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葛红兵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本文从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分析出发 ,认为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民族化和西方化实践基本上是不成功的。当代中国文学的世界性 ,根基不应从西方拿来 ,也不应从民族传统中继承 ,而应在独立面对中国社会“现代化” ,产生独创的艺术表现图式的基础上产生。就此 ,笔者既不赞同民族化主张 ,也不同意西方化观点 ,中国文学应该走“世界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第环宁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3,(6):96-100
21世纪,文学理论学科建设面临新的形势,其实质在于进一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深化和优化"文"与"史"、"人"与"美"的关系为宗旨,以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所构成的审美关系为基础核心,着重解决文学理论学科建设的民族化、世界化和当代化问题。 相似文献
3.
朱德发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0(1):43-48
中国文学的演变经历了一个由非自觉到自觉的逐步世界化的过程。大约应以维新变法为界,此前中国文学的世界化缺乏理性自觉;此后中国文学伴随着社会结构向现代社会形态转型也开始步入现代化之路,并以理性自觉姿态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学进行对话、交汇、冲撞、融合,最终建构起现代中国各种文学样态的大厦。当前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对于现代中国文学的研究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促进中国文学雄踞世界文学之林。 相似文献
4.
朱德发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6(2):3-8
现代中国文学的建构与演化,与日益开放的国际环境紧密相联.以文学民族性为基石、以民族化为动态规律和以文学世界性为前提、以世界化为运作机制,民族化与世界化相互变奏,成为现代中国文学的制导性传统.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是传统中国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以来 ,文学自身在中西文化交融冲突和继承民族本土文学传统的大背景中 ,追求能体现文学“现代性品格”的历史过程。左翼文学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发生 ,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以“左联”为中心的左翼文学思潮与创作 ,形成了新的文学传统和创作模式 ,对解放区文学、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新时期文学以及当下动态发展的中国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左翼文学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展现出与中国文学现代化追求的复杂而曲折的关系。鲁迅、茅盾和一些对文学艺术本质有着精深把握的左翼理论家、创作家对左翼文学精神的理解及其创作 ,真正代表左翼文学全部内涵的现代文学意识 ,同一度造成当代文学发展之路窄化甚至停滞的极“左”文艺思潮、文学观念有本质区别。论文粗略勾勒了左翼文学精神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整体面貌和文学现代化的影响 ,概括总结了左翼文学精神及其影响下不同时期创作的得失和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6.
杨剑龙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2)
20世纪的中国文学是在东西方文化文学影响下努力走向世界的文学,它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西方文化与文学影响,在借鉴接受西方文化文学的影响中,在传承中国文化文学的传统里,努力走向世界。它是努力走向大众雅俗流变互动的文学,在走向大众化的路途上,将求雅与随俗努力结合起来,构成其独有的面貌和特点。 相似文献
7.
熊修雨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9(4):57-63
民族化与现代化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两大方向,新时期文学民族化追求是现代化追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寻根文学的民族化追求是新时期文学民族化意识高涨的结果和表现,对整个新时期文学的民族化发展和建设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寻根文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民族化努力,体现了新时期文学民族化追求的成就。但寻根文学也是新时期文学民族化追求的顶点和终结。自此,新时期以来中国作家们雄心勃勃的民族化追求,终于走向了瓦解。 相似文献
8.
杨剑龙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2):49-53
20世纪的中国文学是在东西方文化文学影响下努力走向世界的文学,它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西方文化与文学影响,在借鉴接受西方文化文学的影响中,在传承中国文化文学的传统里,努力走向世界.它是努力走向大众雅俗流变互动的文学,在走向大众化的路途上,将求雅与随俗努力结合起来,构成其独有的面貌和特点. 相似文献
9.
朱德发先生近年对"文学史学"研究有两大理论贡献,一是使文学史学研究走向了"文学史哲学",这方面的成就在其<评判与建构:现代中国文学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中有集中表述;二是提出了"现代中国文学"概念,并以"现代化(或世界化)与民族化并举"为标准对现代中国文学史进行重新阐释.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是传统中国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以来 ,文学自身在中西文化交融冲突和继承民族本土文学传统的大背景中 ,追求能体现文学“现代性品格”的历史过程。左翼文学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发生 ,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以“左联”为中心的左翼文学思潮与创作 ,形成了新的文学传统和创作模式 ,对解放区文学、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新时期文学以及当下动态发展的中国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左翼文学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展现出与中国文学现代化追求的复杂而曲折的关系。鲁迅、茅盾和一些对文学艺术本质有着精深把握的左翼理论家、创作家对左翼文学精神的理解及其创作 ,真正代表左翼文学全部内涵的现代文学意识 ,同一度造成当代文学发展之路窄化甚至停滞的极“左”文艺思潮、文学观念有本质区别。论文粗略勾勒了左翼文学精神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整体面貌和文学现代化的影响 ,概括总结了左翼文学精神及其影响下不同时期创作的得失和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1.
