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恩全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6):763-765
李白与杜甫是盛唐时期两位伟大的诗人,共同经历了大唐帝国由极盛走向衰落的转折过程,但两人在诗歌创作上的风格却是迥然相异:李白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杜甫则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两位生活于同一时代背景下的伟大诗人在诗歌的创作风格上之所以会如此不同,主要受到思想体系、家庭背景与生活经历以及性格气质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谭解文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6):110-114
文革中的郭沫若写作《李白与杜甫》的动机是复杂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欲通过李白、杜甫的研究来舐舔心灵的伤疤,宣泄感情的伤痛。《李白与杜甫》的缺陷突出地体现在机械地使用阶级分析法,主观随意地扬李抑杜等多个方面。文革这个特殊的写作背景,是造成上述缺陷的主要原因。《李白与杜甫》也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作品,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史料、史实的考证上。 相似文献
3.
申东城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6(1):43-49
李白、杜甫是唐代诗国的双子星座,其诗歌不仅众体兼备、题材广泛,而且匠心独运、各领风骚。李白诗体多学古,杜甫诗体多新变;李白擅长古体,是集成,杜甫演化近体,是开派;李白诗体,代表了初盛唐诗歌体裁古体诗多的发展实情,杜甫诗体,开启了中晚唐近体诗多、诗变的先河。李白、杜甫站在时代的分水岭上,其诗歌分别代表了初盛唐向中晚唐诗歌嬗变发展的关节点,也即李、杜诗体的不同,正透露出唐诗转关的深层内涵。初盛唐是以李白古体诗为主流、为正宗的"李白时代",中晚唐是以杜甫为开派、为发展的"杜甫时代",他们是唐诗总结前人、转折启后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张乃良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6(5):34-36
李白、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他们以卓越的诗歌成就树起了两座丰碑,更以早年建立的情若手足的交谊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但在晚年,李、杜之间产生了情感隔阂。其表现是杜甫对李白之死漠然视之,令人感到蹊跷。其中原因主要是杜甫对李白的不满直至失望。因为杜甫怅怨李白恃才傲物,得罪玄宗,不辩忠奸,附依永王,被定罪附逆做乱。 相似文献
5.
罗文进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杜甫一生恪守儒家思想,而李白的主导思想却是道家,这是二者思想信仰最根本的区别,也正是由于这一区别决定了李白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不如杜甫那样广泛而深远。 相似文献
6.
张艳辉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Z2)
李白、杜甫是中国古代诗坛上的两位巨人,合称为"李杜"。本文从艺术形式、思想内涵等方面对二人进行比较,认为二人在诗歌创作的贡献与影响上,杜甫略高于李白。 相似文献
7.
王恩全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
李白与杜甫不仅是中国盛唐时期最伟大的两位诗人,两人之间的友谊也堪称千古佳话,但学术界在评价李白与杜甫友谊时却始终存在着一些传统的偏见:李白与杜甫的友谊关系不对等、李白与杜甫友谊关系是“互粉”关系等,通过严密的考据和客观的分析,对李、杜的友谊关系给予了新的界定与评价:杜甫对李白应该是仰慕,而李白对杜甫应该是赞赏. 相似文献
8.
王琰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7(4):84-88
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是一部特殊环境中的学术著作,其中有悼己的成分,也有悼子的成分,更有悼李杜的成分。悼己显示出非杜而似杜、慕李而非李的尴尬处境;悼子表现了爱其才华、惜其遭遇的矛盾心理;悼李杜表现了人民本位学术观的流变。而三种悼念呈现出互文关系,彼此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9.
众所公认,李白、杜甫、王昌龄三家的绝句艺术是出神入化,各有千秋的。一般说来,李绝多大笔挥洒,直抒胸臆,常以一些“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的惊世骇俗的夸张、比喻(比拟),推出奇豪意象,造出神妙境界,使万世臣服,风格雄奇明快,壮浪恣肆;杜绝则极少夸张和直抒胸臆,多工笔写景(事),寓情于景(事),借景(事)抒情,又以律为绝,极重对仗,风格深婉、严整、细腻;王绝含蓄、深婉近杜,却多工笔写人,极注重捕捉那些稍纵即逝,却能真切反映社会各类人各种真实复杂感情的典型情境,予以突出描绘,传递人物心声,表达自己感情。三家鼎足而立,俱沾溉后世,其泽甚远。 相似文献
10.
