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六大以来 ,中央对新闻媒体的报道工作提出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总体要求 ,地方各级党委宣传部也作出了改进领导人活动和会议报道的决定 ,对新闻媒体做好主流新闻 ,增强新闻的感染力、社会影响力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一、有悖于“三贴近”的表现地市党报作为地方党委的机关报 ,会议报道任务多 ,会议消息所占比例较大 ,将一些重要会议精神及时准确地传达下去 ,这是地市党报的职责。但一些地市党报没能把握好报道尺度和角度 ,报道形式单一 ,程序性报道过多 ,许多指导性和可读性强、读者非常关注的内容却没能得到充分反…  相似文献   

2.
郝燕 《兰州学刊》2001,(4):80-80,F003
地市党报的一版要办得让读者爱看 ,实在很难 ,为什么难 ?因为地市党报的一版经常是一脸严肃 ,面孔太板 ,尤其是刊登的会议消息多、领导人的各种活动多、大块头的讲话和言论多 ,而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人和事少、鲜活新闻少、信息集纳量小 ,因此导致很多读者对一版失去兴趣 ,产生厌倦甚至抵触情绪。那么 ,怎样才能使地市党报的一版增强可读性和吸引力呢 ?一、从会议报道中“跳”出来 ,挑取“最新鲜点”“要切实改进会议报道” ,这个口号在新闻界喊了多年 ,可是看一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机关报的版面 ,坦白地说 ,有关会议的报道确实改进不大…  相似文献   

3.
在信息渠道高度发达、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天,任何一种传媒都只是满足受众需要的一个渠道,党报要想占据主流媒体的地位,拥有大量受众,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整合自己的新闻资源.以网络传播平台为代表的多元媒体正在分割着传统媒体的受众,始终是主流媒体的党报应对多媒体竞争的实质就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提高党报社会新闻的水平和质量是增强党报可读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党报需要社会新闻是由党报的性质决定的,党报的社会新闻在可读性上既要不断满足读者需求,又不能只单纯地迎合读者的趣味,而应引导读者的趣味,应将正确的思想寓于可读性中.党报社会新闻还应以权威性来征服受众,这种权威性的体现就是要借地域色彩来进一步张扬"信息传播力,民众影响力",通过关注社会舆情来强化社会新闻的权威性和引导力.  相似文献   

4.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党的新闻事业长期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党的机关报改进新闻报道,增强新闻可读性,办好党报所必须使用的重要手段之一。当报纸由过去的计划经济时期,以宣传党的大政方针,坚持“下情上达”“上情下达”的报道方针,向市场化的转轨中,新闻向突出“有用性”的方向发展中,如何既要突出宣传党的大政方针,服务基层,贴近群众,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性,又要强调它的有用性,产品性。新闻报道的“三贴近”问题在新形势下,又凸显出它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党报经济报道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的优势 ,但是很容易陷入疏离市场 ,围着政策打圈的境地。只有结合消费者的需求 ,加强可读性 ,强调服务性和贴近性 ,同时创新写作手法 ,才能真正发挥党报优势 ,抓住市场。  相似文献   

6.
王巧玲 《兰州学刊》2004,(4):259-259
一、社会新闻的指导性新闻的指导性是新闻的灵魂 ,社会新闻作为新闻的一个独立门类也概莫能外。实践证明 ,社会新闻运用来自人民生活中间的、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实 ,来教育人民群众 ,较之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文教新闻、科技新闻 ,更能生动地反映我们社会的新风貌、新事物、新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从而给广大群众以积极影响。更为重要的是 ,我们的社会新闻与资产阶级的社会新闻迥然不同。我们的社会新闻 ,首先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其前提是对两个文明的建设是否有利 ,有利则取 ,不利则舍。我们的报纸广播曾经发挥社会新闻的…  相似文献   

7.
面对新闻媒体日趋激烈的竞争,着力打造党报新闻精品,增强党报的影响力和引导力,是广大受众的需求,更是党报自身生存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细节是新闻报道中的最小单元 ,见微知著 ,妙不可言。本文论述了细节在新闻写作中起到的揭示事物本质、刻画人物性格、增强感染力等主要作用 ,并着重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了细节的选用技巧 :围绕新闻主线 ,着眼现实 ,找准思想性与可读性的汇合点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一种生动活泼、贴近群众,具有较强的现场感和可读性的采写方法──体验式报道(或称介入式报道,参与式报道)为各传媒所看好,风靡新闻界。《新民晚报》、《扬子晚报》曾推出过体验式系列报道,《长沙晚报》从去年7月1日起,为增强报纸的可读性,提高采编人员的素质,促进采编人员深入基层捕捉鲜活的新闻,也在“综合新闻”版特别推出“体验七十二行”专栏。 怎么界定“体验式报道”?艾丰先生在其所著的《新闻采访论》中这样说:“亲身体验,是记者重要的基本采访方法,从记者本人同事实的关系看,无非是两大类型,一种类型,…  相似文献   

