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愿坚的短篇创作有着鲜明的特色。他从开始文学生涯时起,就一直在革命前辈精神光辉照耀下,迈着坚实的步伐,努力去开掘、探求这些宝贵的财富,用来滋养、哺育革命的后代;而作家的创作活动,也随着对革命前辈们的斗争生活和思想感情的深入探索,在不断的发展中显露出自己独异的色彩。这里简略地来考察一下作家的刨作发展历程。一王愿坚初期的短篇,有着强烈的激动人心的敝事性。王愿坚短篇故事性强,首先因为他的作品选取的都是反映革命斗争生活的题材。作家初  相似文献   

2.
谈王禹偁的谪居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种特异的现象令人深思:一些正直的文学家往往困厄仕途,贬黜谪官,壮志难酬。然而,正是这样坎坷的仕途生涯,为他们开拓了广阔的创作天地,使他们不仅写出了许多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而且创作了大量情真意切、自明心迹的谪居诗。从战国时代被放逐而死的屈原,唐代的白居易,到北宋初期的王禹偁概莫例外。王禹偁屡遭贬谪但不为时屈谮毓倨诩?不肯屈从于封建统治者的压力,一身正气,襟怀坦夷,无所顾忌,把对封建统冶者的不满和愤慨之情流溢笔端.创作了许多描写谪居生活艺术上独具特色的谪居诗。  相似文献   

3.
校勘略说     
一校雠与校勘校雠一词,最早见于刘向《别录》。唐卷子本《玉篇》言部引《别录》,也有“雠校中经”之文。应劭《风俗通义》解释说:“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  相似文献   

4.
陈垣先生的《校勘学释例》于1931年问世,至今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但是,漫长的岁月恰好证明,他所归纳并界定的“校勘四法”,越来越显示出自身体系的科学性。这部著作并不丰厚,然而它不仅具有专一的研究对象,可以遵循的通例规则,而且具有系统的操作方法,因而无疑是现代校勘学的奠基之作。 概论性质的校勘学,在论述校勘的方法时,必须分析与探讨这样几个问题:一、校勘方法的确立过程;二、校勘方法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5.
予点校整理之《西汉年纪》三十卷附考异十卷,宋大理司直金华王益之行甫撰,乃西汉断代编年体史籍,付梓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是时,史学巨构《资治通鉴》业已行世百馀年。以温公修《通鉴》为契机,促进了学界对西汉历史研究之繁荣及史料考订学风之勃兴与发展。王益之承此馀绪,潜心研究三十馀载,撰成是书。《年纪》与《通鉴》同为编年体。  相似文献   

6.
<正> 王统照(1897—1957),是我国新文学史上著名团体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优秀的作家和诗人。长篇小说《山雨》,是他的代表作。当这部小说在一九三三年出版的时候,文学批评界曾把它和茅盾的《子夜》并列在一起,作为那一年革命文学创作丰收的一个标志。这样提,固然对《山雨》的称誉过高了一些,但也确实从一定意义上,说明了王统照这部长  相似文献   

7.
8.
《旧唐书》卷一百二十《郭子仪传》(下简称《旧传》) :“(郭子仪 )父敬之 ,历绥、渭、桂、寿、泗五州刺史 ,以子仪贵 ,赠太保 ,追封祁国公”(中华书局 1975年点校本 ,第3 449页 ) ;《新唐书》卷七十四《宰相世系表》(下简称《新表》)曰 :“敬之 ,字敬之 ,吉、渭、寿、绥、宪五州刺史”(中华书局 1975年点校本 ,第 3 116页 )。按 :关于郭子仪的父亲郭敬之所任刺史之州名 ,不仅新、旧唐书记载有异 ,与它书所载亦有不同 (参看后附各家著录异同表 ) :1 《全唐文》卷三三九《颜真卿文集》之《有唐故中大夫使持节寿州诸军事寿州刺史上柱国赠太保郭…  相似文献   

9.
王若虚是金代著名经学家,其著作《滹南遗老集》蕴含了其在文献整理上的成就。在校勘上,其校勘方法科学丰富,涵括了对校、本校、他校、理校诸校法。尤其是理校,王若虚对此应用极为熟练,方式多样。其中据语法校勘是其理校的特点,使其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前人。这一方面归功于他治学态度的严谨,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其先进的学术理念。其校勘实践对今后的校勘工作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岑参诗过去未经很好整理,传世各集本不仅篇目有所不同,且诗中异文亦甚多。异文中大部均可通,少数则确有讹误。《全唐诗》对岑诗作过一些初步校勘,但所据底本中也有不少误字未经细核而加以保留。如《澧头送蒋侯》一诗,“澧”字显为“沣”字之误。也有个别误字不知出处,如《冬夜宿仙游寺南凉堂呈谦道人》一诗,各本均作“秋夜”,诗有“秋殿隐深松”句,可知“冬”字显为“秋”字之误。新近出版的陈铁民、侯忠义两同志《岑参集校注》一书,以明正德济南刊本(即四部丛刊七卷本)为底本,可以说是选中了古本中一个较好的本子,并又参照他本纠正了底本中的一些讹误,用力甚勤,多有发现。但在校勘中也难免有一些不足之处。岑诗篇目问题,拟作专文加以论述。现仅就过去校勘中尚存在的问题,从中选择若干例,略述浅见,以就正于各研究者。  相似文献   

