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针对俄国民粹派的"非资本主义道路"理论,普列汉诺夫和列宁先后给予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论证了俄国资本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普列汉诺夫在与西欧资本主义社会的比较中,通过例举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论证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有力批判了民粹主义;列宁则从具体研究俄国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其特点出发,揭示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进步性,从而彻底粉碎了民粹主义的理论基础。列宁认为,俄国资本主义有不同于西欧资本主义的特殊性,只有具体分析,才能说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可能性和必然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末20年代初,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命运问题成为俄国各党派争论的焦点,尤其是资本主义在农业中的发展问题引起激烈的争论.列宁从历史的和辩证的角度出发,充分肯定了俄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渗透到俄国农业中并逐步发展起来;资本主义把俄国农业宗法式的停滞状态从"最后的避难所里排除出去",大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列宁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历史暂时性,并指出其发展必然造成的农村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提醒农民大众要认清资本主义的剥削性.  相似文献   

3.
十月革命前的列宁市场思想是列宁一生市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这一时期的市场认识思想经过了从一般商品生产与自由资本主义市场到垄断资本主义市场的不同认识变化,并结合对俄国社会现实的具体研究,确认了十月革命社会经济条件的成熟和渐进式的经济变革预程.  相似文献   

4.
列宁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阐述了资本主义具有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和使劳动社会化的历史进步作用.列宁的论述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成功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5.
列宁关于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前后、无产阶级政权的维护与巩固时期以及一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每一阶段的思想都与俄国和世界的普遍联系密切相关.俄国革命与欧洲、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密切联系,决定了一国不能全部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苏俄与世界资本主义列强的"均势",决定了"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可能性;苏俄经济文化的落后和世界交往的狭隘性,决定了理想的世界历史性社会主义在一国是不能建成的.列宁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其现实根源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世界普遍联系是在全球化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其本身也内含着全球化思想,是列宁全球化思想的重要体现.列宁晚年已经明确地认识到,必须以普遍交往的全球化视野对待社会主义问题.这些全球化思想启示我们,应当具备宽广的世界历史胸怀和眼光,在广泛开展全球化经济与文化的普遍交往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从二月革命结束到十月起义胜利,是列宁思想演进的第一阶段,他主张在俄国采取走向社会主义的“步骤”,但反对立即将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反对立即直接实施社会主义。长期以来学术界误解了列宁这一阶段的思想。从十月起义胜利到1918年1月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是列宁思想演进的第二个阶段,他提出俄国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进而提出了消灭资本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1921年春以后,是列宁思想演进的第三个阶段,他提出,相对于俄国落后的生产力和经济条件而言,资本主义是“幸福”,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必须发展和利用资本主义。这意味着列宁找到了俄国发展生产力并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7.
列宁在领导俄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指导东方民族民主革命的过程中,从多个侧面和不同的角度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这种继承和发展集中体现在列宁关于“非资本主义发展”、“一国首先胜利”、“未来社会发展阶段”以及新经济政策的思想理论中。  相似文献   

8.
列宁对待资本主义的立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不一样的。总的特点是:从登上社会政治舞台至1905年革命前,肯定的一面、主张发展的一面在其思想理论体系中占优势;1905年革命发生后到一战前,则肯定的倾向逐渐弱化,否定的、不希望其进一步发展的倾向急剧增强;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尤其是二月革命胜利后,急于消灭的倾向终于占了绝对的主导。这构成了列宁发动十月革命阻断俄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意识形态动因。  相似文献   

9.
列宁对俄国能否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思考经历了一个从否定到肯定的转变过程,而列宁思想的转变又是与十月革命前夕的俄国形势和当时的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0.
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历史是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中心环节。所谓工业化历史实质上是生产力变革和革命的历史。生产力的革命引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量变和部分质变,进而影响阶级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变化。抓住这一中心环节对于了解和把握各种关系的联系和变化有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时,就是从资本主义手工作坊内部协作、手工工场内部分工到大机器工厂制度的建立这个工业发展历史入手的。列宁研究俄国资本主义的历史时,也是以资本主义家庭手工业、工场手工业和大机器工业的历史为基础进行具体分析的。资本主义进入电气化时期,列宁又详细地论述了电气化与垄断资本主义的关系,以及电  相似文献   

