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李(禺页)吸收了阳明的“致良知”学说,以“致良知” 为本体,并以朱子“主敬穷理存养去欲”的工夫对其加以补救,但他所谓的朱子的工夫从一定意义上讲是王学化了的。在以“致良知” 为本的基础上,李(禺页)提出了“悔过自新”说,更进一步体现了其以王学为本的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2.
李二曲"悔过自新"的基本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悔过自新"是李二曲早期提出的重要学术主张.其基本指谓是改"过"迁善、改"过"成圣,其形上依据则是人的至善本性,要求人们"复其无过之体,而归于日新之路".二曲不仅是在个体层面上强调"悔过自新",更重要的是在社会层面上提倡这一学说,通过"悔过"以"明体",从而在社会层面上指向"适用".这样,"悔过自新"就成为"明体适用"的根基,也就成为整个二曲学术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清初学术界中,李二曲以思想上兼收并蓄著称,在继承陆王“先立其大”、“致良知”的本体论思想的同时,更注重从工夫论上融合程朱、陆王,不仅体现在学界多关注的“悔过自新说”上,还在于“慎独”、“静坐”、“主敬”等工夫修养方法,有助于调和或平息宋明以来的学派论辩,在清初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李二曲提出的悔过自新学说,把儒家“反省内求”的自我教育原则推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要坚持悔过自新应做到在日用常行中躬行实践;在起心动念处下功夫;做到慎独和不断修养。“悔过自新”说继承了孟子“求其放心”、朱熹的“革欲复理”、王阳明的“致良知”等思想。悔过自新说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继承并发展孟子的“求其放心”、朱熹的“革欲复理”和王阳明的“致良知”,李二曲提出了“悔过自新”说。这一思想以“有过则改”为立论根据,以“人德之门”为德育功能,以“立人之本”为形上追求,强调在“日用常行”中躬行践履,在“起心动念”处下工夫。从而,“悔过自新”说将儒家“反省内求”的自我教育原则推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也使二曲从“寒饿清苦”“名字无考”的一介平民走向“耿光四出”的“圣贤”之路。  相似文献   

6.
牟宗三的哲学思维模式和方法论对当代中国哲学影响巨大,本文以牟先生对朱熹"仁说"的讨论来反省牟先生对朱熹学说的整体思考,说明牟宗三先生的哲学问题意识,在于对比中西哲学而主张儒学系统是唯一能完成形上学的系统。以此之故,牟先生特别关心儒家道德形上学的证成义,于是所说之本体宇宙论的纵贯创生系统,成了绾合宇宙论、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的天道流行义与圣人践行义的综合型态形上学,并以此为孔孟思想之根本型态、唯一型态。以此解读朱熹哲学时,便将朱熹纯粹谈论存有论的概念定义及概念解析的儒学系统说为别子,关键是在此系统中并不说明主体活动;又将朱熹诠解《大学》所说工夫次第的格物穷理工夫说为只管认知不管意志纯粹化的活动。本文即是对牟先生的思考重做分析,指出朱熹所说存有论与工夫次第论并不违背孔孟实践义,只是说了不一样的形上学系统及讨论了工夫次第问题,而工夫次第问题亦不是对立于本体工夫的问题,以此还原朱熹学说的型态定位。  相似文献   

7.
王船山在《正蒙注》中提出“在天之极”与“在地之极”的概念,从而形成一种天地结构,此天地结构对其工夫论有着奠基性影响。“在天之极”指的是神,即健顺阴阳之间相互感通的能力与功用。“在地之极”为五行中之土,而实即地本身,它为万物提供形的要素。神形之分即清浊之分,清通之神不能无碍地运行于重浊之形,“在地之极”其实是一种“分极”。但天道化生万物,实不能不通过地,且物之成形即各有其法则,此法则亦为物之构成要件,因此,地极与天极虽离而不离,但其间有等差。工夫论方面,若从天地之分的角度看,须超越形之限制,而有存神合天之学;若从天地之合的角度看,物之法则亦为人所当尽者,则有格物穷理之学。以“天道工夫”为主,而“地道工夫”辅之,“参两相倚以起化”,此为船山工夫论的总纲。  相似文献   

8.
以王阳明“致良知”学说为研究对泉,对“良知”本体和“致良知”的工夫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诠释。认为“良知”包含最高的精神本体、植根于心里的天理、至善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原则三层意思,“致良知”的工夫包括“无事时存养”“有事时省察克治”两种,而“良知”本体和“致良知”工夫的连续互动过程是“致良知”学说的必然呈现,并概括总结“致良知”学说中包含的自律精神、自主精神和求真务实精神。  相似文献   

