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阅读一些古代典籍时我们会发现在表示“沉没”意义时“沉”字和“沈”字经常混用。“沈”和“沉”是一组异体字的关系。所谓异体字就是彼此音义相同但是形体不同的字。异体字的使用常会造成文字使用的复杂、混乱的现象,然而在汉字实际应用中,汉字使用的经济性和明确性原则又会制约并影响着异体字的发展。本文试通过分析“沈”“沉”二字的起源及两者关系的发展变化,力图从中理出汉字发展演变的一些脉络。“沈”字起源比“沉”字早,在甲骨文就已出现,字形为、、、等。罗振玉先生说:“此象沉牛于水中。殆即貍沈之沈字,此为本字。周礼作沉,乃借字也。”此说甚是准确。对这些甲骨文字形分析我们可知,字形外面的两条线是甲骨文少了表示河水的点的“川”字,用以表示河的两岸,中间则象是或正或倒的“牛”、“羊”之类的祭牲的象形字,整个甲骨文象将祭祀用的牲畜沉入水中之形。这一解释还可以在甲骨文卜辞中找到依据。如:“尞于河三,沈三,俎一”(《合.三三九》)②“使人于河,沈三羊,三牛。”(《粹.三六》)③壬子贞:其求來于河,尞三,沈三,俎牢。(掇二.四零四)古人最重祭祀,从上述卜辞中可以看出,“沈”为用牲之法,而且都是出现在祭“河”上。“沈”应该是古人以牲祭祀川泽的仪式...  相似文献   

2.
由记事图画逐渐演变为抽象的符号,并与语言音节相对应,这就是汉字的起源。在中华文明史上,最早称得上文字的符号是甲骨文。甲骨文与记事图画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它已成为了记录语言的符号。甲骨文后来演变成金文、大篆,金文和大篆的形体结构松散而不稳定,且地区差异大,尚未定形。汉字第一次成为规范定型的符号是秦代的小篆。汉字形体结构的最终定型是兴起于汉代的隶书。隶书以后,汉字形体结构再无多大变化,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3.
双音节在汉语流程里有它显著的一条发展脉落。它并不是语言产生伊始的产物,而是在社会日渐丰富,语言日趋超载的情况下孕生的。先秦是双音节发展的非凡时期,因为前有甲骨文底蕴的积淀,同时社会文明的繁华造就了单音节语言不胜负荷,为避免同音多义词带来的不便,大容量的双音节词在适当环境里茁壮成长。《诗经》是这一时期语言的忠实记录,我们不难看到这部经书里数量繁多的双音节词。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叠音词。如:丁丁,翘翘,天天,祁祁……它们的特点不仅在于同一音节的重叠,更使人迷惑的是“振振公子”“振振”为什么就解释为“仁厚貌,”而现代汉语中根本没有“振  相似文献   

4.
汉字异体字优化规律初探——兼论汉字发展演变的趋势吕永进语言中的一个词,只需要·一·种特定的符号——“字”来记录它就够了。如果一个记号的记录符号有几种乃至几十种不同的形体,那么,“它不但给认字的人们一种不必要的负担,并且容易造成字形混淆和写错字,增加混...  相似文献   

5.
英诗的格律     
英诗格律中最基本的东西是语言的重读音节与非重读音节间的关系,即词语中元音音节的强弱关系的有规律的反复。这有些像我国格律诗中的“平仄”和“四声”那种抑扬顿挫,这种节奏韵律是各国诗歌的共同特点,只是方式方法不同。这是因为诗是通过感情和想像来表现生活的,它自然就要求一种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当然,和别的国家一样,它也有现代的“自由体诗”,这不在我们这里讨论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6.
联绵词与单音节词有音近义同的现象,如"窟隆"和"孔","葫芦"和"瓠","辗转"和"展".这是语言现象,但不能排除文字现象的可能性,即单个书写形式跟两个音节对应.上古文献中文字跟语言不对应的现象并不少见,这提示书面语以单字形式记录双音节词的可能性.除了联绵词单字形式的事实,一字的两读正好构成联绵词两个音节的奇特现象也暗示联绵词的单字记录形式,并透露出部分联绵词来源于复辅音声母的迹象.这对认识双音节词的演变以及早期汉字的性质,提出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汉语的每一个音节(一般来说,一个音节就是一个汉字.)都是由声母、韵母和声调组成的.声调是某种语言中能区别意义的反映语音高低变化的语音单位.汉语语音学中的“四声”即就汉语的声调而言.“四声”是个历史范畴.在传统的音韵学中,一般说,“四声”指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现代语音学中,“四声”是指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汉语中,存在着利用声调的不同来区分同一个词的不同意义的现象.比如:物体自有精粗美  相似文献   

