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休闲生活是城市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研究民国时期上海人的休闲生活对于我们了解民国时期城市的社会生活和现代化发展历程有重要意义。《申报》广告为我们透视当时上海的休闲生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  相似文献   

2.
匪患是民国时期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民国时期的社会舆论对于土匪的一般认知和态度,对土匪现象的评论、治理对策及其反映的历史现象是十分有意义和饶有兴味的研究课题。上海出版的《申报》和天津出版的《大公报》无疑是反映民国社情的标志性报纸。1912~1934年期间,在《申报》和《大公报》充分提供的时评版上,知识界人士站在政治风暴之外对民国匪患的成因等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就治匪问题之方方面面贡献方案,以提供政府作为治匪政策和策略之参考。他们借助报刊论政,表现了极强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他们提出的许多解决民国匪患的建议和设想,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历史事实,也在相当程度上代表着民间舆论的总体倾向。但是书生论时空悲叹,由于民国政治当局的腐败和复杂的社会纷争,他们治理匪患的建议和设想没有被当政者采纳,流为无法实现的空想。  相似文献   

3.
郭浩帆 《学术论坛》2015,(1):101-106
刊行于民初的《眉语》是我国第一份女性文学期刊,在中国小说史和新闻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但一直未受到世人关注。以《申报》登载的《眉语》广告为中心,结合《眉语》以及其他资料的相关记载梳理考证《眉语》的刊行情况,可得出如下结论:《眉语》的主旨在于"游戏"和"消闲",娱乐女性,悦性怡情;《眉语》的刊行时间为1914年11月至1916年5月,共出版18期;《眉语》通过突出女性特色、刊登西洋名画及美人名媛照片、赠送爱情画及裸体美人名画等营销策略,取得了较好效益,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眉语》曾被政府查禁,而这极有可能是其停刊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4.
薛文彦 《阴山学刊》2008,21(5):25-28
1921年《申报》的女性广告塑造了健康、美丽、年轻、时尚的现代都市女性形象,在成为都市消费主体的同时,中国女性开始逐步构建精神层面的现代性。广告对女性形象的运用体现了女性在商业中的工具性价值和消费客体的地位。女性广告同时体现出都市女性构建与现代化相连的家庭生活模式的趋向。但是,女性的社会价值定位单一,仍然延续传统的贤妻良母角色,辛亥革命时期妇女解放运动的成果十分有限。中国女性的最终解放仍然需要社会的整体演进和自身坚持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戊戌维新时期(1895~1899)是西学传播的高峰期。《申报》对西方资产阶级法律文化作了较为系统地介绍与宣传,主张仿行西方的法律制度,改革中国传统司法制度。它冲击了国人头脑中旧的法律观念,唤起了民众的法律意识,为晚清的法制改革打下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基础。  相似文献   

6.
浅议广告的史料价值--以《申报》广告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料是历史研究中一种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要素.史料的种类很多,然而,传统史学研究中较少运用广告等类别的史料,原因在于对广告等史料所包含的史料价值缺乏认识.事实上,广告也像别的类别的史料一样记录了社会发展的诸多信息,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7.
李玉 《社会科学战线》2022,(3):101-108+282
在形形色色的晚清骗局中,假冒慈善社团现象较为普遍。尤其是在上海,不法分子冒用或隐射善堂名义,以“行善”为名,行欺骗之实,损人利己,害公肥私。为了既方便行骗,又逃避打击,此类假冒善堂、捐局常设于监管不周地区,高悬门牌,诱人上当,还雇佣“线人”前往外地“募捐”,俾进一步扩大不当得利。不法分子利用民众乐善好施之德,竭尽“招揽”手段,以诳人财物,此举无疑严重破坏了慈善事业的信誉与功效。虽然晚清假冒善堂现象的成因复杂,但必然与清政府治理不良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8.
作为市民公共活动空间,近世上海舞厅发挥着独特而无法替代的社会功用.舞厅所提供的场景、氛围、运行机制和心理暗示,促成近世上海社会空间的拓展和人际心理承受距离的拉伸;延续了男女两性自我印象整饰的激情.舞厅里的非言语沟通轻松随意,剔除了理性的缜密思维,利于神经的放松和精力的恢复.同时,舞厅导致了近世上海男性欲望的满足和女性自信的获致,成为社会稳定安宁的一个支撑点.结果,舞厅与近世上海人成为互为选择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商业广告中,广告主们总是将他们心目中理想的男性形象引入到广告插图中,并用直白的语言描述和讲解理想男性应该具备的身体、气质、品德、学识和行为举止等,同时向市民们指明通向理想男性的途径。通过对1920-1930年代《申报》的广告进行分析,可见广告主们基于时代要求和部分的现实存在而在广告中用图像和语言虚拟出来的理想男性。  相似文献   

10.
晚清杂志作为一种现代传播媒介,刊载了大量的诗词作品,改变了诗词传统的传播生态.《申报》相关的《瀛寰琐纪》、《四溟琐纪》、《寰宇琐纪》及《侯鲭新录》可说是与诗词发生关系的最初期刊,而在“诗界革命”中,《新民丛报》等报刊也不遗余力地发表诗作进行鼓吹与实践.这启发我们,在大众传媒勃兴的晚清民初,诗词作为传统文学样式,并不曾失声,他们也占据了大量的传媒阵地,为我们留下宝贵的资料,比如《东方杂志》,刊发了以同光体诗人中闽籍诗人为核心的近两千首诗词作品,可以说《东方杂志》即是同光体闽籍诗人的一个重要的传媒阵地.  相似文献   

