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人类”生命的浪费——日本青少年的自杀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战后日本青少年的自杀率呈递增之势。本文说明了日本青少年自杀的状况及其特点;分析了日本青少年自杀的历史文化原因:对自杀独特的道德评价、特有的“义务和义理”、“武士道”以及情感模式中的“内疚感”、集团意识和依赖心理、拘谨自制等,分析了“切腹”的文化源流、审美意识中的自杀和自古的崇尚与渲染,分析了生死观;本文与西欧进行比较分析了对自杀的传统的法律评价。本文还研究了“新人类”自杀的现实氛围:现实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剧变、家庭关系的淡化、突出的日本女性问题、工作的过度和激烈的社会竞争以及性问题、日趋尖锐的代际冲突、青少年亚文化、日本的教育制度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自杀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特别介绍了弗洛伊德生死观中的自杀论,指出了这一理论的局限性及其影响;作者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依次分析了欧洲、北美、日本的自杀问题;文章认为影响自杀的相关因素自身也是在变迁之中的,或者是存在着差异的;作者指出,任何自杀行为都有其先兆,而预防自杀工作是整个社会都应关心的一项工作。  相似文献   

3.
研究自杀大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对预防大学生自杀具有积极的作用。对大学生自杀案例进行剖析的结果表明,大学生自杀行为“因穷至卑”和“因穷自杀”现象不明显;不同原因自杀的心理动机存在差异,并且主要集中在“情感挫折”、“学习就业压力”、“个人心理障碍”、“家庭原因”和“生理健康”5类。自杀大学生的心理状态随着自杀意念的发生发展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他们在实施自杀的过程中都经历了复杂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4.
<正>谈起日本人的思想意识,普遍都会想到日本人注重“和”的观念,强调“集团主义”,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需要遵守一定的集体规则,主要表现在重视集团意志。但是到了近现代社会,随着日本的开国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日本人长期以来的“集团意识”逐渐出现了瓦解的倾向性,“集团意识”所持有的内外有别、排他性的思想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自我意识”抬头。本文旨在通过小说《人间便利店》的主人公展现的“自我意识”,讨论日本人“集团主义”中的“自我意识”。在研究日本人的思想文化的领域中,日本人的“集团主义”和“自我意识”让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在前人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5.
对大学生自杀风险进行分类,并重点分析性别、人格特质和父母教养方式对自杀风险的预测作用,能准确地筛查出自杀风险较高的学生,进行重点干预和辅导,防患于未然。研究结果发现,就自杀风险而言,女生比男生自杀风险更大些;人格特质中的稳定和忧虑,教养方式中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对高风险和次高风险组具有显著预测作用。潜剖面分析模型在自杀风险因子检测、不同风险类型的特征识别等方面适应良好、作用明显;大学生自杀与心理危机风险的检测内容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应将父母教养方式、个人成长经历、人格特质、生活应激、社会支持、抑郁情绪等多个相关风险因素纳入检测因子体系。  相似文献   

6.
自杀是主体自愿的自我毁灭行为。作者认为,对自杀现象作深入的探讨,不仅有助于对人的生存方式和人生意义的思考,而且是培养健全的心理和建立健全的社会的需要。本文首先分析了自杀者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作者试图揭示自杀在生物学上的根据及其与遗传的关系,说明自杀是人类死亡本能的曲折表现,描述了四种精神病态行为即狂燥型自杀、抑郁型自杀、迷恋型自杀和冲动型自杀。其次,本文研究了自杀的定义,并据此对自杀现象加以分类。作者认为,一个自杀行为的构成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主体自愿死亡,二是主体选择了死亡手段并且主动完成死亡过程。文章采纳了社会学家杜尔克姆的方法,依次对利己自杀、利他自杀和反常自杀加以分类描述。本文接着从性别比例、年龄、家庭婚姻、宗教背景等外在角度,分析了影响自杀的相关因素。作者概述了一些令人感兴趣的研究结果,比如在已遂自杀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在未遂自杀者和企图自杀者中,女性多于男性;春季时节是自杀高峰期;因家庭纠纷而导致的自杀几乎占了总数的一半,在我国许多地方15—22岁年龄组的自杀曲线猛增,表明尚未定型的青少年从家庭刚走向社会时,心理危机频仍,自杀的可能性突然加大。最后,本文探讨了自杀者的动机,同时援引了评判自杀合理与否的标准依据,即功利性原则、人生价值原则、自律性原则和神学原则,回溯了人类思想史上对自杀行为所作的道德评价。作者指出,社会意识对自杀行为应取的不干预态度,并不意味着要提倡人们放弃对自杀的严肃态度,也不意味着在鼓励个人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性时放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更不意味着要漫无差别地肯定一切自杀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导刊》2008,(11):57-57
日本社会老龄化问题严重,越来越多的老人需要照顾。 日本一位73岁老人近日在家中上吊自杀,成为近年频繁上演的老年人自绝人世的最新一起事例。鉴于因照顾久病的亲人而感到沮丧、绝望,采取自杀手段来逃避现实的日本老年人越来越多,路透社近日专门就日本社会中的这一自杀新群体予以报道。  相似文献   

8.
日本职场自杀情况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05年,日本每10万人中有20.3人自杀,处于世界第三位(韩国为24.7人,居世界首位;匈牙利为22.8人,列第二位).自1998年以来,日本每年的自杀人数已连续12年超过3万人.  相似文献   

9.
2月23日,四川省雅安市公安局局长李海跳楼自杀。李海自杀得很不是时候,正好赶在中国的贪官将自杀作为一种“自我解脱”的时候。若是查查互联网关于“贪官自杀”的信息,那么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香港《文汇报》1月29日报道中引述的一组数据:“2003年上半年,中国共有6526名党员及党员干部失踪8271人贪官外逃;1252人自杀。”“1252人自杀”这个数字说明什么? 说明“贪官自杀”不是一两个人,而是已达千人之余的一群人,如果用社会学的标准来看,这已经够得上一种现象了,因而值得人们关注。  相似文献   