11.
十月革命胜利至今已有75年,但是对其历史必然性的争论仍未停止。当代西方众多研究者认为十月革命是“革命唯意志论”的产物;前苏联史学家普遍认为,俄国已发展到资本主义最高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因此十月革命是俄国社会合乎规律发展的结果;苏联解体后,一些人认为十月革命是“列宁主义的产物”,怀疑十月革命,咒骂十月无产阶级革命是反民主政变;我国史学界普遍把十月革命看作是马克思所揭示的历史必然性的直接体现。本文拟就此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同行和专家。一十月革命在饿国爆发决不是偶然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俄国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一定的物质条件。列宁指出:“如果我们没有一定的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就不能取得成功。”但是决不能人为地拔高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得出“十月革命是俄国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的公式。列宁在  相似文献   

12.
列宁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理论是探索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内容。在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列宁突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观点,逐渐形成了具有俄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模式,即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中利用和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作为发展生产力的手段。这一理论改变了传统的社会主义单一的公有制模式,在无产阶级国家掌握着政权和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和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作为中间环节,逐步地向社会主义过渡。因此,列宁的国家资本主义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在晚年提出了俄国社会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 度的“卡夫丁峡谷”而走向社会主义的著名设想,其中马克思较多地论述了俄国非资本主义 前途的可能性,而恩格斯由于较多地强调了俄国公社本身的落后性和现实中资本主义的迅速 发展而认为俄国的资本主义前途的可能性更大。产生马恩这一思想差异的根据在于社会历史 条件的变化,他们的精神实质是相同的,都是运用唯物史观研究非西方社会发展问题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
列宁法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在批判资产阶级法律制度、摧毁资产阶级法律体制的过程中最终确立和构建起来的,适应了无产阶级法律制度的需要,促进了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从历史演进的角度分析列宁法律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上对俄国法律制度的演变进行阐述,并据此来探析列宁法律思想的时代特质。  相似文献   

15.
关于解放初期我国社会性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在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列宁根据俄国革命历史发展进程,提出先夺取政权,然后准备条件,进入社会主义。中国原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情况不同于俄国。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提出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论点:第一步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中国革命的实践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16.
民粹主义最先产生于十九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的俄国,它的基本思想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主张跳越资本主义阶段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凡持有上述观点的派別皆称为民粹派。但随着时代、国度的不同,民粹派的阶级基础、实质和历史作用也不一样,呈现出异常复杂的情况。列宁在一九一二年发表的《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一文中,一方面指出当时中国的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观点,“同俄国  相似文献   

17.
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是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后面临的一个现实实践问题。列宁和邓小平分别在领导俄国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从利用资本主义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等三个方面,对列宁和邓小平的思想分别作了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对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苏联解体并不等于社会主义制度与列宁思想的寿终正寝,反倒预示着认识列宁思想新时代的到来。列宁的资本主义观是理解列宁思想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的一个关键。以1914年为界,列宁的资本主义观可划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范式,即前期自由资本主义论或社会民主主义批判视野中的资本主义发展理论和后期帝国主义论或无产阶级革命视野中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理论。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之说固然成为历史,但目前全球化资本主义仍然具有垄断的、帝国主义的特征。国家垄断与跨国垄断仍然是世界资本主义的基本结构与现实特征。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的许多重大问题都要从重思列宁资本主义观的历史与逻辑开始。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关于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叙述历来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东方国家是否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具有"两重性"而非"定一性"的命题,列宁对跨越峡谷的发展模式予以了否定.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前苏联的解体正是跨越峡谷的两重性在历史实践中的应证."卡夫丁峡谷"的论争是一种关于历史"线性"的论争,它与当前的全球化问题缠绕在一起.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列宁的社会管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从理论走向现实的重要体现和智慧结晶,是在俄国苏维埃革命、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对这一时期列宁社会管理思想转变的清晰认识,是研究具体历史时期列宁社会管理思想的关键。本文从十月革命前、列宁领导苏俄建设以及列宁晚年三个发展阶段分析考察了列宁社会管理思想转变,主要体现在由要求组织管理国家政权到提出主要管理措施的转变、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对利益关系的管理由强调公共利益到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结合转变、对国家工作人员管理由外部监督到内外监督相结合转变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