面的支付能力。如果这个将贫困线提高至年纯收入约1500元的初稿,最终得到国务院认可,全国贫困人口将由目前的4000万增加到8000万。  相似文献   

10.
美国有近350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上, 占总人口的12.1%。2002年美国政府制定的新的贫困标准是:如果一个四口之家,父母年龄均在65岁以下、有两个18岁以下的孩子、年收入低于18244美元,则被视为贫困家庭;如果一个成年人的年收入低于 9183美元,这个成年人就属于贫困者。不少人每日辛苦工作,却仍朝不保夕美国缅因州经济政策中心曾经发表了一份调查报告——《工作勤奋,收入落后》,该调查抽取了该州的300户贫困家庭。被访者中大部分都有全职工作,在双亲家庭中,52%是两个人都工作;21%的被访者从事两份以上的工作。他们并不是懒汉,只是因为他们得到的报酬太低了。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美国仍有大量青少年文盲尤其是"功能性文盲"存在.非英语移民、家庭贫困中学辍学者等构成了美国青少年文盲的主体.青少年文盲的大量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美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大力开展扫盲教育.  相似文献   

12.
殷秀珍 《现代妇女》2014,(11):31-31
以前贫困一直和失业联系在一起,然而近年来在发达国家出现了一种新的贫困群体穷忙族,他们努力工作,却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而且越来越多高学历的人才也被迫进入到这个群体,成为日本一个很严峻的社会问题。对于这样近年来备受关注一个社会问题,很多学者从市场、经济及国家政策等各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将主要从教育方面探求其出现的原因及对策。  相似文献   

13.
毕璐 《现代妇女》2014,(8):249-249
医务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中国社会逐渐兴起,它的出现、发展取决于其在现代医疗体系中承担和发挥着重要作用。医务社会工作是在健康照顾体系内实施的社会工作,目的是协助那些受到实际的和潜在的疾病、失能或伤害影响的服务对象、家庭和群体,增强、促进、维持和恢复其社会功能。在这一背景下,社会工作者对糖尿病人加以关注,进一步探讨社会工作者在解决医疗纠纷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乡村贫困现实解释之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贫困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且有其自身的特点。作者认为对中国乡村贫困可以作如下解释:由于某一地区的人或群体对国家政府部门、各级政府部门通过法律和政策在一定时空内赋予他们的发展权利的无知、误识、放弃和因外在因素致使他们的发展权利丧失与被损伤,使得他们在发展分层中处于低于平均发展水平或处于社会共识的低水平的状态。  相似文献   

15.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是关于贫困问题研究中常用的两个基本概念与基本指标。所谓绝对贫困是就社会上人们的绝对生活水准而言的,即用纯粹客观的物质指标去测量贫困,因而我们可以把它定义为:低于最低物质生活水准的一种生活状况。所谓相对贫困是指相对于社会上其他部分的人的生活水平而言,有一部分人处于社会水准的最下层。因而,相对贫困测量的是财富或收入在不同社会阶层、社会群体之间的分配问题。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当然是既存在绝对贫困问题又存在相对贫困问题,不过,相比较而言,近年来我国在治理绝对贫困上的成就更为突出一些,因而绝对…  相似文献   

16.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人都离不开家庭。家庭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及收养关系)为纽带的人类再生产的基本单位和人们共同生活的基本社会组织形式。每个家庭成员的基本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享受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基本上都是在家庭内部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福利制度发展方面,英国是最值得关注的国家之一。这首先在于英国是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遇到的问题,其他国家也都先后遇到。其次在于英国的福利制度的发展,从理论到政策,有一个很长的发展周期,各方面的工作都十分扎实。其中,贫困线与贫困周期概念的提出,对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中,以社区为中心,养老服务由以社区为依托的各种社会力量来提供的一种养老模式。它是介于老人家庭照顾和老人社会机构照顾之间的一种运用社区资源开展的老人照顾方式,由正规服务、社区志愿者及社会支持网络,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帮助和支援,使他们能在其熟悉的社区环境下维持自己的生活,避免不必要的住院或隔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象主要是那些日常生活能够自理或部分能够自理的老年人。  相似文献   

19.
救助儿童与破解代际贫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繁华都市阴影下的贫民现象,是城市两极分化的鲜明写照。城市贫困问题日益积累,不仅破坏城市形象,还是城市稳定发展和持续发展的障碍。贫困问题之所以严重,不仅仅在于这些人口收入低下,难以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更大的问题是贫困对儿童的教育、健康、住房、市场机会等产生连锁性影响,限制了儿童发展的能力,使贫困产生代际转移,形成一种“贫困的陷阱”,造成贫困的恶性循环,进而使暂时性贫困转化为长期性贫困。贫困对儿童福利和儿童发展的代际性影响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儿童的营养和健康维持在最低水平。从1990年代后期开始,各城市已普遍实行最…  相似文献   

20.
论“过日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是作者在自杀研究中的理论思考。作者在对自杀的田野研究中,发现中国的自杀现象与西方理论所描述的情形有极大的不同,其根源在于,西方的自杀学范式建立在基督教文明中的一套人性观和生命观之上。为了找到能解释中国自杀问题的理论框架,笔者使用了中国的日常语言"过日子"一词。按照"过日子"的概念,人的生活状态是从出生到死亡的一个过程,其中每个重要环节都发生在家庭中。因此,家庭成为人的基本生存处境,而不仅仅是一个社会组织。人生的幸福取决于家庭生活,而家庭的基本构成是人、财产、礼仪。那么,人的基本生活过程,就是如何处理这三方面的关系。自杀往往是家庭生活中的权力平衡导致的不公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