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锁记》是张爱玲最为成功的一部小说,从它问世以来,便引起诸多关注。许多评论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作品的审美特征,如参差对照的艺术手法、人物形象的塑造、悲剧氛围的烘托等等,可谓见仁见智。而关于主人公曹七巧的悲剧成因这一问题,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运用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中提出的某些观点,分析“情欲”在曹七巧悲剧中起的作用,会进一步认识其悲剧的成因。  相似文献   

2.
曹七巧是张爱玲塑造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典型的患有严重人格分裂症的疯女形象,<金锁记>也因此被夏志清先生誉为"中国自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曹七巧的疯言疯语、歇斯底里,实隐含了在长期的宗法父权社会里受压抑的女性群体潜意识的病变,暗示了作者简介的焦虑,同时也表现出作者简介独特的女性意识和颠覆宗法父权的意图.本文就试图从张爱玲女性主义视角出发,重读<金锁记>,探析曹七巧人格分裂的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话剧艺术真正诞生的标志,<雷雨>一直是众多方家研究和讨论的重点.从<雷雨>特异于民族传统的情节内容到动作化、性格化的戏剧语言,从人物形象的塑造到作品中所隐含的宗教意识,从戏剧时间构成上对三一律的遵从到精神分析,都有较为详尽的论述.但是,对于<雷雨>具有的"民族风格",有定论却没有相应的具体论析,这与<雷雨>民族风格的隐含有关.这种隐含在话剧时空结构中的民族风格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悲剧性因素,也正是因此,它超越了俄底普斯悲剧中的命运悲剧因素,呈现出具有"民族风格"的悲剧特征.  相似文献   

4.
<琵琶记>是一部典型的"大团圆"作品.分析并论证其悲剧性质,对于深入认识这一经典作品十分必要.<琵琶记>悲剧性质的确定当中还蕴涵着重要的理论价值.这对于认识悲剧特质,正确理解悲剧作品等,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的中篇小说<金锁记>是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许多文学史家和评论家都曾经对其语义分析和评说.<金锁记>中曹七巧是被金钱扭曲的疯子.钱,毁掉了一个女人的一生.曹七巧堕落的原因之中有着时代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反公共地悲剧"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综述黑勒"反公共地悲剧"基本理论、J.M.布坎南的数理分析和寇宗来的"捕鱼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反公共地悲剧造成社会福利直接损失的另外三种情况,针对反公共地悲剧在我国的表现形式,结合我国<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等政策文件,用博弈论等工具分析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①,几百年来始终以其艺术魅力吸引着人们不断地对它进行解读.<哈>剧正如斯芬克斯的谜语,危险而迷人.对这部不朽的经典,批评家的追问是可以永远进行下去的.本文试图从现代叙事学的角度入手,考察剧中哈姆雷特与霍拉旭这两个人物的关系及他们的可比性,并从这两位人文主义者在文本中所处的位置与结构的困境出发,对悲剧成因进行一次新的分析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与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两人交往至深.在茨威格的小说创作中,能明显地窥探出他小说借鉴弗洛伊德学说的某些理论.而茨威格的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就有许多精神分析学说的理论.文本中存在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和"本我"、"自我"、"超我"的三重人格学说.  相似文献   

9.
通过剖析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曹七巧形象,揭示出妇女在封建伦理道德、婚姻制度的迫害和资本主义金钱腐蚀之下,没有情爱性爱,沦入心理变态、人格畸形、由被吃变成吃人恶魔的悲剧,领略作者观察社会、感悟人生的独特体验,从而进一步提升对张爱玲作品艺术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用各种西方社会思潮改造马克思主义,以"挽救"其命运代不乏人,于是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如所谓萨特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弗洛姆的精神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等.从源流上说,萨特本人就是存在主义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弗洛姆则继承弗洛伊德衣钵.改造的方法,萨特自称"内居于"马克思主义,而弗洛姆则用精神分析与马克思主义嫁接.相似的做法,法国吕西安@戈德曼在<隐蔽的上帝>中则直接借用帕斯卡尔的悲剧观,把马克思主义"改装"成了"打赌"说.本文试图对这种改造做一发生学层面的评析.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作了一系列主题集中、结构完整、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人物传记悲剧.并深入挖掘了<史记>人物传记悲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内容及矛盾冲突的性质.司马迁对上述悲剧人物的推崇,反映了他世界观中的进步因素已经达到了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稀有的高度.也正因为这样,他才能在<史记>人物传记悲剧中表现出"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塑造出一系列生动感人的悲剧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特别是第一章<费尔巴哈>中确立了资本主义批判一般理论框架,即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范式,也初步形成了他们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观.在1846年底完成的<马克思致帕·瓦·安年柯夫(1846年12月28日)>(以下简称<致安年柯夫的信>)和1847年完成的<哲学的贫困>(以下简称<贫困>)中,马克思进一步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经济结构,并把这种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初步运用于研究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进而丰富了刚刚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②.首先,一般理论框架分析的精细化,较之<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论战及理论阐发,1847年的文献更多集中在政治经济学领域之内,对于历史分析一般框架的表述也更加明晰:分工一所有制一"现代私有制社会"逐步为生产力-经济关系-生产方式-社会的分析话语所取代.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在经济学分析中接受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并以之为基础从工资入手说明雇佣劳动和资本,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内在对抗性关系.  相似文献   

