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口语崇拜是一种与写实主义、个性主义、大众化等思潮相互呼应的现代文学观念,它的产生与西方的语音中心主义语言观对中国的影响有关.由于五四新文学的领导者及以后的理论家主要以语言变革的逻辑为其口语崇拜主张立论,当现代语言变革特别是"汉字革命"的合理性受到质疑时,文学中的口语崇拜观念便面临理论危机.口语崇拜观念还面对着从文学自身出发而产生的质疑,这种质疑的声音在现代文学史上虽不是时代最强音,但却切中要害.  相似文献   

2.
外来文化思潮与世纪初文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20世纪初叶,中国文坛由于外来文化思潮的冲击,开始从传统文学走向现代化。虽然整个文坛的真正蜕变要到“五四”及其后才发生,但本世纪初已显露端倪。这一时期,被引进的西方文化思潮主要有:达尔文的进化论、卢梭的民约论及其返回自然论,叔本华的哲学及唯美思想,尼采的个人主义与“超人”学说,西方浪漫主义思潮,以及欧洲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等。这些外来文化思潮的涌入中国,引发了中国文学从思想、理论及创作形式上的一系列嬗变,中外文学观念发生了冲撞及融合,其具体反映便是传统文学观念开始产生变化,各种文体形式——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在内容及体裁形式上都或多或少发生了质的变化,同时,翻译小说大批涌现。这些变化,为“五四”及其后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3.
<正> “五四”新文化运动实际上是以西方文化为主体而掀起的文艺复兴、思想启蒙运动,西方各种“思潮”、“主义”大量涌进,迫使这一代知识分子不得不在中西文化交汇中,重新组合自身的文化心理结构。有的以“全盘西化”为主体形成“西式”文化心态;有的以“东方精神文明”为主体形成传统文化心态;有的以“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形成“中西合壁”型文化心理结构。老舍没有赶上这一代知识分子在金戈铁马、大浪淘沙下所作的文化心理选择,他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落潮的情势下登上文坛的。这就决定他在登上文坛的同时,就带上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以西方文学作为自己摹仿创新的榜样,是五四时期众多作家的共同主张,是当时的一种普遍倾向和时代风尚。但西化倾向或是全盘西化之说,是后人概括出来的。它的确切内涵是指当时那种以西方文学规范为追求目标,对西方文学给予充分肯定,对传统文学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冷淡的社会倾向。五四前后文学中西化倾向,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变革的一个产物,它的形成与自晚清以来的外倾社会心态密切相关。作者指出,两种文化的接触中,不偏不倚的“折中主义”难以做到,或偏于内倾,或偏于外倾,大量事例说明,向先进的文化学习与借鉴,对自身文化的发展是有好处的。五四文学的西化倾向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诗歌和其它文体一样,主要受西方文学的影响。但是,只要我们再作细致的观察和分析,便不难发现,中国传统的东西在其中占有相当的成分。仅以古代诗歌意象为例,即能看出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血肉联系。这对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构成,重新估价中国现代文学史,或许是有意义的。中国现代诗人对诗歌意象的认识和把握的自觉性,主要来自西方现代主义观念和作品的影响,但在创作过程中,他们对于诗歌意象的设计往往与中国传统诗歌意象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虽然作为现代诗歌文化基础,“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以反对!日文…  相似文献   

6.
薛勤 《求是学刊》2005,32(5):98-101
20世纪20年代的东北现代散文从整体倾向上建立了从独立的个性出发关注社会民生,实现对文学审美追求的路向。但由于发生期固有的稚嫩与生涩,新与旧之间种种的含混、交叉、往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呈现出复合存在的形态。此期散文注重关于“我”的抒写,建立起“我”与社会的相关性向,体现出五四以来的对宗法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疏离和现代性建设中的中国社会对自我、个性的发现、凸显与尊重。另一方面,又由“我”向社会发散,以此形成观察、表现社会生活的视角,这成为当时绝大多数散文作品的共同的文体特征。新旧文化、文学力量的交锋与消长在散文创作的技术层面也多有体现。  相似文献   