10.
孙琳琳  霍泓  郝燕妮 《理论界》2003,(6):160-161
在新闻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平面媒体受到的挑战更加严峻。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引入可读性概念之后,各家媒介在加强新闻的深度开发、注重策划、力争报道出独家角度的同时,对文字报道的形象性方面也做了较为深入的探索。 一、增强文字报道形象性的原因 首先,增强文字报道的形象性是新闻报道本身的需要。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也就是说,新闻是一种报道。而报道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南方日报》的珠江三角洲版为对象 ,概括该版所具有的指导性、新闻性、群众性、计划性四个特色 ,分析它在实现党报指导性和可读性统一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2.
在新的形势下,党委机关报所遇到的困境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三难”:一是办报难,二是发行难,这两难注定了党报参与市场竞争必然难。这三难环环相扣,使得党报发展举步维艰。党报要走出这样的困境,我认为首先得从自身入手,大胆改革创新,下功夫增强报纸的可读性,办出吸引读者注意力、适合读者胃口的报纸。可读性的问题,越来越受到报刊的重视。为了增强可读性,不少报社想出了许多绝招、奇招,甚至怪招。党报的可读性,不同于一般报纸的可读性,它有自身特殊的规律,即:第一,党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坚定不移地坚持党性原则是党报的首要任…  相似文献   

13.
党报和其他舆论宣传工具重视反映来自各方面群众的批评、评论、建议和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出舆论监督的作用。这是新闻伴随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出现的令人振奋的新势头。群众呼唤舆论监督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已经起步,为改革、开放鸣锣开道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只有  相似文献   

14.
新闻敏感的核心是政治敏感,党报记者的政治敏感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境界,是党报记者的职业灵魂,是捕捉新闻的利器。要增强记者的政治敏感必须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政治家的头脑,勤奋、奉献、甘于寂寞、勤于调研,时刻处于“备战”状态。  相似文献   

15.
李黔 《南方论刊》2011,(8):39-40
党报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新形势下,党报舆论监督具有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党报行使舆论监督必须树立大局意识,坚持真实、正义、公正、平等、理性的准则,在认识、内容、形式和尺度上下工夫,不断提高新闻舆论监督水平。  相似文献   

16.
风景名胜区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我国历史上优秀的文学家、艺术家 ,取精撷英于此的 ,代不乏人。旅游业的丰富性和可描述性等特殊性 ,决定了旅游报道的生动性和可读性。文学语言和新闻语言有差异也有其可融性 ,在新闻报道中准确运用文学语言可令旅游报道生辉。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中央、省、地市普遍建立了新闻阅评制度,对我国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和舆论导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闻阅评是新闻宣传和出版部门立足新闻宏观管理目的,通过对新闻媒介刊登的信息和意见开展阅评,对新闻媒介机构的信息和意见导向进行管理和控制,并表现为"批评"和"表扬"形态的各种形式的总称.我国的新闻阅评制度无论在性质、组织还是在内容、形式上都与西方国家的新闻评议制度有很大的区别.新闻阅评必须遵循一定的指导性原则,这些指导性原则包括三个维度,即政治维度、公正维度和批判维度.  相似文献   

18.
党报社会新闻报道是党报与都市报竞争的重要一环。目前,党报在社会新闻报道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与都市类报纸相比党报具备做高质量社会新闻的优势和资源。党报如能发挥优势,从传播多个环节完善社会新闻报道,学会故事叙述艺术,就能取得突破式发展。  相似文献   

19.
会议和领导活动是重要的新闻信息源 ,党报在众多的报纸中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党报的记者和领导走得最近 ,准许参加的会议最多 ,做出的新闻报道也最具权威性 ,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新闻报道理应成为党报的强项。然而 ,最近几年随着新闻出版业的改革 ,党报走进市场参与竞争后 ,却发现一些读者对党报的一些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报道并不满意。问题出在哪呢 ?如何改进新闻报道呢 ?  一、党报在会议和领导活动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问题就在于党报的一些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报道没有与时俱进。有些党报有不少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报道不可否认也有…  相似文献   

20.
理论宣传是地方党报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提高地方党报理论宣传的吸引力,这是摆在理论宣传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努力使理论宣传做到可思性、可用性和可读性的统一;不断增强编辑的选题策划能力;认真研究报纸理论宣传的中介、主体和客体,构建全新的主、客体关系,真正把党报理论版办成读者喜爱的版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