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首先对中西哲学的主要观点进行了简要的回顾,进而在此基础上对两种文化进行了比对和分析,归纳出两种文化对于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并将其运用于语言学的一些问题上,进而指出中西哲学的不同对其语言交流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中西伦理思想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及两种思想的异与同、优与劣的详细、全面的比较 ,表明了作者对中西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对中西方社会影响的看法。随着世界文明进程的加快 ,必然要导致中西两种伦理思想的碰撞 ,在这种碰撞中闪光的火星便是区别于任何旧伦理思想 ,旧道德规范的崭新的伦理思想。这一全新的伦理思想必然将人类引向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本质上是异质的,由此而产生的观念、哲学也具有本质的差异.在这个前提下来考察中西不同的科学技术思想,才可能对两种不同思想体系有清醒的认识.同时,中国和西方近代以来的现代化历程也促使我们反思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福利的同时,也必须认真注意科学技术的发展同人类、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与和谐.  相似文献   

4.
知性思维与实践思维是中西哲学思维表现出来的两种不同思维范式.它们在对待求知的态度和方式上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一方面使两种哲学本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最终影响了造成中西巨大落差的科学技术的不同命运。  相似文献   

5.
分别智与圆融智是人类最为基本的两种哲学精神或智思方式,这两种智思方式从根本上涵括了人类理智的发展取向.中西方哲学大传统在智思取向上存在侧重,即西方哲学顺着分别智发展得完备一些,中国哲学顺着圆融智发展得完备一些,但是,决不能将此抽象为中西哲学之绝对差异性.牟宗三是哲学史上罕有的能够系统消化这两种智思方式的哲学家,他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角度系统反思了分别智与圆融智这两种哲学精神并将之熔铸到自己的哲学体系建构之中.如果将分别智与圆融智这两种智思方式与人类文化历史之类型学思考关联起来,那么,与其从中西比较的角度来观察,倒不如换个角度,从古今之争的视野来审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讲,圆融智是一种在古代占主导优势的智思方式,分别智是一种在现代占主导优势的智思方式.尽管现代性已不可逆转,分别智占主导优势的智思时代似乎已成定局,但是圆融智同样也有可能被纳入现代性哲学体系框架下,作为基本哲学智思方式而存在.  相似文献   

6.
学界关于中国哲学研究的方法论困境表现为由于中西分属不同的文明系统,因此注重逻辑分析的论证方法不可用于注重了悟、体验、践行的中国传统.此种方法论困境的产生以“异质他者”作为理解中西文明的理论预设,这是一种前提谬误,“异质他者”的预设不合法.此种方法论困境主要体现在冯友兰所开创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典范”系统下.在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学界较为认可的看法是胡适为“开山”而冯友兰为“典范”,然而两种评价是基于不同的标准得出的,从哲学界定以及方法论角度看,胡冯不是承继关系,而是为中国哲学研究开辟了两种不同的路数.对于中国哲学未来研究而言,我们需要重估胡适所尝试开创的出路.具体而言:研究侧重上要以问题为中心而非以某种学说为标准,思维方式上要开放自我主体性、自觉培育理性思维方法,文化比较上要自觉分清不同的问题域,方法运用上要依据问题域选择对应的方法并明了限度.  相似文献   

7.
活力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有机体的生命状态和人类生气勃勃、健行不息的精神状态,也是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永不耗竭的动力之源.中西方不同的传统文化与哲学根基造就了各自不同的活力思想与活力话语体系.水与火作为中西哲学中两个核心的隐喻,代表了中西文化背景下活力观的不同特点,但两者又有着相通与融合之处.以水与火作为载体,对中西哲学史上的活力思想回溯、梳理与分析,找出其共识与差异,既是正确理解社会活力本质的有益视角与思路,又能为建构有活力的和谐社会提供宏大的理论支撑和方法论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开始进入信息文明发展阶段.前三种文明形态主要是以物质活动来衡量人类文明进化,而后一种文明形态主要是以信息活动来衡量人类文明进化,与前三种文明形态质的区别,不仅在技术系统的考察上存在物质与信息之别,而且在观念系统上发生了质的飞跃,即人类进入了生态文明发展阶段.可以这样说,从技术系统来看,人类由工业文明进入了信息文明;从社会系统来看,人类由区域化文明进入了全球化文明;从观念系统来看,人类由物质文明向生态文明迈进. 与文明进化相随的"人类生存之科学"的生态学的兴起和发展,一方面,揭示了人类生态系统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渔猎文明时期的基本相适应,到工业文明时期的冲突以致产生生态危机问题;另一方面,揭示了科技迅猛发展带来的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由此引发哲学发展的"生态哲学"转向,文化发展的"生态文化"转向.源于自然科学技术的生态观全面渗透和扩展到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和方面.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释中西思想史上关于真善美起源的两种典型观点即感觉说和游戏说,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分析前两种观点的理论意义和局限性,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真善美与人类物质生产的关系入手,指出真善美起源于劳动,为人类进一步探讨和追求真善美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环境哲学与人类新文明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中叶,人类工业文明达到它的最高成就,伴随它的生态危机成为社会的中心问题。这种危机成为时代转变的拐点。它表示工业文明开始走下坡路,一种新文明———生态文明成为上升的文明。环境哲学作为一种新的哲学范式,它是人类创造新文明的伟大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思想和理论结晶,又是人类建设新文明的哲学基础。发展环境哲学研究和应用,为人类新文明建设服务,用生态文明点燃人类新文明之光,以生态文明引领世界的未来,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使命,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