11.
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材料的真实性是不用怀疑的,但是,在契刻、制作之初,在沉埋的历史过程中,以及在出土后整理的过程中,出于种种原因,会使这些材料发生变化,甚至出现一些错误,本文归纳出了古文字材料中的脱文、颠倒、错别、位移等现象,进而指出:对古文字材料本身进行校勘,正本清源,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可以丰富校勘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在新的所史时期,写英雄,写当代风流人物,仍是文学创作的重要任务,特别是传记文学的重要题材。近年来,作家王火先后推出两部长篇传记文学作品:《血染春秋》(花山文艺出版社)和《外国八路》(百花文艺出版社),着力于塑造正面典型和描写英雄人物,这对传记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1 我国文学发展史中,传记文学有很悠久而优良的传统。就其产生之早来说,大约是仅次于神话、传说和诗歌,传记文学与历史著作则应是同步发生的。而在神话、传说和诗歌中,其实也已孕育传记文学的质素。在我国文明史的开端时期,无论是远古国家中的右史记  相似文献   

13.
正《全辽文》由著名史学家陈述先生辑校,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乃陈先生增订其旧辑《辽文汇》、《辽文汇续编》等而成,是一部辽代文献的总集,也是今天能够掌握的一份辽代的最全面直接的珍贵史料。笔者近读《全辽文》所收碑刻文献,受益良多,但发现其文字校勘方面偶有疏误,兹择其二例,略陈管见,祈请方家教正。卷四《张正嵩墓志铭》:"天授帝龙飞,公授密直学士,转给事,除朔州顺义军节度使、检校太保。到任后,甘雨随轩,灵珠赴浦,民谣五袴,家给千箱。袁扇风清,瘦楼月  相似文献   

14.
近将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与《史记》对勘,偶得两则,兹录于下: 一、《史记·魏世家》:伐楚,道涉山谷,行三千里而攻冥阨之塞。”《战国纵横家中》无“山”字,《史记索隐》也说:“涉谷是往楚之险路。从秦向楚有两道,涉谷是西道,河内是东道。”可以肯定《史记》的“山”是衍文。涉谷,地名。道涉谷,是说取道  相似文献   

15.
《战国策》校勘一则黄南津《战国策·齐策四·齐宣王见颜》:“对曰:‘不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野鄙,而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老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此段文字,鲍彪...  相似文献   

16.
古时校书,也称校雠,后又称校勘。“勘”字本有核对、查问的意思,和“校”字连成“校勘”一词,初见于《北史·崔光传》:“光乃令国子博士李郁与助教韩神国、刘燮等校勘石经”。以后唐的韩愈,宋的欧阳修等文学大家也都用到了这个词(韩称“点勘”。《秋怀》诗:“不为觑文字,丹铅事点勘”)。于是“校勘”这个词也就用来代称校书或校雠了。及至校书成了一门学问后,学者便以“校勘学”名之。  相似文献   

17.
一九七五年中华书局新版点校本《金史》,是目前最为通行而且完善的《金史》版本。然亦偶有疏漏,今举几例以供再版参考。一、《金史》卷二《太祖纪》:“(太祖)乃入见宣靖皇后,告以伐辽事。”(见23页) 按:“宣靖”有误。《金史》卷六十三《后妃传》:“肃宗靖宣皇后,蒲察氏。太祖将举兵,入告于后。”事与《太祖纪》同。又《金史》卷三十二《礼志·上尊谥》:“(天会)十四年八月庚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韵书的校勘,是古籍整理的重要课题。常用的韵书,如《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广韵》、《集韵》、《礼部韵略》、《新刊韵略》(即“平水韵”)、《五音集韵》、《古今韵会举要》、《中原音韵》、《洪武正韵》、《中州音韵》、《韵略易通》、《五方元音》、《音韵阐微》等,除去《广韵》和《中原音韵》,尚未见有全面的校勘。前辈学者在《广韵》上倾注了许多心血,成就斐然。  相似文献   

19.
(一) 《宋史》卷398《倪思传》:“史弥远拟除两从官,参政钱象祖不与闻。”应为“史弥远拟除两从官、参政,钱象祖不与闻。” 史弥远实际控制朝廷大权是在“诛韩”政变之后,这时钱象祖已经是宰相而不是参政了,故“参政”断后,于史实不符。(参见《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七《开禧去凶和敌日记》;《宋史》卷213《宰辅表(四)》) (二)《宋史》卷436《李道传传》:“时薛拯、胡榘等皆以新进用事……”。“薛拯”,应为“薛极”。史弥远时期,薛极,胡榘、聂子述、赵汝述四人号称“四木”,是史弥远集团的主要成员。“拯”当是  相似文献   

20.
《晋书·罗含传》 :含父尝宰新淦 ,新淦人杨羡后为含州将 ,引含为主簿 ,含傲然不顾 ,羡招致不已 ,辞不获而就焉。“辞不获”后盖涉上而脱一“已”字。“辞不获已”为中古习用的成语 ,意思为迫不得已。《三国志·魏志·公孙瓒传》 :“绍遣将攻之 ,连年不能拔。”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载袁绍与公孙瓒书曰 :“遂跃马控弦 ,处我疆土 ,毒遍生民 ,辜延白骨。孤辞不获已 ,以登界桥之役。”《晋书·陆机传》 :“(机 )谓秀曰 :‘自吴朝倾覆 ,吾兄弟宗族蒙国重恩 ,入侍帷幄 ,出剖符竹。成都命吾以重任 ,辞不获已。’”《宋书·武帝本纪上》 :“义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