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西悲剧在悲剧冲突选择上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悲剧最根本的不同就是选择悲剧人物和悲剧冲突的不同。中国悲剧的悲剧冲突主要表现在外在的正义力量战胜邪恶势力的过程中,西方悲剧的悲剧冲突则主要表现在内在的人性善战胜人性恶的过程中。中西悲剧的悲剧冲突的解决却是相当一致的。这就是它们都追求历史的进步与道德的进步的统一。因为中西悲剧的悲剧人物不同,中国悲剧的悲剧人物是完美的,所以中国悲剧是通过否定和拒绝邪恶势力来完成这个统一的,而西方悲剧的悲剧人物是有缺陷的,所以西方悲剧是通过否定人自身的缺陷和罪过来完成这个统一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悲剧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悲剧具有与西方悲剧不同的独特的审美特征,中国悲剧的悲剧人物不但是历史正义的化身,而且在道德上是比较完美的。而悲剧冲突就不在悲剧人物身上展开,而在正义力量和邪恶势力之间展开。悲剧人物在对敌不懈斗争中达到历史的进步和道德的进步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雷雨》与《安提戈涅》分别是中国和西方悲剧的杰出代表,不同的文化土壤养育出不同的艺术特色,但两种悲剧艺术所追求的崇高与真挚却是统一的。文章从悲剧人物,悲剧冲突,悲剧文化特性,悲剧舞台效应等方面来论述两部作品的悲剧艺术。  相似文献   

4.
<雷雨>与<安提戈涅>分别是中国和西方悲剧的杰出代表,不同的文化土壤养育出不同的艺术特色,但两种悲剧艺术所追求的崇高与真挚却是统一的.文章从悲剧人物,悲剧冲突,悲剧文化特性,悲剧舞台效应等方面来论述两部作品的悲剧艺术.  相似文献   

5.
尼采对希腊悲剧与神话的理解,直接与他对希腊哲学精神的理解一致,这中间都遵循了日神与酒神精神的对立与统一原则。明亮清澈的精神表现为阿波罗日神精神;黑暗的、恶魔的、泰坦式的、野蛮式的世界是酒神狄俄尼索斯的世界。希腊哲学、希腊悲剧是希腊思想在其运行的两极。尼采在此强调了前苏格拉底哲学的生命原则,生命表现在酒神与日神精神的统一,前苏格拉底哲学家是希腊悲剧精神的体现者。  相似文献   

6.
在产权的分割与整合统一谱系上,“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之间具有方向相反的单向性联系,而且这种联系具有“对称性”特点.“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的“对称性”主要体现在两者理论的同源性以及产权效应在量化意义上的等距离性.文章从理论模型、本质属性和定量分析三个方面,系统介绍和分析了西方学者对于“公地悲剧”和“反公地悲剧”现象之间“对称性”的有关论证,以期阐明“反公地悲剧”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研究路径,并为后续产权配置方式的研究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7.
在《三国演义》中,尽管“义”贯穿小说始终,但由于“义”的理想化和现实性之间的尖锐冲突,忠义难挽颓波,这就使三国的历史成为了一个历史的大悲剧,一个道德的大悲剧。本文着重在于通过对理想人物(即悲剧主角)的性格分析,展现“义”是如何在同一人物或不同人物身上得到矛盾统一的,从而能对“义”——这一对数百年的民族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的道德内容作出一定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家庭视角戏剧的悲剧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剧作家持之以恒地在"家庭"这一中国文化最敏感也最具意味的视角上创作出大量的剧作,而这些剧作无论是悲剧、正剧、还是喜剧,都体现出了统一的悲剧内涵。本文试图阐明剧作家们将这些悲剧内涵显现出来的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即将家庭放入失序的社会背景中,演绎平常人的社会悲剧,运用写形传神与心理刻画相结合的方法关注现代市民精神痛苦,创造戏剧意象,构建浓重的悲剧氛围。  相似文献   

9.
尼采探索希腊悲剧的本质是为了最深刻地揭示希腊的创造精神的深层原因。悲剧的日神因素和酒神元素这一对立在悲剧中被扬弃而归于统一。在悲剧中,酒神因素比之于日神因素,显示为永恒的本原的艺术力量。悲剧所给人的形而上的慰藉就是:现象的毁灭丝毫无损于意志的永恒生命。  相似文献   

10.
悲剧历来被推重为崇高的艺术。不论是唯心主义的艺术家和美学家,还是唯物主义的艺术家和美学家,对这一点的认识都是一致的。席勒说:“悲剧艺术是更多以道德为基础的”,“重视包含在悲剧感动之中的崇高快乐,尤其是艺术的目的。”①他认为道德上的崇高应当成为艺术尤其是悲剧艺术的中心。黑格尔说:“艺术之所以异于宗教与哲学,在于艺术用感性形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②他认为悲剧是崇高的“最深刻的形式”,其原因就在于:在悲剧冲突中,“永恒的正义利用悲剧的人物及其目的来显示出他们的个别特殊性(片面性)破坏了伦理的实体和统一的平衡状态;随着这种个别特殊性的毁灭,永恒正义就把伦理的实体和统一恢复过来了。”③也就是说,悲剧通过双方的“和解”表现的是“永恒的正义”即崇高。  相似文献   

