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学是儒家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儒家经学体系中居于特殊地位.由于<论语>主要是孔子及其弟子对现实的"应世随感"式的言论,而作为"垂轨万代"的经典则须作进一步理论拓展.魏晋、两宋是<论语>学的两座高峰,玄学、理学对孔门弟子不闻的"性与天道"作出一系列创造性诠释,从而推动了<论语>学的发展与内圣之道的建构.  相似文献   

2.
《论语》中的"人"、"民",在不同情况下,含义有所不同。前者多半泛指一切人,有时特指统治阶级;"民"则多指庶民百姓。两者具有种与属的关系。人中的"君子"、"小人",是对个人品德、学养的评价,指无定则。文章对上世纪70年代出版的《论语新探.释人民》一文,把"人"、"民"分别归属于"奴隶主与奴隶"两个阶级的观点进行了批评。与此同时,对《论语》中与"人"、"民"相关联的教、诲、爱、使等词语的含义分别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论语郑氏注>是<论语>解释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看,郑玄在注释<论语>中阐明,圣人的位格,在于禀天所授之德位,为人间立法.制作法度,即为人间立法,而王者之事,顺法度以行其政教.在政教的关键,是教民以孝.这并不启发人民的理性,而是启发人民的德性,如果教民之道是顺乎人心的正道,则民受教而无所知.同时,郑玄洞明人性的幽暗,邪恶的易滋,因此不但提倡"礼",也提倡"法",即以道德裁决律法,使刑罚的精神必须源自经义.郑玄通过注释<论语>,建构了一套从圣人到政教到礼法相互关联的政治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4.
孔子<论语>中道德思想的核心是"仁者爱人",<论语>全书四百多段文字基本上都围绕仁爱思想展开.为了实现"仁者爱人"的目标,<论语>中提出了道德建设的理想人格是君子,规定了成为君子的道德标准和要求.<论语>中主张成为君子必须认真学习,在学习中要敢于坚持真理,改正错误,加强道德修养.<论语>中把道德建设和为政治国结合起来,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思想,主张把正直有德的人提拔到重要岗位上来.在位者要率先垂范.孔子<论语>中的道德思想包含着合理的内容,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道德教化和稳定社会的作用,有些道德内容规范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时至今日,仍有一定的道德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语》君子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论语>中反复出现的"君子",可说是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一种典范.<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界定,以比较具体的道德规范充实了"君子"的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君子"理论体系,即:"君子"的修进之道、"君子"的特质,从而反映出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君子"观.  相似文献   

6.
<论语>的编撰结集,自唐柳宗元起,不少学者置疑传统的观点.美国当代汉学家、<论语>英译者白牧之、白妙子在崔述和韦利等人的怀疑论基础上,建构出一种复杂的<论语>"层累论"成书说,不仅为<论语>各篇的编撰确定了具体年代表,而且认为<论语>乃是一部"早期儒家史",是孔子之后作为儒家传人的弟子和后裔政治搏弈的产物.这些观点可能会彻底改变<论语>、孔子、儒家,甚至中国哲学传统的形象,值得海内外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7.
<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著作,是儒家经典作品之一.<论语>在先秦典籍中具有鲜明的特色,它比较忠实地记录了当时的口语,有大量的语气词存在,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语气词是"也".其使用类型多样而复杂,本文试图通过书中文句的分析,探讨<论语>语气词"也"的使用特色,并进而了解语气词"也"在上古汉语时期使用的一般状况.  相似文献   

8.
论宋翔凤以《公羊》解《论语》的得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翔凤是清代常州学派的中坚人物,以庄氏真传说<论语>,著<论语说义>.宋氏认为<春秋>微言莫备于<论语>,故<论语>中的"大义"也须从<春秋公羊>中求之.这不但为常州庄氏的<春秋公羊>学开辟了新的途径,也是古往今来众多<论语>著述中最别开生面的著作.本文从著作缘起、研究方法、学术特色等方面作了得失评说,阐述了其人其书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杨树达<论语疏证>之宗旨为"疏通孔子学说",该书"首取<论语>本书之文前后互证,次取群经诸子及四史为证,无证者则阙之."且"一章数句,句各有证".(<论语疏证凡例>)然<论语·子路>、<论语·宪问>有孔子与其弟子樊迟和南宫适关于耕稼的谈话记录,就其耕稼之句,可证,<论语疏证>却阙如,今详补之.  相似文献   