7.
以西方启蒙话语为标志的文学史观念,基本否定了"十七年"文学,赵树理小说是其中典型的例子。这种元叙述并非始于八十年代,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革命文学内部就表现出知识等级化倾向。赵树理坚持传统的文艺形式,以顽强的艺术个性开拓了传播五四新文化的文学途径。从抗日战争到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他的小说既表现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同时也在时代与社会的总体结构中被结构化地建立起来,由此突显出文学在现代化过程中的边缘性体验及其特点。重新阐释大众化时代所产生的这种文学形态,解释它对接受的传统定位,以及在尊重本土接受基础上多元的艺术取向,对认识当今大众文化市场是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的。  相似文献   

8.
现代中国文学思潮是交织于东西方文化双重网络系统里抗争这样的背景下接受着历史的选择,并步履维艰地前进在坎坷的道路上的。她在多重变奏的主旋律中历经了“从表现人生到政治认同”、“民族民间文学复归”、“幼稚与狂热交织”的流变过程。文章以“今天”为视角来观照现代中国文学思潮的发展轨迹,在对文学史料进行重新整理、构建与阐释之后,从文学观念、价值取向、审美特征等方面对“五四”时期和三四十年代文学思潮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当代女作家笔下的女性世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女性文学自五四时期兴起,至新时期中兴,直到90年代,其发展历程呈现出清晰的马鞍型脉络。女作家的创作视点亦随女性文学的兴衰强弱而变化,即从五四时期的描写“自我”到十七年的表现社会直至新时期以来的两个世界同时进入女作家的创作视野中。她们所塑造的一批批流光溢彩、个性独特的女性形象,实为当代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观,比之男性作家,女性作家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有着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10.
弗罗姆和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倡导所谓“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用弗洛伊德关于个体心理分析的理论来“补充”、“发展”马克思主义;并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作了某些“批判”。由于他们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最本质的东西;不能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正确吸收弗洛伊德思想的积极因素,因而虽然他们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揭露也有某些积极意义,但他们的所谓“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实质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歪曲”和“篡改”,因此,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了美国学界围绕罗尔斯的“分配正义”和“社会契约”理论的几种主要批评观点。诺齐克认为罗尔斯的“新平等主义”的差别原则是在利用有天赋的人为缺少天赋的人牟利 ,这恰好违反了罗尔斯社会契约论的基础 :康德的个体神圣不可侵犯原则。桑德尔却从对个体或“自我”的共同体主义解释出发 ,支持差别原则。森与纽斯邦扩展了公平正义的范围 ,要求制度帮助解决人们的把基本好转变为有用的活动的能力上的不平等。德沃金反对这种强“福利平等” ,主张用市场型契约的“假设性保险方案”来解决天赋和残疾平等化的费用。对谢弗勒来说 ,这些当代自由主义哲学的主要观点中没有一种对“个人应得”、“责任”等非哲学家大众所持有的确定的观念给予足够重视。最后 ,本文讨论了这些理论在当代中国语境下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代西方宪法人权理论以美国的“个人主义”与德国的“人格主义”人权论为两大典型,前者通过“自由的镜头”观察人、后者则以“尊严的镜头”观察人,并在宪法上塑造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的形象”.“个人主义”人权论以个人自由为其至高价值,在“个人自治”与“自我决定”、隐私权、行为自由与表达自由等权利保障领域,呈现更为注重防御政府的单一维度;而“人格主义”人权论则以人性尊严与人格自由发展为核心价值,在上述权利保障领域以人格关系为框架建构权利的具体内涵,强调在实现人的固有价值的同时,以社会责任与义务约束个人的自由,寻求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融合性.两种人权理论体现了西方宪法上关于自由主义和个人价值两种不同的诠释进路.就中国宪法而言,德国的“人格主义”权利论或许更具“亲和力”和借鉴意义.但由于缺乏个体和权利观念,我国的宪政法律文化若不经过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创造性转化”,为其注入个人权利本位之内核,与人格主义权利论并不具有天然的契合性.  相似文献   