李雪莹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3):80-83
20世纪尤其是从"五四"到"文革"之前的这个阶段,苏联文学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五四"时期"为人生"的文学、20和30年代的革命文学、40年代的延安文学、50年代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甚至"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都受到了俄苏文学的直接影响。文革结束后,苏联文学模式不再是中国文学的唯一选择,中国作家对苏联文学进行了有选择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
中国声乐艺术民族化历程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五四时期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为民族化美学内涵的初探和发展,其中遭遇了全盘西化文化守成和中西结合思想和观念的交锋和较量,最终确立了中国声乐艺术民族化大众化的发展道路;第二阶段是在改革开放语境中,中国音乐文化因全球化文化多样性等因素的介入,声乐艺术民族化的探索因此得到进一步深化,其内涵也由此更加多元并富有个性;第三阶段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文化格局发生深刻改变,中国声乐艺术需要在世界音乐文化格局中审视自身,继续细化和发扬民族化的内涵,使中国声乐艺术尽快成为有高度辨识度的艺术形式,从而在世界声乐艺术之林有着话语权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概括了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需要,提出中国文化要与西方文化互补以创建新的人类文化,发挥融合力量,必须实现现代化与世界化,在自我反思中提升,重建中国哲学理性,并论述了中国文化如何普遍化的学理及可操作性途径. 相似文献
14.
刘云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6(3):59-61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正以不可遏止之势,冲击着“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并企图以文学本身的“事实”,淡化文学之于政治的关系。尽管,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几乎贯穿了20世纪的始末,但是,对于任何一个研究者来说,回避只能是一厢情愿的。“新民主主义文学”与“社会主义文学”的质的规定性,使这两个时段的文学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它们各自鲜明的时代特征。因而,无论是“人的现代化”主题,还是“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乃至从20世纪90年代进入社会“大转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意识形态与现实改革,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抹掉20世纪以来文学之于上层建筑的关系,漠视这种存在的研究是不够稳妥的。 相似文献
15.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之需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两个层面来讨论与指陈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之需要:一是外在的需要,可以说是为了世界与人类的动态平衡、和谐发展引起的需要;一是内在的需要,可以说是为了解决现代西方思想内在矛盾的多元性引起的需要.关于前一需要,拟从亨廷顿的观点说起,而后一需要则从当代数种西方思想的根本形态说起.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文化如要成功应对这两项挑战也需要自身的提升和创造,即实现自我的世界化与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各种激进主义思潮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面对内忧外患,中国文学背负着沉重的负担,"启蒙"与"救亡"的时代要求,表现在文学上功利色彩日益浓重,意识形态的规约抑制了文学的多元化发展。文学工具化的理论削弱了文学自足性的价值,战争环境下的思维方式影响了对文学的价值判断,忽视了对文学的审美要求,造成对作家及作品非此即彼的线性思维评价方式。一元化的评价标准限制了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对20世纪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刘年喜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0(5):127-128
《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史论》一书,把存在主义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史思潮,放在20世纪中国的“现代性”进程和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中进行考量和审视,视其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种结构性存在,对其发展历史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梳理和考辫,极大地拓展和深化了学界对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的研究,为认知20世纪中国文学提供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8.
熊修雨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5):98-104
新时期寻根文学的民族化追求是新时期文学民族化意识高涨的结果和表现。内容、形式上多方面的民族化努力体现了民族化追求的成就,但其意义上的虚空和内容上的故事化、传奇化的走向,使寻根文学民族化追求走向了片面和形式。寻根文学对民族文化的“根”的夸张、放大式的集中写照,在充分展示民族化的同时,也导致了“后殖民主义文化景观”的出现,最终使得80年代中期中国作家的民族化追求走向了瓦解。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换是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民族化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晚清文学观念的嬗变所作的历史考察及个案分析,认为中国文学观念在经过晚清时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变后,已开启出以粱启超为代表的功利文学观及以王国维为代表的审美文学观两种与传统文学观念迥异的发展理路,而这恰恰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武新军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7(5):94-97
延安文学的现代化问题,是与其民族化、大众化实践密不可分的。整风前,延安文人对五四新文学、西方文学基本上持开放态度,这至少说明,以欧美现代化的尺度整体否定延安文学的现代化追求,是不完全符合历史实际的;整风后,延安文学在文学资源的借鉴上,出现了独尊传统文艺、特别是民间文艺的偏差,但这并不意味着延安文学现代性的丧失,后期延安的民族化、大众化实践,正是通过严格区分两种民族文化,以及以旧形式传播新思想的方式,来坚持其有别于欧美现代化传统的现代化价值取向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