8.
汉字两书论     
孟华 《东方论坛》2006,(5):55-61
将传统“六书”的构造方式进一步概括为“表意”和“假借”两种功能性手段。根据符号学的观点,文字的表达语言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动机性方式,如表意的汉字,其形体含有对汉语单位的解释理据;二是拼音文字,其形体和语言单位之间是任意结合的关系。而就动机性汉字系统内部而言,又包含了这两种表达方式:“表意”代表动机性方式,“假借”代表任意性方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汉字的“两书”。两书论是对传统汉字“六书”理论的进一步概括,其主要目的是要解释汉字深层结构中的二元表达机制及其普遍的符号学价值,以实现汉字符号学与世界符号学的通约和平等交流。  相似文献   

9.
“GH高浓缩汉语拼写方案”是在《汉语拼音方案》基础上设计的可以一一对应替代现行汉字,又实行词式书写的计算机用汉语拼音文字。它的原理要从拼写结构,声母、韵母和声调的音码设计等4个方面去理解。现代汉语中每个带声调的音节的读音都有相对应的高浓缩拼写形式。  相似文献   

10.
乔姆斯基认为人类语言没有优劣之分。然而,人类语言毕竟千姿百态,每种语言也就自然会各具千秋,独领一方风骚。汉字的音节结构就是汉语在语音方面所具有的优势。 汉字有哪些音节结构按照传统语言学的分析,汉字音节共有四种结构,即: (1) 0+元+0 (2) 0+元+辅(n或ng) (3) 辅+元+0 (4) 辅+元+辅(n或ng)  相似文献   

11.
汉语词汇双音节化源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浩如烟海的现代汉语词汇中,双音节词以其数量上的绝对优势成为汉语构词形态的基本形式。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过程一样,汉语的双音节词也有其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受多方因素的影响,双音节词从少到多,逐渐成为汉语词汇的主流,并且代表着词汇的发展趋势。双音节词萌芽于距今两千多年的先秦时代,在殷商甲骨文及铜器铭文中便偶尔可见,如“上帝”、“今日”等,虽为数不多,但毕竟代表了双音节词发展的源头。历时八百载的两  相似文献   

12.
修辞格一般是从结构形式的角度来命名的。因而每一种修辞格理应具有一个特定的结构形式。而在以往的修辞学著作中 ,同一种语言的结构形式可以是不同的修辞格 ,不同的结构形式也可以是同一个修辞格 ,这就造成了修辞格划分的混乱局面。为此 ,我们建议将修辞格改称修辞方法  相似文献   

13.
汉字构形学体系下,异写字是异体字的重要类型之一,其特点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日常书写中的异写字具有随意性和主观性、共时性、理据性、类推性及层次性等特点.对这些特点的把握,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汉字书写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一 词是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写单位,二者本不是相同的概念。由于,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体系,古汉字更具尚形的特点,于是,人们常用“形训”之法,即通过分析汉字的造字的结构去掌握字义,古汉语中单音词居多,掌握了字义往往就等于掌握了词义。《说文解字》  相似文献   

15.
学者们在论述汉字分化方式时把异体字分工作为汉字分化方式的一种类型,而异体字分工与汉字分化方式有着不同的本质属性,因此把异体字分工看作汉字分化方式的一种类型就有待于进一步斟酌。  相似文献   

16.
汉字规范的成果总是能在各个朝代的字书中得到鲜明的体现.基于此,该文以宋本<玉篇>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中异体字的整理情况,分析书中异体字的界定方法、来源、结构形式以及与异体字混同的其它文字关系,力求比较全面地认识和总结当时异体字整理的方法和经验,以便为现代汉字规范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确定了“以词为拼写单位”“表示一个整体概念的双音节和三音节结构,连写”的总原则,前一个原则简称为“词式书写”原则,后一个原则简称为“整体性”原则。通过对“动词”部分的三条细则以及涉及的语言事实进行分析和讨论,发现有的细则与《正词法》的整体性原则相违背,有待进一步讨论和规范。  相似文献   

18.
叠字是汉语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从音韵学角度讲,它主要是指由两个相同音节重叠而成的音节词,如“萧萧”、“涟涟”。就词汇学而言,叠字一是指在构词方式上由两个相同词素构成的合成词,如“祁祁”、“茫茫”;二是指由两个相同的词组组成的重叠形式,如“采采”、“迟迟”。因而、叠字又叫叠音、叠词和重言、重字。汉字一个字为一个音节,在古汉语里,一般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叠字这个名称比较确切地概括了  相似文献   

19.
(一)元曲语言的历史地位和价值,我认为应该从下面三方面认识:从元代书面语看元曲语言元代书面语比较复杂,用汉字书写的书面语主要有三种形式:传统文言,口语的加工形式和“硬译”公牍文体。元代是中国历史上外族  相似文献   

20.
<正> 汉字是音节结构,也是就一个汉字是一个音节。音节是由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构成的。当我们给汉字注音的时候,就应该准确地反映出这个汉字的读音。现就韵母常出现的错误谈五点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