10.
日本自杀率在世界上处于较高水平,职场自杀是日本面临的突出问题。为此,日本政府制定了有关对策措施,开展了多种帮助雇员缓解精神压力、预防自杀的活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28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考察了当前大学生适应性的特点,并进一步探讨了适应性与大学生自杀态度之间的关系,意在为高校进行自杀性干预提供理论指导。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适应性在中等稍偏上的水平;大部分大学生对自杀持矛盾或中立态度;存在多个因素对大学生自杀态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基本途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说的基本途径是一套固定的模式,永远只能是一种含义,停留在一个道德评价的标准水平上。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应当适时地赋予其新的要求,新的理解,补充新的内容与途径。本文拟就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正面灌输”、“疏导途径转变”、“自我教育”、“对话调节”、“社会环境文化氛围”诸项途径谈些粗浅的看法。“正面灌输”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说的正面灌输一般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教育者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向被教育者传播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另方面是受教育者通过各种渠道学习,接受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正面灌输教育的内容应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各个方面的理论。山于任何先进的思想意识与理论体系不可能在广大青年学生的头脑中自发地形成;由于  相似文献   

13.
自杀,尤其是青年人自杀,通常是他们对未来希望和对自身生存意义的否定的一种最强烈、最高的表现手段和表现形式。自杀行为的产生,有一个发展过程,我们把它划分为“希死念头时期”、“希死表现时期”、“自杀倾向定型时期”和最后的“自杀行为完成时期”。青年人自杀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离不开学业问题、就业问题、恋爱问题、家庭问题等等。而其自杀目的是为了实现求助的愿望、抗争的愿望、逃避现实的愿望以及不能理解的自我破坏性冲动的愿望。大学生绝大多数是20岁上下的年轻人,随  相似文献   

14.
官员自杀最为集中的时间段为年底。中共中央党校教授林酷认为,这可能和年底干部要接受考核、工作压力大有关。此外。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也越来越多,这部分导致了自杀率连年上升。林晶强调,官员也是一般人,再加上工作压力、行为不端等各种复杂的因素,因此出现自杀个案“公众不要大惊小怪”。  相似文献   

15.
著名学者卡耐基在谈及自我推销的话题时有句名言:“推销自己必须培养个人的风格。没有风格,你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风格是人的经验与感受的综合品,是你引起别人注意和重视的捷径。”毫无疑义,风格也包含了人的情感因素,美国盖洛普新近确立的招聘方法中,一个显著的特征便是注重应试者的感情倾向。日本的松下幸之助,干脆以《吕氏春秋·六验》作为对应聘者取舍的标准,即以个人对于喜怒哀乐惧痛的六种情感反应调适,来评价和取舍。凡此等等,都  相似文献   

16.
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先生,被日本称为“经营之神”。他在用人方面有其独到的理解。我们可以把他的思想总结为:糊涂用人智慧——70%原则。这种管理思想,是中国“中庸”思想的发展,通过70%原则,在70%的层面上获得均衡,可以有效地处理用人中的矛盾问题。“水至清则无鱼”,也许70%原则能更有效地解决用人中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张亚飞  枨体 《职业时空》2008,4(11):44-44
近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那不仅是一场军事战争,而且是一场“文化战”、“思想战”。“文化侵略”作为侵略的一种方式和途径,是与军事侵略、经济掠夺相始终的。  相似文献   

18.
社会学自杀研究理路的演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前涂尔干时期的自杀研究涂尔干之前、甚至于莫斯利 (Morselli)之前很长一个时期 ,西方思想界对自杀这一现象的思考 ,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 :( 1 )个人有权自杀还是无权自杀 ?① ( 2 )自杀是个人的自由意愿(freewill) ,还是被社会所决定影响 (determinism)。显然 ,在当时 ,前者主要关涉的是自杀的伦理与道德问题 ,而后者则主要关涉的是自杀行为的个人性和社会决定性问题。就前者而言 ,在法国思想史上 ,蒙田 (Montaigne)一反教会反对自杀的传统而明确表示 ,“正像个人有权花自己口袋里的钱一样 ,他 (…  相似文献   

19.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界关于“80后”道德研究日益增多。因生养中的独生子女角色、长成中的应试教育困惑、就业中的求职危机尴尬、婚恋中的物欲压力窘况、改革中的政府机构自身建设等客观因素引发的思想嬗变;还有西方文化思潮、传统文化、职业道德舆论、主流社会价值取向等主观因素影响都使其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凸显出不同于“60后”与“70后”的特征。文中先就“80后”等概念进行界定;然后就“80后”道德社会评价的变迁进行分析;最后提出若干可行性对策建议对“80后”道德的自我重构。  相似文献   

20.
2003年4月1日,张国荣在香港中环文华东方酒店跳楼身亡。在其自杀前跟他有所接触的人表示,演完《异度空间》后,张国荣无法抽离角色,导致精神过度紧张,出现抑郁症状。因为张国荣拥有无数的“粉丝”,他的自杀使不少民众开始了解抑郁症这一精神疾病中的“第一杀手”。其实,除了张国荣,台湾作家三毛、港星陈宝莲、韩星李恩珠等人的自杀都被认为与抑郁症有关。死者已矣,但生者仍在受其折磨。央视主持人崔永元就是目前国内最著名的抑郁症患者,2005年,他在《艺术人生》节目上首次向观众承认:“我得的是抑郁症,而且是很严重的抑郁症,重度。”据英国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