11.
尤二姐是《红楼梦》作者虽用笔不多、却精心刻画的一个女性。在她生活的三个不同时期,表现出了各种相互矛盾的性格特征。尤二姐一以贯之的对富贵与安乐的追求、对贾琏的情爱、对封建社会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因果报应思想的迷信以及她身处贾府这样一个无所依靠的客观环境,导致了她的性格前后矛盾。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蒙古王公有着庞大的群体,广袤的领地,位尊权重,声名显赫。在近现代的中国与蒙古扮演了复杂而又矛盾的历史角色:是中央政权统治蒙古的工具,是蒙古人民的剥削压迫者,是蒙古近代化的推动者与阻碍者,是民族分裂的罪人与维护祖国统一的功臣。究其根源,是蒙古王公的自私的、狭隘的封建统治阶级本质所致。  相似文献   

13.
南诏社会性质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史料及前人已有研究 ,认为对南诏社会性质的认识 ,很难就所谓“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的片面阐释就得以完整说明。指出其社会性质函盖了国家的初始形态、准军事制度的主导地位、城市封建领主制出现、奴隶制的发展、封建等级制的兴起等五个特征内容  相似文献   

14.
章太炎出自革命党,在民初却与立宪派、官僚势力联系密切.他曾经热衷于组党,却又迅速趋于冷漠.章太炎对政党和政党政治的认识有两个特点一是零碎,不系统,二是前后矛盾.从他的言行中,人们既可以观察民初政治生活的复杂场景,也可体味政治人物在追求和实践政党政治、议会政治过程中的酸涩与无奈.  相似文献   

15.
范仲淹变革思想论——兼论与王安石变革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仲淹的变革思想,从朦胧到清晰,从大概到具体。最能体现"庆历新政"前其政治变革思想演变过程的是《奏上时务书》和《上执政书》。《奏上时务书》提出变革文风、讲求武备、注重人才、勉励谏官、抑制恩荫等五个方面主张。范仲淹此时的政治变革思想更多地表现为笼统模糊、不成体系。《上执政书》提出六点具体变革应对措施:"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范仲淹这次上书阐述自己的变革思想,重点突出,思路成熟,措施具体,层次分明,自成体系,"庆历新政"的大致构思在这里已经形成。"庆历新政"的内容在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有完整体现。这次条陈十事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全篇文字简洁凝练,重在实用。至此,范仲淹完成了从"怎么想"到"怎么做"的转变。宋人种种关于政治革新的言论或作为,可以概括为"择吏为先"四字。范仲淹的变革思想沿着这条线索演变。在以"人治"为特征的封建专制社会,要变革官僚阶层,与社会根本性制度相矛盾冲突,失败是必然的。王安石变法重点在变更朝令法规,并不去触动体制根本性的问题,具有相当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斯科特·斯洛维克以美国西部生态批评,尤其以美国西南部环境文学研究为例,就如何探寻环境文学中的地方和全球意义,如何扩大生态批评的研究范畴做了有意义的探讨,提出生态批评现阶段关于"地方"的看似矛盾的两个观点:地方意识和全球意识,倡导"生态世界主义",认为我们应该在特性与共性、地方与全球、人类与非人类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生态批评或者说环境文学研究就应该积极探寻这些关系的含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的喜剧美具有一种崇生意识的原始基因,但其受到了封建正统文化的长期压抑和扭曲。20世纪初,随着封建传统权威的颓落和科学思想、个性意识的传播,备受压抑的生命意识逐渐被激活。中国现代喜剧的实际创作由此产生了一种重视“趣味”和着意发掘丰满人性的整体趋向。  相似文献   

18.
论朱熹的民本主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中期,官吏腐败,赋役苛重,农民起义。为了治国纠弊,朱熹主张推行民本主义,实行轻徭薄赋,赈救灾民,发展农业,严惩贪官。朱熹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推动社会发展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因他的民本主义思想是建立在其"仁"是"天理"以及"克己复礼为仁"的哲学观点的基础上的,是为维护封建礼教即封建等级制度服务的,故而又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说"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作为一种伦理道德观念 ,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社会基础。“汉以孝治天下” ,在家国同构一体的封建社会中实际是移孝作忠。这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的一大特色。“孝”的内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但其基本内涵仍不外“养”和“敬”二字。这应是传统的“孝”中属于精华的内容。在传统的“孝”中也掺杂有不少的封建性糟粕 ,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愚孝 ,也是“孝”的畸形发展。“孝”在中国有几千年的传统 ,我们对它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封建遗孽而加以全盘否定。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 ,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 ,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结合现实 ,既要大力发扬其中养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又要强化法律对不孝的制约。这对于增强现代家庭凝聚力 ,促进社会和国家的稳定 ;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进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周革殷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封建社会,实现了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中的第一次转型。而秦汉之际的历史巨变,以中央集权制度取代旧的封建制度,从而完成了中国历史的第二次转型。在转型过程中,汉王朝使中央集权制度完善并确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封建贵族土地所有制到"使黔首自实田"的土地私有化的完成;二是权力体制上的封建贵族政治到中央集权制的新型官僚体制的建立;三是在思想传统上,汉代在先秦以来"礼乐"思想的孕育中,实行"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奠定了以儒学及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中华传统思想。从而确立了汉代国家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