11.
黄岭峻  王勇 《江汉论坛》2005,12(11):88-91
民国初年,由于道德失范所带来的社会混乱,中国思想界重新将视线投向儒学,以确立相对稳固的道德规范,于是出现了传统文化的回潮.不过,从两个不同角度选择儒学的思想界人士都碰到了两难问题从"人道"角度提倡儒学的人士无法解决传统儒学对人性要求过高的痼疾;从"神道"角度改造儒学的人士却无法回应科学昌明时期宗教难以为真的现实.正因为此,民初儒学的回潮是短暂而虚假的,它很快便被新文化运动所取代.  相似文献   

12.
民国初年广东盗匪力量进一步发展,通过"兵匪流动"、"藉匪自救"等途径,盗匪集团依靠武力在地方形成了小范围的割据,甚至公然挑战或排挤政府、军队在地方社会的"合法"权利,演变为一种实际上的地方权势,成为广东地方社会控制体系的一部分.盗匪权势的形成是民国初年地方社会武力化的一种表现,其从边缘到中心的社会流动过程,对地方社会权势的多元化影响明显,加剧了地方社会的动荡.  相似文献   

13.
政党政治是与公民意识相适应的一种政治治理方式。当民初政党政治移植到中国传统社会之上的时候,隐藏在国人深处的臣民意识顽强地产生了各种“抗原”,如根深蒂固的权力崇拜、悠久的权谋政治传统、对公平正义的曲解、私德冲击公德的行为习惯等等,这些“抗原”导致的“排异性”最终摧毁了政党政治的健康和活力。基于此,完成由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的转型,推动民族启蒙运动的进一步提升,才是实现政党政治现代化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
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兴起,学界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笔者认为,尽管新文化运动存在着形式主义的偏差,但它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对西方思想的引进,为中国社会确立了"科学"与"民主"的文化观,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仅就这一点而言,应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15.
赵蕊 《学术探索》2010,(2):100-106
民国建立,云南绅耆不仅没有边缘化,地位反而越居显要,无论在政坛还是地方社会中都充当重要角色,活动甚形活跃,绅耆通过重新分化组合,趋时应变,变化身份,保持了既往的权势地位,这一历史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辛亥革命虽完成了政治上的鼎革,社会鼎革似未出现,历史的延续性仍然很明显。  相似文献   

16.
民国北京临时政府组建过程中,既要按照规制接受南京临时政府人员,同时还要对前清部院诸多人员进行妥善安置,新旧与南北矛盾并存,又杂以党派冲突、东西竞争,选才用人情况相互纠葛,纷争不断,十分复杂。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在于相关选任制度和法规的缺失,各部总长用人毫无一定标准,以致内阁的成立及运作都显得步履维艰。  相似文献   

17.
民初崞县民间日常生活中的禁忌,包括服饰禁忌、饮食禁忌、居住禁忌和出行禁忌等类型。日常生活禁忌除表达"避凶趋吉"的愿望外,更具有标识角色、规范行为、维护健康、构建和谐与传播文化等诸种功能,对乡村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罗紫鹏 《理论界》2014,(10):139-142
民国初年各类书信尺牍的出版一度高涨,而其中的艳情尺牍因其骈四俪六的绮艳文风尤为一时风尚,特别是以徐枕亚等人为代表的旧派小说家陆续发表的一些"创作型"、"代言体"书牍,在一笔操办往复书信的过程中,竟使其具有了小说的情节和架构,具有了类似于《玉梨魂》一派写情小说的特点。然而到底是此类艳情尺牍的创作和出版催生了《玉梨魂》一类兼具书信体特点的小说的出现,还是民初《玉梨魂》等写情小说的流行刺激了艳情尺牍的出版和流行呢?笔者通过比较明清以来言情小说的基本情况,认为尺牍在小说中的运用一直存在,民初艳情尺牍的出版和风行应该是源自于写情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1917年由孙中山、虞洽卿等领衔,向民国北京政府递交了设立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的申请,但因他们证券与物品合办之主张违反了1914年颁行《证券交易所法》相关条款,属违法之请,引发农商部和金业等多方反对。但虞洽卿等商界人士一直利用各种人情关系和社会舆情,持续向农商部施压,最终情胜于法,农商部同意其成立。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的成立表明,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宪法法令、规则契约等正式制度的变革可通过制度引进,国家强制推行,一蹴而就,而人们的法制观念、规则意识、行为方式等非正式制度的转型之路则要漫长得多。换言之,中华民国颁布的新法与帝制时期传承下来的旧制度的那些原则的冲突与融合事实上才刚刚开始。  相似文献   

20.
孟德斯鸠道德论与民国初期的道德建设问题之歧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初期,当人们分析民主政治遭受挫折的原因时,道德问题受到广泛关注。 由于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经对国民道德与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进行过比较深刻的论述,因而伴随着道德问题讨论的日益深入,孟德斯鸠的道德论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注意。其中主张保守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和新文化知识分子关于孟德斯鸠道德论的不同解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国初期新旧思想冲突的激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