13.
乔国强  陈娴 《江汉论坛》2007,(2):107-110
王尔德通常被认为是一位在创作中宣扬"唯美主义"、在理论上反对现代主义的作家.事实并不尽然,王尔德在"理论"与"实践"中常常有不相一致的地方.他在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秉承了波德莱尔关于"审丑"等理念,实践了现代主义的一些创作精神.本文试从分析比较王尔德与波德莱尔之间的"师承"关系入手,阐述王尔德在<道连·格雷的画像>中是如何"玩弄"罪孽的并藉此指出<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现代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4.
王莹 《河南社会科学》2001,9(3):103-106
重新审视了张爱玲代表作《金锁记》中曹七巧这一形象的人性价值与命运悲剧,尝试从新的角度分析她走向毁灭过程中宿命抗争的实质。  相似文献   

15.
"保训"释疑     
"清华简"中首先公布的是<保训>篇.这是一篇内容类似<尚书>的珍贵历史文献.李学勤先生有关<保训>的文章发表后,有人对该篇命名提出疑问,并疑及周文王是否有遗训的问题.根据<尚书>及多种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综合考证,证明周文王有遗训是不争之事实;并从周代礼制和"名从主人"的传统出发,可以论证出<保训>命名并无不当.  相似文献   

16.
<赵氏孤儿>是中国古典十大悲剧之一.这个剧本很早就传入欧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早被翻译介绍到国外的古代戏剧作品,<赵氏孤儿>从此也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的著名东方悲剧之一.所以本文拟从流传学的角度.根据多元系统理论对于<赵氏孤儿>在法国的译介与传播,从边缘到中心的经典化过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从道德层面,曹七巧的灵魂是丑恶的——对金钱的无限度追求,丧失人伦的对情欲的非理性发泄,在非正常的"自我理性"中酿造他人的悲剧,与人为恶。从人性的层面,曹七巧的人性被摧残,传统社会、传统文化的反人性、反价值造成其"恶人"的悲剧。曹七巧的形象对中国人心理结构的展现和文化人格的揭示有着极强的标本意义。  相似文献   

18.
"九"在古代文体史上虽未被列为一体,但现代已为不少学者承认可单独成体."九"体命名源起于古乐曲名<九歌>,开创于屈原<九歌>、宋玉<九辩>,在汉代基本定型,魏晋南北朝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以悼屈抒怀为主要内容,袭用<九歌>、<九辩>、<九章>、<离骚>的句式、语词、意象,形式上多分为九个部分,语言多用"兮"字的文体特征,遂使古乐曲名演变为一种特殊的文体体式.  相似文献   

19.
<乐府·陌上桑>与<诗经·氓>被公认为是真实反映不同时代、相同题材(女性命运问题)的现实主义创作典范.本文从"文学即人学"的角度,比较分析两诗中采桑女形象之不同的所在与原因,并说明<陌上桑>之突破<诗经>的创作模式,不仅是现实主叉之"文学"的进步,同时也是人道主义之"人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20.
隐喻是构成悲剧的关键成分,决定着一出悲剧的情节发展和情感升格,表征主题的隐喻意象则明晰化了隐喻的这一重要作用.以某一意象为主隐喻的隐喻系统反映了其所表征主题的语言内部结构.以此为观照,考察学界长期争论的<哈姆雷特>主题归属问题,通过分析"悲"主题的"疾病"意象主隐喻系统和"仇"次主题的"狩猎"意象主隐喻系统,分析<哈姆雷特>主题误读的原因,从而有力地证明了<哈姆雷特>主题的悲剧性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