10.
素有"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很早就有了"孝"的观念,孔子在继承西周"孝道"的基础上,在<论语>中论述了关于"孝"的思想,并对如何做到"孝"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孔子在弟子问"孝"时,提出了"无违"谓之"孝"、善解父母谓之"孝"、对父母奉养且恭敬谓之"孝"、对父母和颜悦色谓之"孝"等思想.而且给予"孝"很高的价值定位,认为"孝"是为人之本、立国之基、尽忠之始.孔子的这些思想有利于唤醒当代人行孝的紧迫感和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利于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在研读<论语>的基础上,探讨<论语>中"孝"的内涵、价值定位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审美与欲望的关系问题是美学史上的重要问题.审美欲望化与欲望审美化分别是中西方对于欲望与审美的关系问题的两条基本阐释进路.<论语>和柏拉图的<会饮>作为中西方思想文化的经典文本,对此问题的理解具有代表性意义.<论语>一方面将审美欲望化,另一方面又将纯化、道德化的欲求审美化,可以看作是对欲望的否定性超越;<会饮>中的不同讲辞则以各自的方式将欲望审美化,可以看作对欲望的肯定性超越.  相似文献   

12.
战国至秦汉间流传的孔门故事,在<论语>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价值.这些传说与<论语>的关联形式,包括故事加引述、结构性放大、整体改编三种类型.孔子及其弟子在传说中的道德形象,重点是孔子称圣故事的演化.非儒家学派对孔子形象的另类叙述,构成为不同家派思想互动的特殊形式.这些传说促使了<论语>的经典化,具有作为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3.
损益思想最早来源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上帝观念"、"天命思想",包括损人益天与损天益人两个重要阶段.从损益思想角度考察,<易传>与<老子>有相似的一面,都重视"反"的功能和作用,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关系.但<易传>思想明显有进一步的成熟与发展.<易传>在解<损>、<益>两卦时,<彖辞>侧重上下,<象辞>侧重己人、过善,从而将<老子>、<论语>等所探讨的天人之间的损益观念,吸收融会并进一步具体化起来,更加突出修养论.随着后世学术史的演进,<易传>与<老子>的相互结合与分辨形成了新的思想和观点.  相似文献   

14.
由民、人之会意以及<论语>中之人、民之说始,略释中、西方古典人与民之分的政制要义:无论是古典国人的民、人之说,还是古典希腊人的"德莫斯"统治之分析,都凸显了重要的政治道理--圣贤以德治天下,民无一不得其所.其实,人类必定要承认人所共处的政治生活不可能有一劳永逸的对等.民、人和谐共处的政治要求君有君之德,民有民之德.不管诸子之治道还是希腊古人之治道,都要求统治者行"宜"(中庸)之道,节制自己的欲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对人、民进行良好的教育,还要注重立法,不能"只顾讨好民众而不顾道德",而要劝民"追求最好的东西".  相似文献   

15.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的含义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以<论语>为主要文本,把关于"孝"的记述加以系统的贯穿,会发现孔子用"敬"和"仁"对"孝"的内涵进行提升,既把"孝"收束为内心的"敬",又把"孝"散发为外在的忠、友、信."礼"只是"孝"的外在表现,"仁"才是"孝"之本."孝"中的"敬"之说以及"孝,人之本与"是理解孔子的"孝"的关键."孝"的现代价值不在于养老,而在于子女对父母的情感关怀.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一向把<论语>作为一部儒家经典来看,这只能就其主要方面而言.事实上,<论语>中不少语录蕴含墨、道、法各家的思想因子,<论语>思想具有丰富性和多元性的特征.具体深入地分析这一层意义,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孔子及其弟子对先秦学术思想乃至中国文化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论语>文本编定之后,最早为之作注的是汉儒,因而汉儒的<论语>注在论语学史上居于首要和重要的地位.但囿于时代和学术思潮的影响,汉儒<论语>注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包括:阐释方法简单;思想认识片面;征引文献错误等.  相似文献   

18.
"乎"为<周易>经传常用语之一.卦爻辞中," 孚"一般均指"心怀诚信",但于不同的卦时、爻位的背景下," 孚"的特点、产生、施用、效果等又有所不同.<周易>的"孚信"论,蕴涵着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关系的古老的思想智慧.本文针对<周易>中"乎信"的思想观念展开评析,以阐明其独特的蕴涵,并进而探析其现代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先秦没有"史"的文体概念,"论"的文体概念最早见于<庄子>,故先秦的著述家基本是"史"、"论"不分.有人将<尚书>、<国语>视之为"史",将诸子散文视之为"论",其实诸子散文和<尚书>、<国语>不仅同本同源.同是政坛言说的产物,而且在功能和文体的形式方面都没有太大区别.<尚书>、<国语>主要记言,"史"中有"叙".诸子散文从<尚书>、<国语>发展而来,仍然保留了<尚书>、<国语>所记政坛君臣言说"对话式说理"的方式,虽以"论"为主,却有众多的叙事因素,存在一个显形或隐形的叙事框架.可谓"论"中有"叙".诸子散文和记言体历史散文在文体上有着相同的内在特质.故先秦将记载晏子话语的典籍称之为<晏子春秋>,将吕不韦门人撰写的完全以论说文结集的著作命名为<吕氏春秋>.造成诸子说理散文对记言体历史散文体式继承的根本的原因在于诸子说理散文和记言体历史散文为同一种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20.
徐志刚<论语通译>是<论语>的注释本子中翻得较好的本子,但也存在某些商榷之处,一一罗列,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