9.
庄子在总结、甄别春秋战国“百家之学”的基础上,继承老子学说,批判孔子及墨家学说,以“任其性命之情”“安其性命之情”“不失其性命之情”为核心和标志,对“道德”和“善”作出了独特的解释与界定。以此为“内圣之道”,庄子提出了卫生全德、养形养神的修养要求和“真人”“圣人”的人格理想;以此为“外王之道”,他提出了君道无为、臣道有为的基本原则和“至德之世”的社会理想。在方法论上,他从“自适其适”出发,主张亦此亦彼,无可不可,齐一是非,不主故常。在承认是非相对性的基础上,肯定、强调无为适性是天下最大的道德善,庄子学说是百家之学中最完美的学说。  相似文献   

10.
基于宋明儒家敬畏思想的整体梳理可知,敬畏不仅是一种情感,还是一种工夫和心境。敬畏心境是将天之生于人的性理发明为己身主宰,表现为心处于“诚”且“专”的状态。敬畏心境与敬畏情感、敬畏工夫两者之间存在本末、先后以及体用关系,把持和修行敬畏的情感和工夫可以涵育敬畏心境,持守敬畏的心境也可以使敬畏情感得以中正、敬畏工夫得以自然。敬畏心境也有其独特的涵养之道,一方面可以通过“系心于一事”、“一心在理上”以及“必有事”的工夫为己身确立主宰,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在格物致知中致以“精一之功”使己身之主既“诚”且“专”。  相似文献   

11.
李二曲是清初著名学者与思想家。李二曲"为学次第"的实修工夫与其在一定的工夫修养阶段的亲身体证和存养息息相关。二曲在中年时期实现了其治学路径的转变:"鞭辟著里",由此而明性见道;二曲中后期的治学路径基本上是以鞭辟著里之功为主要导向的,他学贵敦本,由静坐而知过,由知过而悔过,再由悔过而改过,从而由改过而自新。这显示了二曲治学一味向里的学术特色;二曲倡导"经纶参赞",认为应倡"明体适用"的经世实用思想,他主张有志于用世者应从明体类与适用类书目入手,按读书次第来做入门之功,及至中晚年后,则侧重于实证明体之功;二曲思想发展的历程所经历的最高圆融之境是"虚静光明,超然罔滞"。二曲认为人思想极诣的实现需要"化"功达致"无声无臭"之境时才能进一步实现,此时人人皆可为完人、圣人。  相似文献   

12.
李颙的"悔过自新"说是在明清易代的背景下对儒家"反省内求"功夫的一种新解释。它以性二重论为理论基础,赋予"过"以普遍和形上的内涵,通过"动念-转念"、"慎独"、"静坐"、"日用常行"等路径积极主动地"悔",达到回归至善人性的目标,开通了常人成圣成贤的简捷通道,从而将儒家"内圣"的功夫论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姚燮所谓的“人事”,其实是对世人常情的一种认识,对世人生存环境的一种概括。以此品评小说人物,往往可以在人物“难为之处”最能发现“人事”使然的合理根据,表现出对人性的理解与尊重;对生存环境与人物性格深刻关系的揭示,也更强调生存环境实际上就是诸般“人事”对人物性情的促成与影响。可以说,正是这一独特的“人事”角度,构成了姚燮深入性格分析与人物评价的根本依据,成就并突出了姚评人物论平实而又深刻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14.
老子用"天道"推论"人道",用"自然"以推论"社会",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无为而治"思想,充分显示了老子对于治理天下所持的基本态度。老子的这一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从他的"基础本体论"出发,接触到了"物化"问题.他通过对工具的深入思考,找到了现代技术迷失的根源--笛卡儿的主体哲学.他认为,近代主体哲学采取的抽象化、形式化和合理化的思维方式是"物化"的根源,现代技术和它的体现物--工具,都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产物".通过对词源学的探究,海德格尔引出了"座架"一词,从而把他的"物化"理论深入到了对现代生活的整体批判上."座架"的思考方式在当今已经统治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只有"诗"与"思"才能摆脱"座架"的辖制.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论及社会教育问题时,始终围绕着人的本质这个核心点,从人的主体性、社会性和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等不同角度去阐发其教育思想,并以实践为主线论述了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为正确认识三者之间的关系指明了方向.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为当今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了坚实的...  相似文献   

17.
胡适教育救国思想论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系统地概述了胡适重视发展教育、以教育为救国之根本的教育救国思想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对胡适贯穿一生的这个教育救国思想的若干特征作了概括性的理论描述,指出它在现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中的积极意义及其历史上的局限。  相似文献   

18.
浅析卢梭的"公意"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意”是卢梭政治学说的核心内容,却也是产生种种歧义的关键所在。卢梭从倡导真正的自由和平等这一角度出发阐释“公意”学说,却衍生出与其本意完全相反的结论。卢梭也因此成为历史上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民主主义者和专制主义者都从他的政治学说中寻找理论根据。文章试从“公意”概念入手,对卢梭的“公意”学说作一个粗浅的反思。  相似文献   

19.
郭嵩焘的思想具有超越意识,这集中体现在他的本末理论和对"中体西用"的否定变革上。郭嵩焘思想的开创性,源于湖湘文化"借法自强"的理念以及其独特的人生经历等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