13.
“文学是人学”,文学的本体存在与人的本体存在是一致的。文学活动从本体论角度看是人的自由自觉生命活动的一种实现方式,是主体精神本质的自我实现和确证,主体由此获得审美愉悦和审美自由感。文学活动既是个体精神的活动,同时又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相关联,由此决定着文学的多重本质和多种关系。如文学的个体性和社会性、审美本质和社会本质、主体自我实现和社会责任感,反映与表现以及文学活动的主观精神特性与客观实践品格等。此外,由于文学本体存在与人的本体存在一致。文学观也必与人生观相通。与“独善”和“兼济”两种主要人生取向相对应,在文学观念上也通常有“为艺术而艺术”和“为社会人生而艺术”两种主要指向。  相似文献   

14.
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功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良骏 《求是学刊》2004,31(4):98-105
五四文学革命已经有 85年的历史 ,功过是非 ,理应给予理性的学术评价。对于五四文学革命 ,既有“新儒学派”的根本否定 ,受“新儒学派”影响的传统文化维护派的指责与否定 ,也有“国学派”、“鸳鸯蝴蝶派”、“新鸳蝴派”等的挑战 ,他们的一些批评指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缺点与失误 ,往往不无道理 ,但相对于五四文学革命的伟大功绩而言不过是九牛一毛。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功绩有 :( 1 )以白话取代文言 ,完成了文学语言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 ;( 2 )揭开了中国“人的文学”的新篇章 ;( 3 )彻底扫荡了“鸳鸯蝴蝶派” ;( 4 )取法欧美文学的经验 ,实现了中国文学与世界的首次接轨。  相似文献   

15.
已有的网络空间研究较多集中于后现代主义或制度主义的视角之中.而从比较社会学的视角来看,网络社区及其人际互动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建构,本质上与西方社会"个人主义"文化之"自我本位"的"团体格局"有着内在契合性,即是对自由主义亲密关系与社群主义组织模式的进一步放大,这就与中国社会"人缘取向"文化之"关系本位"的"差序格局"存在着相当的紧张断裂性.因此,网络空间的兴起对不同社会文化而言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意涵.  相似文献   

16.
文化涉及的范畴极为广泛,国内关于文化也有众多定义,中国作为一个古老而典型的东方古国,不仅存在着东方文化的共性,与西方文化相比较,也拥有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文化特点,这种特点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文将着重从中西方“义”与“利”的思想、中西方家庭观念和英雄观念三个角度阐述中西方不同文化观念在影视作品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出现的很多重要作家,如鲁迅、周作人、郁达夫、郭沫若、成仿吾、陶晶孙、谢六逸等,都曾经留学日本,可以说是五四时期重要的有留学生经历的背景的作家。由于较长期地留学日本,所以日本文化与文学自然而然会对他们产生影响,同样,不论是作为“弱国子民”的留学生还是作为回国后声名卓著的作家学者,他们对日本的文化、文学亦会抱有相应的、虽然存在个性差异但却在总体上显示出时代性和群体性特征的态度,也即五四时期留日作家群总体的日本文化、文学观和接受态度。  相似文献   

18.
“地之子”的自我形象与“乡下人”心态 ,是生活和创作于 1 930年代“文化古城”时期北平的一批诗人作家们的一种特殊文化心态。这种心态反映了他们在“现代”与“传统”之间的文化选择、向往“自然”、“原始”美的审美趣味 ,以及坚守纯文学立场的文学信仰等多方面思想内涵 ;同时 ,更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文化古城”时期北平独特的文化背景与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9.
张业松 《浙江学刊》2003,(1):137-142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 ,是一个涵盖从“五四”新文学的前期酝酿到当代文学的最新进展、基本上与整个二十世纪相始终的文学研究领域。本文从学科前沿对其现状和前景作了分析 ,并逐一评述了“中国文学古今演变”、“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世界性因素”和广义的“文化研究”等三种研究思路 ,对其学术创新意义作了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20.
“五四”精神是西方现代文化的自由民主精神,它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叛,是中国现代文化的生长点。“五四”救亡运动与启蒙运动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这造成了以东方文化为背景的、属于传统社会领域的社会革命与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属于现代社会领域的文化革命的错位。这种错位的结果是社会革命的成功,“五四”精神的衰退。当前的改革将消除社会革命与文化革命的错位,复兴“五四”精神,全面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