潘殊闲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4,(1):40-42,48
赵秉文对李白、杜甫都有极高的评价,诗至李杜,堪为千古绝唱,不应优劣抑扬于其间。同时,赵秉文对李白、杜甫诗歌的个性特点或日瑕疵也有客观点评,如称李白“词胜于理”,称杜甫“未知不诗之为诗”等。其对李白杜甫的接受也颇有意味,如称李白、杜甫为词人之文,他仅师其词,不师其意等。作为金代颇有影响的文宗巨擘.赵秉文对李白、杜甫的接受与传播,在李白、杜甫的研究史、传播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值得认真思辨体认。 相似文献
11.
董正宇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4):116-121
"诗仙"李白与"诗魔"洛夫虽然时空远隔,但诗成为两人联结的精神纽带。洛夫不少诗引用、化用了李白的诗歌名句,更有《李白传奇》等诗在精神上与李白进行对话。在创作手法上,李白追求的浪漫主义与洛夫修正的超现实主义也有相通之处。在诗歌风格上,李白以"瑰奇"著称,洛夫则以"惊奇"出众。 相似文献
12.
李东军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杜甫的诗歌对日本著名俳句诗人松尾芭蕉的创作产生过重要影响。然而两人的艺术风格又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杜诗沉郁顿挫 ,壮美与优美并存 ;芭蕉的“蕉风”则寂寥枯淡。内容上 ,杜诗感时伤事 ,忧国忧民 ,个人的境遇常常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芭蕉的俳句多描写旅愁、离别或人生感悟 ,缺少社会的现实内容 相似文献
13.
潘殊闲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6-101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的“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是一个非常深刻的见解,它不离审美而又超越审美,也即指艺术的伟大性。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中,“神”与“道”互通,它们共同表现了一种玄妙的人生之境。严羽认为只有李杜诗歌才达到“入神”境界的根本原因,在于李杜诗歌是真善美的完美结合,在于李杜能在变中求常,在时代中求永恒,把根本性的人生问题的时代兴奋点、聚焦点转化成艺术,从而实现了文学的“伟大”并入于“神”。 相似文献
14.
钟耀萍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63-68
在权衡诸家对《广韵》(《切韵》)声类所作分析和构拟的基础上,本文通过考察杜诗双声来探求杜诗所用语言的声母状况,所见大抵与玄奘译著和不空译著中梵汉对音情况一致. 相似文献
15.
孙希娟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6(4):23-26
本文试图从家世、生活经历、性格、教育四个方面考察张爱玲与白先勇生活及创作的异同,并以此观照以上因素对他们的文学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王德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652-654
采用对比的研究方法.分析了语言中的几种对立现象:软辅音/硬辅音、清辅音/浊辅音、书写与同音异义现象等.得出“语言对立”是表达结构单位间在语言上存在的不同.这种不同与内容结构单位间的不同是一致的。在中国俄语教学中运用对立系统理论能够避免教师的主观主义的做法.也有利于中国学生顺利掌握俄语。 相似文献
17.
蒋雯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1):55-58
唐五代浙江诗文,存在不少异调相押的现象,上去相押与浊上变去尤为明显。通过静态描写与历史考察,梳理材料,深入分析,结合唐五代以后吴地的声调演变,探寻其语音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8.
张其昀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0(1):59-62
名物关系的阐释,是《广雅疏证》的一个重要内容。《广雅疏证》中阐释名物关系,重在考辨异名同物和同名异物,其阐释面面俱到而细致入微。在阐释中亦或对同源词有所揭示,亦或对有关误会和谬说有所辩驳。 相似文献
19.
从台湾当代小说看海峡两岸的同形异义词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昌硕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0,(4)
根据意义差别的情况 ,对两岸的同形异义词语分别进行归类 ,并探讨了造成同形异义的原因 ,最后简要分析近年来大陆吸收台湾国语中同形异义词语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吴艳萍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2):130-135
本文以万历四十七年己未(1619)叶宪祖中进士为界,把他的一生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叶宪祖主要以潜心读书为主。后期,叶宪祖面临的不再是个人的升沉、得失,而是严酷的社会现实,黑暗的政治体制。叶宪祖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戏曲家,与他的家学渊源是分不开的。叶家乃书香门第、科举世家,其父叶逢春对叶宪祖的影响尤为深重。叶逢春工诗、工古文辞,喜曲。耳濡目染之下,叶宪祖也善为古文辞,喜曲更善于谱曲。叶氏先祖勤政爱民、不畏权贵的传统也影响着叶宪祖的为人行事。博采众长、注重讲学更是对叶宪祖的戏曲创作与审美取向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